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山秀水入画来
1996年,贵州国画展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开幕当晚,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前来参观,江泽民驻足于作品《侗乡三月梨花飞》之前,久久凝视后说:“这幅画很亮很好!”旁边一位同志对他说:“作者就在您的身后。”江泽民转身一边和杨长槐握手一边说:“侗族是个有文化的民族啊!”
1938年,杨长槐生于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杨长槐回忆说,他学前常跟外婆到金凤山去朝拜,在寺庙里见到形状各异、色彩艳丽的菩萨,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一种特别美好的好奇感。这是而后走上艺术道路的信号。
1953年9月,杨长槐入天柱民族中学初中部学习,得到美术老师史伴虹悉心指导,对他接近和爱好绘画起了有益的影响。
杨长槐幼时,家中养水牯一头。他常牵牛下河洗尘,感到特别有趣,并日渐爱上了水,加上深得老师指导,在临摹南宋马远《水图》12幅后,初步掌握了画水之法。
一排排吊脚楼,身着蓝色衣裳的侗家女挑着红色的水桶去挑水,掮着农具的罗汉拉着牛走向田野,鸭、鹅扑向水中,鸟儿展翅飞向蓝天……美丽的侗乡尽收杨长槐的画里。
“侗人长槐”,在杨长槐画作的落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如今,虽然他名扬画坛,但他对家乡的情缘割舍,他说:“家乡养育了我,我不能忘记家乡!”
心中的圣贤
从知事时起,老师便是杨长槐心中的圣贤,他说:“我一生中有幸得到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导,使我掌握一技之长,克己谦虚,取得的成绩与老师的教诲密不可分。”
51年前的夏天,杨长槐还在天柱民族中学就读。班主任刘老师将一位穿着灰色衬衣蓝色长裤的高个子领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介绍:“这位老师是从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附中来招收学美术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希望有志于绘画的学生报名。”杨长槐打量这位老师,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着和蔼与智慧,在杨长槐的心里点燃了希望。“说实在的,当一位画家,那曾是我几乎不可能触及的一个梦想。”
第二天,杨长槐忐忑地报考了,命运之神眷顾了他,他果然被录取了,而这位和蔼的老师、贵州山水名画家孟光涛也从此成了他终身的恩师。
孟老师不仅教学生作画,还教学生做人。他问杨长槐:“做一个画家,存在的价值表现在什么地方?”杨长槐说:“创作好的作品。”他摇摇头说:“做人。你要懂得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生在世,要知晓自己应当如何活着,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活出个人样,这就不仅仅是画画。这里面有各种学问。”
一天,孟老师正准备上课,他朝教室扫了一眼,一言未发转身离开了教室。杨长槐跟随着进了他的办公室问:“老师是否生气了?”老师说:“没有,你没有看见吗,某同学的桌上乱七八糟的,这哪像个学画的样子?”杨长槐忙跑回教室,果然见那位同学画案上的画笔、颜料等杂乱地放了一桌,杨长槐吩咐他赶快收拾干净,将笔、墨、颜料各自排放整齐,再去请老师。老师回到教室接着上课,却没有责备那位同学一句,杨长槐说:“这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我悟出了一条:绘画要讲究法度,要讲规矩,每一件小事都必须一丝不苟,做事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由于勤奋努力,杨长槐免考专业课被贵州大学艺术系录取。贵大地处风景秀丽的花溪,是个治学的好地方。对画山水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写生的好去处。周末,杨长槐便利用休息时间专心写生绘画,这一切都被孟老师看在眼里。杨长槐担任学生会和共青团的干部,除了学习外,还要做一些领导安排的工作,孟老师为不使他耽搁学业,常将杨长槐带到家中单独授课,并留吃饭。每次到老师家中,杨长槐总能吃到鸡肉、猪肉,那时正值困难时期,这些都是要凭票定量供应的。杨长槐悄悄问老师的儿子:“你们家常吃肉啊?”他说:“哪里啊,是因为你来了,父亲才吩咐我妈妈做的,我们还得不到上桌子呢!”杨长槐听罢心中一酸,只觉得眼眶湿润起来,“先生平时省吃俭用,可对我这个穷学生却毫不吝啬,先生图什么呢?我如果不努力学好绘画,如何对得起他!于是我暗自下决心。只有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先生了。”
