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贫富差距拉大现象不容忽视等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angre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贫富差距拉大现象不容忽视
  
  某高校学生在网上发帖,询问“大学城哪里可以加油,我的车是宝马mini”,引起众多网友反感。虽然大学生如此炫富属个别事件。但近年来大学生贫富差距拉大,却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高档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齐全,月消费数千甚至上万,有的拥有高档自备车,而一些贫困学生却要靠助学贷款、靠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每月生活费仅两三百元。
  高校里出现“两极分化”,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甚至会影响其终生。因为青年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生活需求比较旺盛,因而贫富差距对于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冲击非常大。当然,高校对改变贫富差距悬殊这一客观现状无能为力,但至少可以力所能及地有所作为,故提出如下建议:
  1 高等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保障其日常生活所需,使其能安心学习。
  2 大学应努力营造良好学风,让成绩优秀的贫困生拥有一份自豪感。
  3 大学应通过积极开展相关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并对盲目炫富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4 缺少经济支持和人脉资源的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学校可向招聘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热门岗位推荐,使贫困学生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地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质。
  然而,现在学生想要真正地走入社会,在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是相当难的事情,第一是学校经费不足,第二是学生们很难找到实习的地方。为此建议:
  1 在课程设计中设立社会实践课,并利用假期鼓励号召学生走入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对象,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对象,学生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国家应提供经费推动学生到相关的专业领域中进行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太多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地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3 国家设立完善的法律规定企业除核心技术外其他技术对学生公开,更不应该因怕丢失技术而反对学生到社会实践。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一个固步自封的企业是适应不7社会的发展的,只有开放思维、引入人才、大胆创新才能适应潮流。所以因怕丢失技术而反对学生到社会实践,只会令企业止步不前。
  4 各专业和行业取得联系或由行业协会出面,把行业中的技术、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列为行业大学生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的课题,在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出设备的基础上,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大学师生共同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产权由双方所有,企业优先无偿使用,取得效益后提出一定比例收益支持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身心发展正是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情感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和网络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容易对这个群体产生误导。  本期就中职生青春期,学校如何更好地进行正确引导、该以何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青春期知识等问题,邀请几位国内知名中职院校领导对此发表见解。  主持人:万祎 投稿邮箱:vanyi@foxmail.com    心理教育是青春期
期刊
据《中国青年报》日前的调查,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急需大量工程科技人员参与建设和科研。然而,目前的实际状况却是——大量拔尖学生不再“投身”艰苦的水利水电、测绘地矿等工科专业,而是涌向金融、银行、法律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争当光鲜亮丽的“白领”“金领”。  在今日的大学校园,“一流学生学财经(晟热是金融),二流学生学高科技(如计算机),三流学生学工科(传统)”,早已不是新闻。
期刊
日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草成员在受访时表示,应该让高校和考生双方互相选择,两者形成“恋爱”关系: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找学校,学校根据优势专业吸引学生。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选大学、选专业,对于一名高考考生而言,无异于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一旦选择错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和幸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屡屡上演着
期刊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10多年间,高等职业教育以其招生规模和在校生数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发展时间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许多难题,在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鉴定方面仍有待于完善。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企业需求,但问题是,适应什么样的企业需求?适应什么样的岗位?换句话说,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该如何评价和衡量?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水平该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衡量?高等职
期刊
继招收免费师范生之后,国家今年又出台了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免费医学生,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疗人才。2010年计划招收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  主持人:李文君 liwenjun163@.163.com   
期刊
2月28日,距全国“两会”召开还有3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文本中涉及的去行政化、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投入、改革试验区、校企合作等问题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去行政化:大学权力的“回归”    在政府主导高教改革的形势下,体制改革考量着政府高教改革的决心与魄力。“两会”期间,《纲要》中“去行政化”的表述
期刊
“去行政化”赢得掌声    高教改革势在必行,但却举步维艰,尤其每每到了体制改革层面,就如同到了“死胡同”。体制改革被看做高教改革的最大难点。  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大学“行政化”问题,却是焦点中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高教改革的死结就在行政化上,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去行政化。  对于《纲要》中“去行政化”的提法,许多委员都给予认同。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去行政化”是《纲要》里“
期刊
温暖工程在湖北省实施三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又一重大举措,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省委明确统战部门牵头、要求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省68个县(市、区)实施“温暖工程”项目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中央统战部和中华职业教育社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期刊
前不久,教育界开展了一场“高职院校要不要提倡搞科研”的讨论,引起社会热切关注。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高职院校搞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本期校长论坛特邀请三位院长就此话题展开“论剑”。    高职科研须重视“三要素”  孙海泉    当前,之所以会产生一些专家、学者质疑高职院校该不该搞科研的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缺乏信心,对高职多年来的探索实践缺乏必要的了解。另外,一些高
期刊
安排中央专项资金 推动“绿色大学”建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生态危机凸显,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高等学校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建设“绿色大学”即“生态校园”有重要意义:一是大学校园人口密集,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人群密集区,资源消耗很大,相应地节约空间也很大。二是大学是育人之地,培养青年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不仅有益于校园,而且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