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是医学院校教学中的重要工作,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中西医结合技能,帮助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医学工作。但是在现有情况下,很多学校在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的时候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导致中西医结合教学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基于此,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结合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希望能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问题;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228-02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够科学
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前我国很多院校所运用的教学模式都是教育工作者在中西医结合教学过程中总结和探索形成的,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其指的是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基础,这两个方面的基础课程分别讲授,中、西医临床课程合在一起讲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我国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情况反映出来,体现出双方结合的优势,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帮助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有关工作。不过由于受到诸多复杂原因的影响,部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两个基础教学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果,但是两者相结合临床教学不够完善,难以实现两套基础理论体系的全面融合,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成熟的教学模式。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临床基础和公共课之外,专业主体课程大部分院校运用的是西医基础、中医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三个模块,还有一些院校运用的是中医临床、西医临床、中医基础、西医基础四个模块。通过对设置课程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大多都较为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而缺乏临床课程,这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对实践知识的学习,难以实现中医知识与西医知识的融会贯通,无法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教学方式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运用的是教师集中讲授的方式,而教师所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注入式方法,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且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较为注重,而不注重临床实践,加之疾病临床表现以及病因等在教材中非常典型,也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知识内容,将死记硬背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背景下,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都“眼高手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因为中西医结合学科具有较高的特殊性,所以对这方面的师资队伍有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中医知识,可以熟练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而且还要掌握西医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西医学技术,并创新西医思维模式。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中西医临床课教师队伍都是由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和中医学专业教师组成的,以中医学专业教师为主,这导致教师队伍要想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有较大的难度,难以深刻了解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工作,无法更好地启发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
(二)临床方面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生必须要参与大量实践,才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当前很多院校在教学的时候都缺乏临床方面的教学,不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学生难以胜任工作。
1.缺乏临床教学基地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高校中,设置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实习基地的院校仅仅占据了32%,其他院校都没有设立学生中西医实习基地,这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便是那些设置中西医结合实践基地的院校,也往往因为招生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而难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必然会存在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在未来就业以后会存在技能不足的情况,难以满足需求。
2.临床实践较少
由于临床医疗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很多医院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不愿意招聘实习学生,从而减少了学生实习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实习场地较为紧凑,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实习机会,难以提升临床实践水平。而且很多学生因为具有较高的就业压力,面临着复习考研,四处寻找工作,没有较多的实习时间,加之在实习中缺乏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心理等,动手能力并不高,也影响了后续就业。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无法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行业人才储备,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对此,必须针对现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
由于现有情况下我国很多院校运用的是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模式,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脱节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刪减掉教学中的重复内容,并对临床内容和基础内容进行融合,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全面渗透与融合。通过整合的课程应当将中西医的特征凸显出来,在中医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辨证论治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中医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在临床上要实现中西医内容的结合,将病种作为学习的中心,并对中西医知识进行讲授,使两者能够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自身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也要做好创新,突破原有教学方法的局限。通常学生学习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基础,但是由于知识内容较多,学生难以完全掌握,所以教师应当侧重于对学生记忆深度的培养,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启发式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从更深刻的层面对知识进行探究。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法,比如运用影像资料、PPT课件以及动植物标本等有关的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此才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借助现实临床案例开展教学,为学生系统讲解相关内容。另外,还要突破原有教学场所的限制,将教学活动扩展到多个地方,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间见习、义诊咨询、旁床教学等,使学生在多个场所的学习和体验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中西医结合教学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教育者必须要做好教学方式的选择,严格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程内容等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确保所选择的方法与现实情况相符合,这样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不管是在哪种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结合具体情况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1)各大院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教育,可以举办有关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班,促进中西医结合教学水平的提升。比如,邀请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到院校中为教师开展培训,传授实践经验,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疑惑等。(2)加强院校与医院之间的合作,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钻研中西医结合知识,比如定期将教师送往医院中参与实践活动,体验临床医学工作过程,掌握更加丰富的实践技能,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3)构建教师之间的沟通体系,促进教师交流知识、分享经验,在相互沟通与探索中不断提升综合技能,积累经验。具体来看,可以构建校内教师之间的沟通平台,也可以构建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平台,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沟通与交流活动,实现知识积累的同时拓展视野,为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4)构建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并定期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考核分数较高的教师进行奖励,而对于那些低于标准线的教师进行惩罚,借助这种形式在院校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四)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提升学生的中西医水平,各大院校应当加强临床教学的基地建设工作,可以选择与实力较强的医院进行合作,将其作为自身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以自主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训提供良好条件。比如,可以与有关医院合作建设中西医结合分医院,并将合作医院的医师引入实训基地中,与实习学生一同开展有关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实践技能。还可以构建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或者构建模拟医院等,定期引导学生到这些基地中开展临床模拟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不断提升综合技能。
(五)探索中西医的有效结合点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重要工作,其并非是中医和西医知识的简单叠加或者堆砌,而是在对双方优点进行吸收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深度融合,通过两者的融合解决临床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探索两者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抓住两者的结合点,推动双方全面融合。具体来看,应当从临床方面入手对双方的结合点进行寻找,在课程教学上要将临床课程作为基础,逐渐进行过渡,比如可以先开设双方结合的妇科学、骨伤科学等,将专业课学习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三、结语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教育,只有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并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培养出既懂得中医知识又精通西医知识的人才,为中西医事业发展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卫靖靖,朱明军,于瑞,等.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討[J].中医教育,2019,38(6):26-29.