“我不是天才,但我勤奋”
杨长槐在贵大艺术系读书时。宋吟可、王渔父、方小石老师经常提及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古代山水画,他便决定一定要到故宫博物馆去看看。1962年暑假终于实现了愿望。
为了圆这个梦想,他从年初就开始,利用星期天。从花溪煤厂用板车为学校老师拉煤到家,每一百斤三角钱运费,每个星期天拉两次,一学期下来便积下了138元。凑齐了他去北京的旅费。在北京期间,一杯开水,一个馒头,便是他的一餐。一连十几天,杨长槐到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席地而坐,临摹古代名画,加深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了他学习山水画的决心和信心。
“我不是天才,但我勤奋”,杨长槐作为一个山水画家,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不知走过多少路,他反复深入贵州各地写生,并先后到三峡、黄山、桂林、华山、峨眉山等地广师造化。翻越千山万壑,其间经历了不少险象环生之情景,“但就是在这些无畏的体验中,我悟出心中的画意。回首几十年深入生活那一幕幕的险情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给我艺术生命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的艺术创作不断地出现新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秋天,杨长槐在西安办完贵州画展后,和几位年轻画家去领略华山西峰的奇观。他们下山来到苍龙岭的顶端往下看时,山岭似一弓背悬在深谷之中。此时杨长槐给大家开起玩笑来:“我们得学孙悟空轻快而敏捷地跑下去,或似杂技演员踩钢丝那样一步一步地保持平衡力走下去。”引得大家一阵开心。当到了老君犁沟的险路时,路面已经很滑了。就在杨长槐往下走时。一不小心溜倒了,凭借多年下山的经验,他一屁股坐了下去,便很快被石头挡住了。倘若顺势滚倒,后果不堪设想,不是粉身碎骨。也难逃伤残一生。
“华山之险奇堪称五岳之首。可险只有数里,若与漫长的艺术之路相比,后者则更需集体力、毅力、技术及学养于一身,才能不断地超越和突破。”杨长槐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杨长槐到黔西南州文联调研时,他和几位同志驾上漂流之筏体验马岭河峡谷的激流飞瀑。当筏子即将迎来第三个陡滩时,筏子撞在一个礁石上,被波浪冲着回旋转向左面的水浪中。杨长槐估计筏子很可能被激浪冲向近在迟尺的大石壁,说时迟那时快,他一声大吼,跳向水中。大家响应一齐堕入激流之中,被翻转的筏子死死盖在水里。杨长槐挣扎着往前用力将筏子推开,好不容易才浮出水面,将同伴一一拉了上来。 杨长槐对大家说:“我们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他思索着这次惊险的漂流,“不是九死一生,而是九没死而得一生了。对于这次在惊涛骇浪中的人生体验,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悟浪’。对我以后表现激流飞瀑裨益匪浅!”他后来创作的《惊涛》、《白水滚滚出峡来》等一大批表现激流飞瀑的作品,正是出自这次惊险的体验。
古人画水有久远的历史。善于在联系中画水,是杨长槐艺术的一大特点。南宋马远画水,基本省略了溪岸岩谷滩石和水口,杨长槐却在山与水的关系中强有力地描绘了水的生动多变,画其然亦画其所以然。通过十多年来对水的体悟,杨长槐的山水画有自己独到的创造——依水势取构图,藉水品有意境,用清致求神逸,依形立法,以情运法,以志造法。美术批评家薛永年说“在当代画家中,以画水闻名的侗人杨长槐,可以说是马远之后画水独领风骚的人物。”王思强说:“像山水画大师陆严少以独特的画云法奠定了他大师地位一样,杨长槐创立的‘杨式画水’法为他成就了山水画大师的地位。”
1997年夏,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来筑避暑。当他看了杨长槐表现激流飞瀑的一些新作后,对杨长槐说:“你不要叫长槐,改一个字叫长水吧!”,并欣然为杨长槐写下这样的评语:“在贵阳花溪,观长槐山水新作,深感九年来,他飞跃般超越自我。纸上之激流或飞瀑,无声胜有声,丰富了马远所探索之画水法,这一可喜成就,基于长槐熟谙黔山黔水之独特个性——一九九七年七月廿七日巴蜀老汉王朝闻”,在场的人都为此欢腾起来。
