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方》教学实录谈语文教学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c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组织各教研组开展组内公开课,一位教师上艾青的《北方》,我听后有一些想法。
  《北方》是中国现代作家艾青的一部爱国作品,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当亲身接触到北方广大农村的现实,亲眼目睹了中国北方土地所发生的贫穷与饥饿、灾难与不幸时,诗人沉痛的情感难以抑制。诗中的“北方”,其实就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承担重负的北方土地和被压迫的北方人民,他们的痛苦与哀怨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但是在悲哀的同时,他依然崇敬和热爱土地和人民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艾青要通过诗歌表达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而较之这两种情感,我认为,后者是作者重点强调的。
  整部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三段,是对北方寒冷、萧条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哀。诗歌的第四段是第二部分,前面对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如此黑暗,而第二部分“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突然来了一个转折,这是一个大逆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更爱得深。这种辩证的关系,高一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
  教师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提问:提到北方,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因为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和长年战乱等诸多原因,当时北方不如南方发达,总是以贫瘠、荒凉的面貌出现。在这种印象的指引下,学生自然而然用“寒冷、干燥、贫穷,风沙大”等一些恶劣的词语来描述。教师在课首提这样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在脑海中现有一个荒凉北方的景象。其实我觉得,这样有“先入为主”的嫌疑。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读全诗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站起来朗读。带着脑海中北方的形象,学生站起来读的都是“暗淡的灰黄的沙雾”,“荒漠的原野”,“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寂寞的道路”,“慌乱的雁群”等诗句,而且非常自觉地使用了一种缓慢的语速和悲哀的语调。当教师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悲哀。”接下来,教师又带着学生找表达北方的悲哀的意象,并重点研讨了其中的“沙漠风”。此时,在学生心目中,北方已经和荒凉、悲哀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教师发问:“作者对北方的感情是怎样?”学生沉默了一下,有的回答说:“同情。”因为前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分析悲哀的北方,所以当讲到所表达的情感时,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教师直接带领学生读原文:“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然后总结,作者对北方的情感是热爱的,并带领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明确是深厚的养育之恩和顽强的生命张力使人如此爱恋这片土地。但学生似乎对第二部分不太感兴趣。因为快要下课了,所以教师就开始总结了。课下我问学生,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大都是“写北方的悲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是因为学生把注意的重点都放在前半部分对北方现状的描写上而忽视了作者对这块土地无限的热爱。
  如果能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一个调整,效果就会好一些。在学生初步感知全诗后,先让学生找作者对北方的整体感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找到是“爱”,再让学生试想,作者热爱的北方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就会依据自己热爱的地方展开联想,也许是美丽富饶的,有着朵朵的白云和盛开的鲜花。这时再让学生读诗歌的第一部分,看看作者热爱的北方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作者笔下的北方是荒凉、干枯、悲哀的(此环节可就一些意象进行分析、品读),然后提问:如此这样的北方,作者为什么爱它?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自然会到第二部分去找,这时就带着学生边读边总结,之所以爱北方,是因为这里曾经是让人骄傲和自豪的祖国。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全诗前后两部分的转折。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作者三次使用“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学生感受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并深刻理解前一部分对北方悲哀的反复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学生理解到这,才算整整读懂了这首诗,情感也才会和作品、合作者一起得到升华。最后可以给学生留一个作业:仿照本诗写一篇《北川》为题的小诗。北方是因为战争而变得荒凉,北川是因为自然灾害而变得荒凉;北方曾经有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勤奋劳作,与自然搏斗,诠释着他们顽强的生命张力,北川也曾有我们勤劳、奋进的四川人民,在地震面前他们那种团结、顽强、舍己救人、永不放弃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热爱吗?基于这两点,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感而发,说不定会有好的作品涌现。同时更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更坚定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必胜的信念,达到情感的延伸。
  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通过对这一堂课教学实录的鉴赏,我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教学方法的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之大。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要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学完后的效果,并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现行的教学方法中,有很多种,在教授不同的篇目时,应选择不同的方法。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区别只是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候,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正如《北方》这篇文章,上课老师在备课时肯定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了精心的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层层推进。但是为什么学生在学完以后没有达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呢?就是因为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定式和顺序。
  希望这次听成为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契机,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在教学方法上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新的进步。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的MRI设备,是一种崭新的非电离辐射式医学影像设备.1972年,成功地获得了MRI图像,MRI在近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迄今,MRI已广泛用于全身各系统的影像
中国充分重视对人才的奖励和支持,实施了多项人才奖励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是中国一项重要的人才奖励制度.从1990年开始,国家开始选拔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老先生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强调:“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的摇篮,这意味着学校必须加强对于高职学生的工作管理,而不能仅仅专注于对学生的知识培养.当今社会越发重视高职院校的全面教育,在高职院
宪法在我国法院裁判文书中的援用已有相关实践,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更是一种在法律适用中实施宪法的重要方式.法院仅在文书说理部分援用宪法,具有正当性、合法性
摘 要: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也改变了原有的经验和教学习惯。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特别是对于语文教师,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新课程的效果如何关键看课堂教学的成效。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作者从课堂的设计着手,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设计。实践证明,这种课堂设计一改传统的课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规则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和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校学习需遵守的重要准则.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内容较为繁杂多样,在培养过程中容
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的应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需要不断优化技术手段,改进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实现化学生产行业的有效转型.化学生产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化学工程技术,
智慧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不谋而合.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即是智慧旅游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探讨智慧旅游助推乡村旅游信息化
基本养老保险是为电力企业职工退休提供保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电力企业职工申领基本养老保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说明了电力企业职工在申领基本养老保险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