[2]高丽娟,张莹莹,李泽光,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8):95-98.
编辑 薛直艳
[关 键 词]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问题;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228-02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够科学
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前我国很多院校所运用的教学模式都是教育工作者在中西医结合教学过程中总结和探索形成的,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其指的是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基础,这两个方面的基础课程分别讲授,中、西医临床课程合在一起讲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我国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情况反映出来,体现出双方结合的优势,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帮助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有关工作。不过由于受到诸多复杂原因的影响,部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两个基础教学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果,但是两者相结合临床教学不够完善,难以实现两套基础理论体系的全面融合,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成熟的教学模式。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临床基础和公共课之外,专业主体课程大部分院校运用的是西医基础、中医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三个模块,还有一些院校运用的是中医临床、西医临床、中医基础、西医基础四个模块。通过对设置课程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大多都较为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而缺乏临床课程,这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对实践知识的学习,难以实现中医知识与西医知识的融会贯通,无法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教学方式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运用的是教师集中讲授的方式,而教师所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注入式方法,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且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较为注重,而不注重临床实践,加之疾病临床表现以及病因等在教材中非常典型,也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知识内容,将死记硬背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背景下,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都“眼高手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因为中西医结合学科具有较高的特殊性,所以对这方面的师资队伍有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中医知识,可以熟练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而且还要掌握西医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西医学技术,并创新西医思维模式。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中西医临床课教师队伍都是由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和中医学专业教师组成的,以中医学专业教师为主,这导致教师队伍要想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有较大的难度,难以深刻了解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工作,无法更好地启发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
(二)临床方面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生必须要参与大量实践,才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当前很多院校在教学的时候都缺乏临床方面的教学,不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学生难以胜任工作。
1.缺乏临床教学基地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高校中,设置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实习基地的院校仅仅占据了32%,其他院校都没有设立学生中西医实习基地,这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便是那些设置中西医结合实践基地的院校,也往往因为招生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而难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必然会存在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在未来就业以后会存在技能不足的情况,难以满足需求。
2.临床实践较少
由于临床医疗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很多医院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不愿意招聘实习学生,从而减少了学生实习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实习场地较为紧凑,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实习机会,难以提升临床实践水平。而且很多学生因为具有较高的就业压力,面临着复习考研,四处寻找工作,没有较多的实习时间,加之在实习中缺乏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心理等,动手能力并不高,也影响了后续就业。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无法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行业人才储备,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对此,必须针对现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
由于现有情况下我国很多院校运用的是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模式,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脱节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刪减掉教学中的重复内容,并对临床内容和基础内容进行融合,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全面渗透与融合。通过整合的课程应当将中西医的特征凸显出来,在中医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辨证论治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中医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在临床上要实现中西医内容的结合,将病种作为学习的中心,并对中西医知识进行讲授,使两者能够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自身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也要做好创新,突破原有教学方法的局限。通常学生学习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基础,但是由于知识内容较多,学生难以完全掌握,所以教师应当侧重于对学生记忆深度的培养,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启发式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从更深刻的层面对知识进行探究。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法,比如运用影像资料、PPT课件以及动植物标本等有关的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此才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借助现实临床案例开展教学,为学生系统讲解相关内容。另外,还要突破原有教学场所的限制,将教学活动扩展到多个地方,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间见习、义诊咨询、旁床教学等,使学生在多个场所的学习和体验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中西医结合教学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教育者必须要做好教学方式的选择,严格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程内容等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确保所选择的方法与现实情况相符合,这样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不管是在哪种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结合具体情况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1)各大院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教育,可以举办有关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班,促进中西医结合教学水平的提升。比如,邀请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到院校中为教师开展培训,传授实践经验,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疑惑等。(2)加强院校与医院之间的合作,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钻研中西医结合知识,比如定期将教师送往医院中参与实践活动,体验临床医学工作过程,掌握更加丰富的实践技能,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3)构建教师之间的沟通体系,促进教师交流知识、分享经验,在相互沟通与探索中不断提升综合技能,积累经验。具体来看,可以构建校内教师之间的沟通平台,也可以构建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平台,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沟通与交流活动,实现知识积累的同时拓展视野,为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4)构建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并定期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考核分数较高的教师进行奖励,而对于那些低于标准线的教师进行惩罚,借助这种形式在院校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四)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提升学生的中西医水平,各大院校应当加强临床教学的基地建设工作,可以选择与实力较强的医院进行合作,将其作为自身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以自主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训提供良好条件。比如,可以与有关医院合作建设中西医结合分医院,并将合作医院的医师引入实训基地中,与实习学生一同开展有关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实践技能。还可以构建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或者构建模拟医院等,定期引导学生到这些基地中开展临床模拟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不断提升综合技能。
(五)探索中西医的有效结合点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重要工作,其并非是中医和西医知识的简单叠加或者堆砌,而是在对双方优点进行吸收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深度融合,通过两者的融合解决临床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探索两者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抓住两者的结合点,推动双方全面融合。具体来看,应当从临床方面入手对双方的结合点进行寻找,在课程教学上要将临床课程作为基础,逐渐进行过渡,比如可以先开设双方结合的妇科学、骨伤科学等,将专业课学习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三、结语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教育,只有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并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培养出既懂得中医知识又精通西医知识的人才,为中西医事业发展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卫靖靖,朱明军,于瑞,等.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討[J].中医教育,2019,38(6):26-29.
[2]高丽娟,张莹莹,李泽光,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8):95-98.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