2005年10月12日,杨长槐的《乌江天险图》和《娄山关秋色》两幅作品。随“神舟六号”飞船搭载升空。
“我的心境永远年轻”
“生活得有意义,不等于寿之长短,而在于事业之成与生命紧相连。事业之成功,取决于能否甘于寂寞和正常之心路及专注之精神。”杨长槐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杨长槐解脱了繁杂、操心的行政工作,此时他已步入花甲之年。为追回壮年的时光,他多半时间都在居舍内,避开喧嚣、应酬的场合,将书作友,与笔、墨、纸、砚为伴。或写回忆往事文章,或挥毫作画,或整理资料。
杨长槐作画时,常以音乐做伴。他说:“作画时听音乐能使画面别开生面”,每当他作画时,夫人廖梅英便心领神会的放起音乐来。
每天六点余,杨长槐便起床。他喜欢下棋、品茶,特别喜欢打太极拳、爬山和游泳,所以。虽然他现已至古稀之年。但身体还健朗。他说:“我的心境永远年轻,和春天一样美好。我无时不在怀念春天,因为春天最易启发心灵扫去隐晦,将所有的烦恼如残雪般化解消融,一个画家要求保持有春天般清丽的心境世界,必催化出自然的美妙而极富生机的佳品。”
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说:“长槐为人平和,处事气静,这对水墨画创造来说,非常重要。”正如王思强所言:“如今。杨长槐先生名气大了,官高了。可从来没见他摆过架子,作为一位艺术家,他还是那么朴实。还是那么真诚。同他一起喝酒。一起聊天,那番热诚、开朗,总不是官场那种味,就像他的画一样,把美自自然然地坦露出来。”
“对家乡只能回报,不能索求。你帮助过别人。不能老是想着得到回报;但别人帮助过你,你不能忘记别人。”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县遭受了特大地震灾害,杨长槐向灾区捐赠了他创作的一幅面积为32平方尺的国画。他的画作现价为每平方尺5000元。这幅作品价值16万元。“作为一名艺术家,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做一点事情,是应该的。”杨长槐表达了他对灾区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从今年起,杨长槐还要做两件事,一是准备再花10年时间把祖国的大山大河都走遍,并把它们画好,把家乡贵州的山水画得更美;二是在技法上力争再突破,充分发挥中国画笔墨的特点和功能,极力展示他心灵中的祖国山河,希望能够有更好的作品留给后代。
中国传统文人寄情山水。在山水中悟道。杨长槐说:“这对绘画的人,也应该有所启迪,无论做什么事,成败姑且不论,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高尚的情操,如何做事?”又说:“物质的东西不可缺,但不长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才是长久的。人要努力做到安静、心静,过得自然一点。一个自然的人生加上进取的人生。我看就不错了!”
1996年,贵州国画展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开幕当晚,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前来参观,江泽民驻足于作品《侗乡三月梨花飞》之前,久久凝视后说:“这幅画很亮很好!”旁边一位同志对他说:“作者就在您的身后。”江泽民转身一边和杨长槐握手一边说:“侗族是个有文化的民族啊!”
1938年,杨长槐生于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杨长槐回忆说,他学前常跟外婆到金凤山去朝拜,在寺庙里见到形状各异、色彩艳丽的菩萨,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一种特别美好的好奇感。这是而后走上艺术道路的信号。
1953年9月,杨长槐入天柱民族中学初中部学习,得到美术老师史伴虹悉心指导,对他接近和爱好绘画起了有益的影响。
杨长槐幼时,家中养水牯一头。他常牵牛下河洗尘,感到特别有趣,并日渐爱上了水,加上深得老师指导,在临摹南宋马远《水图》12幅后,初步掌握了画水之法。
一排排吊脚楼,身着蓝色衣裳的侗家女挑着红色的水桶去挑水,掮着农具的罗汉拉着牛走向田野,鸭、鹅扑向水中,鸟儿展翅飞向蓝天……美丽的侗乡尽收杨长槐的画里。
“侗人长槐”,在杨长槐画作的落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如今,虽然他名扬画坛,但他对家乡的情缘割舍,他说:“家乡养育了我,我不能忘记家乡!”
