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CNE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CNE2细胞,以0、20、40、80 μg/ml蛇床子素分别处理CNE2细胞24、48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其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以0 μg/ml蛇床子素处理组为对照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
【机 构】
:
515041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实验室,515041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实验室,515041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515041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CNE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CNE2细胞,以0、20、40、80 μg/ml蛇床子素分别处理CNE2细胞24、48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其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以0 μg/ml蛇床子素处理组为对照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EMT标志物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组分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作用24 h和48 h后,0、20、40、80 μg/ml蛇床子素处理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00%±0.00%、7.45%±0.87%、14.12%±2.29%、27.26%±0.43%和0.00%±0.00%、13.44%±0.84%、29.03%±0.78%、57.49%±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4.33,P<0.001;F=1 041.4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采用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0、20、40、80 μg/ml)处理CNE2细胞48 h后,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2.13±4.49、29.00±4.49、18.50±1.93、13.75±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37,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采用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0、20、40、80 μg/ml)处理CNE2细胞48 h后,细胞侵袭数分别为46.63±2.87、24.13±2.87、16.75±5.29、11.00±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92,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采用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0、20、40、80 μg/ml)作用于人鼻咽癌CNE2细胞48 h后,E-cadherin mRNA(1.00±0.13、2.61±0.03、3.12±0.09、3.60±0.06;F=20.92,P<0.001)和E-cadherin蛋白表达(0.22±0.03、0.35±0.01、0.60±0.04、0.82±0.03;F=178.6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采用不同浓度蛇床子素(0、20、40、80 μg/ml)处理CNE2细胞48 h后,vimentin的mRNA表达(1.00±0.12、0.68±0.03、0.56±0.01、0.40±0.09;F=9.48,P<0.010)、β-catenin的mRNA表达(1.00±0.14、0.78±0.04、0.69±0.07、0.46±0.12;F=4.84,P<0.050)和cyclin D1的mRNA表达(1.00±0.09、0.82±0.03、0.58±0.09、0.40±0.03;F=9.49,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imentin的蛋白表达(0.85±0.02、0.74±0.01、0.34±0.01、0.27±0.01;F=610.58,P<0.001)、β-catenin的蛋白表达(0.83±0.00、0.44±0.02、0.39±0.00、0.23±0.03;F=985.74,P<0.001)、cyclin D1的蛋白表达(0.86±0.02、0.67±0.00、0.35±0.01、0.25±0.01;F=910.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蛇床子素可抑制CNE2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MT过程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体外制备γδT细胞,研究γδ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性。方法采集2018年1月至3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招募的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使用唑来膦酸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诱导扩增,获取γδ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第0、7、10、14、16天的细胞纯度。使用CCK-8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以培养第14天的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以乳腺癌BCap-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容积弧形调强治疗(VMAT)作为一种新型放疗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中。VMAT可以通过降低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保护危及器官,减少放疗不良反应;针对不同部位及不同瘤体体积的食管癌患者,VMAT可以减少治疗时间,提高靶区适形性,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率;术前行VMAT联合化疗,增加了肿瘤降期概率,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另有研究表明增加V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3日至2012年9月28日我院病理科制作的胃腺癌患者癌组织芯片49例,配对癌旁组织4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胃腺癌及配对癌旁组织芯片中HIF-1α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F-1
目的探索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红细胞平均指数水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SCLC患者作为SCLC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SCLC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SF、E
非典型及恶性脑膜瘤具有高侵袭性和易局部复发的特点,手术及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对脑膜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一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在脑膜瘤的发生和恶性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因素是脑膜瘤恶性进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遗传学因素包括细胞增殖异常、细胞侵袭性增强、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改变等多个表型的改变。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可为更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663(miR-663)在鼻咽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鼻咽癌初治患者60例(鼻咽癌组)、鼻咽慢性炎症患者40例(鼻咽炎症组)、健康对照者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663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
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难点。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将肿瘤免疫治疗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等生物标志物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上非常有前景。各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层出不穷,免疫联合治疗在食管癌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因具有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等作用从而产生抗肿瘤活性,在靶向治疗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结直肠癌、晚期肝癌及晚期胃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临床研究也发现其在改善肿瘤恶病质及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雄激素剥脱治疗(ADT)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的金标准。然而,大多数患者经过数月或数年的ADT治疗,病情却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分子机制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CRPC目前仍是不可治愈的,而且极具致命性。因此,深入研究不同分子机制在CR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未来进行相关靶向治疗指引新方向。
CD70/CD27通路在人类免疫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诱导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分化与形成以及对调节性T细胞的干预上。另外在某些肿瘤细胞中,CD70高水平表达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