小座位,大学问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生在教室里都有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座位空间,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它会经常变动,但它依旧可以看成学生在学校的“家”。“家”是属于自己的,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有些学生会在这里画上“三八线”,阻止同桌“侵犯”,这种“战争”多发于男女生同桌或优等生与“后进生”同桌的情形下。
  许多老师以为安排学生的座位只是一个排列问题,便仅仅根据学生的体貌和视力状况来进行安排。其实,安排座位不是一件小事,其中蕴含着教育的学问,因为它关联着学生的身份。
  身份(Identity)和同一性、认同是同义词,既指自我认同也指社会认同,它是由人在集体交往和反思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识。学生的座位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坐序,还代表着学生的地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身份为外向、好动、不稳定的孩子,座位距离会离老师近一点,使他们在老师的“监视”与帮助下得以提高;反之,身份为胆怯、内向的孩子,座位可适当距离老师远一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迫感,影响听课效率。
  20世纪30年代,魏拉德·沃勒(Willard Waller)在对学生座位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一般愿意坐在教室前排座位的学生,大多是在学习上比较依赖老师的学生,或者是学习热情特别高、求知欲强的学生;而愿坐后排的学生,往往是爱捣乱或不愿听讲的学生。
  亚当斯(Adams)和比德尔(Biddle)曾对传统的“秧田式”座位进行研究,发现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地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坐在这一区域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与老师交流的时间和次数明显比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多,他们将这个区域称为“活动区”。在“活动区”之外的区域,则是老师视觉上的“盲区”。
  在“活动区”内的座位,也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眼里的“黄金座位”:看黑板不吃力,又有老师经常“光临”,给予更多关注。确实,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常常是“近视眼”,看到的或重视的往往是前排的学生:选中回答问题的学生多是他们,获得示范性指导的学生也多是他们,因为他们离老师距离比较近,便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而后排的学生常常被老师冷落,成为被老师遗忘的角色,于是,造成“近水楼台先得月” 的教学失重局面。
  教育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教室里有四组学生,老师始终站在三、四组之间过道的三分之一处上课。实验结果显示:老师身边的三、四组学生的听课状态明显好于一、二组;老师提问的学生几乎都是三、四组的,三、四组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和效果也明显好于一、二组。相比之下,一、二组的学生仿佛更像这节课的旁观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在一家工厂内进行了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他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十几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者考察了教室里座位与学生课堂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他们较一致地认为,无论座位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还是老师分配的,前排学生总是表现出更加喜欢老师和上课,对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这说明前排座位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效果。
  那么,这样的“好位置”让谁坐?能不能让“后进生”坐?他们坐了会怎样?我认为,这也不失为一种转化“后进生”的办法。
  有一位厌学的学生经常旷课,因为他认为自己到学校学习只会给班级拖后腿,自己到不到学校对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无所谓,班主任上门为他做思想工作也没什么作用。
  一个月过去了,班主任又找到他,没有再讲道理,只是告诉这位同学:“你的座位依然还在,尽管教室里很挤,同学们都不同意撤掉,说你最终会来的。”
  第二天,他偷偷地来到教室外面,透过窗户,果然看到他的座位收拾得非常干净,并且搬到了教室的中间。他知道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嫌弃他,终于被感动了,回到了班级,从此再没有缺席。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学生对座位是很在意的,“后进生”尤为敏感,往往把座位与自己的地位、与自己的学习联系在一起,但许多老师却忽视了他们对座位的在意,也不知道座位的意义在“后进生”意识中的地位。
  爱因斯坦把场定义为“相互依存的事实整体”。勒温(K·Lewin)把物理场域的概念应用到心理学中,从而建立心理场论,其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学生个体的座位就位于“场域”的中心,和周围的同学形成一种“场”的张力——人际关系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吸引也有排斥,同学之间的“爱恨情仇”一览无遗。
  选择座位就是选择一种学习环境,当老师把学生的座位移动到“黄金座位”区域,代表着他对学生的看重。多数老师不允许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坐进这一黄金地带,因为他们担心这些学生捣蛋时会对周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此类学生一般会被老师安排在讲台两侧,让他们处于自己的眼皮底下,或者被发配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再或者专门设置一个“隔离地带”,让人一眼就看出他们的“另类”。而上述案例中,那位“后进生”的座位不仅没有撤掉,反而被搬到了教室的中间,他就知道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看法了,这也是他愿意回到学校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在转变“后进生”时,也可以尝试从改变他们的座位开始。
  座位的学问存乎一心,老师有怎样的考虑就有怎样的座位安排,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学习氛围。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心目中形成的“好座位”效应,帮助后进生消融甚至消除心理隔阂,让他们拥有被老师重视的快乐,带着“好心情”激发学习的厚劲,从而产生学习的后劲。
  当然,座位只是一种形式,关键还是在于老师对后进生的态度。一位“后进生”的话较好地代表了这个群体多数人的看法:“其实坐哪里都没有多大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关心我。这样即使在最后一排,我也绝无怨言。”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知道,有时候,“后进生”找班主任说座位的时候,并不一定是真正希望解决座位的问题,而是在试探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
  (作者单位:华建谊,江苏省无锡市硕放南星苑小学;严育洪,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生物信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生物信息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
为探索柑橘黄龙病的病因,获得柑橘黄龙病拮抗菌,从茂名市信宜市的几个乡镇柑橘园采取柑橘叶样品,通过平板培养的方式分离纯化柑橘叶片的内生细菌,并通过PCR扩增技术对其鉴定
目的:以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KGF-1)发酵液为原料,建立一种KGF-1纯化方法。方法:高速离心技术、膜过滤技术、超滤技术为主要的粗纯工艺,应用离子交换色谱的精细
“乡愁”是21世纪的一个热词,在解读什么是“乡愁”时,几乎每个人都会撞见自己熟悉的地名。这是因为,“乡愁”的根往往扎在这些词语里,以至于远行的游子一听到它,立马就能想到故乡的山,梦见桑梓的水,念起那反复咀嚼过的缕缕乡思。所以,“乡愁”不是空洞的,我们可以把它带进教室,当作滋养学生人格的营养,当作构建班本课程的特色。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校、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本地文化的引入,即便倡导传
大学不仅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而且还具有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功能.确立大学的主导功能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功能拓展的客观需要,
目的:建立了水分测定仪-卡氏干燥炉联用测定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中水分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在卡氏干燥炉中150℃下加热10min,样品中的水分随干燥的载气进入滴定杯中与费休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民主政治理论,进行民主政治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多层次地开辟了民主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以法律确定的形式奠定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区域矿产资源规划已成为各级政府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本文论析了区域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意味着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自我深化、自我反思,而且也预示着中西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由隔阂对立走向理解和沟通.可以断言,人类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迅
本文从分析、揭示历史素质的内涵出发,厘定历史素质的相关因素,指出历史素质是主体(人)经过教育和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能够历史地对待客体的一系列品质、修养和能力,并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