心中的圣贤
从知事时起,老师便是杨长槐心中的圣贤,他说:“我一生中有幸得到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导,使我掌握一技之长,克己谦虚,取得的成绩与老师的教诲密不可分。”
51年前的夏天,杨长槐还在天柱民族中学就读。班主任刘老师将一位穿着灰色衬衣蓝色长裤的高个子领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介绍:“这位老师是从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附中来招收学美术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希望有志于绘画的学生报名。”杨长槐打量这位老师,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着和蔼与智慧,在杨长槐的心里点燃了希望。“说实在的,当一位画家,那曾是我几乎不可能触及的一个梦想。”
第二天,杨长槐忐忑地报考了,命运之神眷顾了他,他果然被录取了,而这位和蔼的老师、贵州山水名画家孟光涛也从此成了他终身的恩师。
孟老师不仅教学生作画,还教学生做人。他问杨长槐:“做一个画家,存在的价值表现在什么地方?”杨长槐说:“创作好的作品。”他摇摇头说:“做人。你要懂得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生在世,要知晓自己应当如何活着,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活出个人样,这就不仅仅是画画。这里面有各种学问。”
一天,孟老师正准备上课,他朝教室扫了一眼,一言未发转身离开了教室。杨长槐跟随着进了他的办公室问:“老师是否生气了?”老师说:“没有,你没有看见吗,某同学的桌上乱七八糟的,这哪像个学画的样子?”杨长槐忙跑回教室,果然见那位同学画案上的画笔、颜料等杂乱地放了一桌,杨长槐吩咐他赶快收拾干净,将笔、墨、颜料各自排放整齐,再去请老师。老师回到教室接着上课,却没有责备那位同学一句,杨长槐说:“这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我悟出了一条:绘画要讲究法度,要讲规矩,每一件小事都必须一丝不苟,做事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由于勤奋努力,杨长槐免考专业课被贵州大学艺术系录取。贵大地处风景秀丽的花溪,是个治学的好地方。对画山水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写生的好去处。周末,杨长槐便利用休息时间专心写生绘画,这一切都被孟老师看在眼里。杨长槐担任学生会和共青团的干部,除了学习外,还要做一些领导安排的工作,孟老师为不使他耽搁学业,常将杨长槐带到家中单独授课,并留吃饭。每次到老师家中,杨长槐总能吃到鸡肉、猪肉,那时正值困难时期,这些都是要凭票定量供应的。杨长槐悄悄问老师的儿子:“你们家常吃肉啊?”他说:“哪里啊,是因为你来了,父亲才吩咐我妈妈做的,我们还得不到上桌子呢!”杨长槐听罢心中一酸,只觉得眼眶湿润起来,“先生平时省吃俭用,可对我这个穷学生却毫不吝啬,先生图什么呢?我如果不努力学好绘画,如何对得起他!于是我暗自下决心。只有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先生了。”
“我不是天才,但我勤奋”
杨长槐在贵大艺术系读书时。宋吟可、王渔父、方小石老师经常提及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古代山水画,他便决定一定要到故宫博物馆去看看。1962年暑假终于实现了愿望。
为了圆这个梦想,他从年初就开始,利用星期天。从花溪煤厂用板车为学校老师拉煤到家,每一百斤三角钱运费,每个星期天拉两次,一学期下来便积下了138元。凑齐了他去北京的旅费。在北京期间,一杯开水,一个馒头,便是他的一餐。一连十几天,杨长槐到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席地而坐,临摹古代名画,加深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了他学习山水画的决心和信心。
“我不是天才,但我勤奋”,杨长槐作为一个山水画家,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不知走过多少路,他反复深入贵州各地写生,并先后到三峡、黄山、桂林、华山、峨眉山等地广师造化。翻越千山万壑,其间经历了不少险象环生之情景,“但就是在这些无畏的体验中,我悟出心中的画意。回首几十年深入生活那一幕幕的险情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给我艺术生命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的艺术创作不断地出现新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秋天,杨长槐在西安办完贵州画展后,和几位年轻画家去领略华山西峰的奇观。他们下山来到苍龙岭的顶端往下看时,山岭似一弓背悬在深谷之中。此时杨长槐给大家开起玩笑来:“我们得学孙悟空轻快而敏捷地跑下去,或似杂技演员踩钢丝那样一步一步地保持平衡力走下去。”引得大家一阵开心。当到了老君犁沟的险路时,路面已经很滑了。就在杨长槐往下走时。一不小心溜倒了,凭借多年下山的经验,他一屁股坐了下去,便很快被石头挡住了。倘若顺势滚倒,后果不堪设想,不是粉身碎骨。也难逃伤残一生。
“华山之险奇堪称五岳之首。可险只有数里,若与漫长的艺术之路相比,后者则更需集体力、毅力、技术及学养于一身,才能不断地超越和突破。”杨长槐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杨长槐到黔西南州文联调研时,他和几位同志驾上漂流之筏体验马岭河峡谷的激流飞瀑。当筏子即将迎来第三个陡滩时,筏子撞在一个礁石上,被波浪冲着回旋转向左面的水浪中。杨长槐估计筏子很可能被激浪冲向近在迟尺的大石壁,说时迟那时快,他一声大吼,跳向水中。大家响应一齐堕入激流之中,被翻转的筏子死死盖在水里。杨长槐挣扎着往前用力将筏子推开,好不容易才浮出水面,将同伴一一拉了上来。 杨长槐对大家说:“我们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他思索着这次惊险的漂流,“不是九死一生,而是九没死而得一生了。对于这次在惊涛骇浪中的人生体验,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悟浪’。对我以后表现激流飞瀑裨益匪浅!”他后来创作的《惊涛》、《白水滚滚出峡来》等一大批表现激流飞瀑的作品,正是出自这次惊险的体验。
古人画水有久远的历史。善于在联系中画水,是杨长槐艺术的一大特点。南宋马远画水,基本省略了溪岸岩谷滩石和水口,杨长槐却在山与水的关系中强有力地描绘了水的生动多变,画其然亦画其所以然。通过十多年来对水的体悟,杨长槐的山水画有自己独到的创造——依水势取构图,藉水品有意境,用清致求神逸,依形立法,以情运法,以志造法。美术批评家薛永年说“在当代画家中,以画水闻名的侗人杨长槐,可以说是马远之后画水独领风骚的人物。”王思强说:“像山水画大师陆严少以独特的画云法奠定了他大师地位一样,杨长槐创立的‘杨式画水’法为他成就了山水画大师的地位。”
1997年夏,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来筑避暑。当他看了杨长槐表现激流飞瀑的一些新作后,对杨长槐说:“你不要叫长槐,改一个字叫长水吧!”,并欣然为杨长槐写下这样的评语:“在贵阳花溪,观长槐山水新作,深感九年来,他飞跃般超越自我。纸上之激流或飞瀑,无声胜有声,丰富了马远所探索之画水法,这一可喜成就,基于长槐熟谙黔山黔水之独特个性——一九九七年七月廿七日巴蜀老汉王朝闻”,在场的人都为此欢腾起来。
2005年10月12日,杨长槐的《乌江天险图》和《娄山关秋色》两幅作品。随“神舟六号”飞船搭载升空。
“我的心境永远年轻”
“生活得有意义,不等于寿之长短,而在于事业之成与生命紧相连。事业之成功,取决于能否甘于寂寞和正常之心路及专注之精神。”杨长槐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杨长槐解脱了繁杂、操心的行政工作,此时他已步入花甲之年。为追回壮年的时光,他多半时间都在居舍内,避开喧嚣、应酬的场合,将书作友,与笔、墨、纸、砚为伴。或写回忆往事文章,或挥毫作画,或整理资料。
杨长槐作画时,常以音乐做伴。他说:“作画时听音乐能使画面别开生面”,每当他作画时,夫人廖梅英便心领神会的放起音乐来。
每天六点余,杨长槐便起床。他喜欢下棋、品茶,特别喜欢打太极拳、爬山和游泳,所以。虽然他现已至古稀之年。但身体还健朗。他说:“我的心境永远年轻,和春天一样美好。我无时不在怀念春天,因为春天最易启发心灵扫去隐晦,将所有的烦恼如残雪般化解消融,一个画家要求保持有春天般清丽的心境世界,必催化出自然的美妙而极富生机的佳品。”
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说:“长槐为人平和,处事气静,这对水墨画创造来说,非常重要。”正如王思强所言:“如今。杨长槐先生名气大了,官高了。可从来没见他摆过架子,作为一位艺术家,他还是那么朴实。还是那么真诚。同他一起喝酒。一起聊天,那番热诚、开朗,总不是官场那种味,就像他的画一样,把美自自然然地坦露出来。”
“对家乡只能回报,不能索求。你帮助过别人。不能老是想着得到回报;但别人帮助过你,你不能忘记别人。”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县遭受了特大地震灾害,杨长槐向灾区捐赠了他创作的一幅面积为32平方尺的国画。他的画作现价为每平方尺5000元。这幅作品价值16万元。“作为一名艺术家,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做一点事情,是应该的。”杨长槐表达了他对灾区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从今年起,杨长槐还要做两件事,一是准备再花10年时间把祖国的大山大河都走遍,并把它们画好,把家乡贵州的山水画得更美;二是在技法上力争再突破,充分发挥中国画笔墨的特点和功能,极力展示他心灵中的祖国山河,希望能够有更好的作品留给后代。
中国传统文人寄情山水。在山水中悟道。杨长槐说:“这对绘画的人,也应该有所启迪,无论做什么事,成败姑且不论,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高尚的情操,如何做事?”又说:“物质的东西不可缺,但不长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才是长久的。人要努力做到安静、心静,过得自然一点。一个自然的人生加上进取的人生。我看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