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史:珍妃卖官败露,被慈禧扒去衣服当众杖刑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i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皇帝和珍妃的爱情故事,作为晚清紫禁城中的著名传奇,为当代青年津津乐道,成为若干清穿爱情小说的灵感来源。
  伟大的爱情固然能穿越阶层、国界甚至历史,但历史上的珍妃,可真不是什么“白莲花”。她的被贬、被囚乃至最后被投入井中,多少有些咎由自取。
   为何呢?
   很简单,卖官搞贪腐。
   1927年3月18日,北平《世界日报》以一则名为《故宫掘金记》的猎奇报道,将诸位看官的注意力,引向了珍妃卖官的真相。
   报道口述者,自称是珍妃的贴身宫女刘郭氏。她声称将珍妃卖官所得的五十根金条,悉数埋在景仁宫屋角下。她之所以披露此事,是希望得到三根金条贴补家用。
   无独有偶,1928年5月25日,《世界日报》刊发简讯,题为《珍妃受刑杖黄某珍藏;将送交历史博物馆保存》。
   报道爆料,珍妃不但卖官,还被慈禧杖责;而打珍妃屁股的那根宫杖,躲开了转型为烧火棍的命运,升格为历史文物,被藏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不是说好应该是“因支持光绪变法,惨遭慈禧杖责”吗?
   还真不是。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
   喜欢渲染慈禧太后狠毒性格的人,不但在野史里让她武则天附体,把老公咸丰帝的几个妃子剁去手脚扔酒坛子里腌着,还让她听信隆裕皇后的谗言,疏远乃至厌恶珍妃……
   但事实出入颇大。
   光绪皇帝大婚时,尽管慈禧钦定侄女隆裕皇后为正宫,但她并不喜欢隆裕,而是更喜欢珍妃(当时是珍嫔)。
   德龄郡主在《清宫二年记》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慈禧欣赏的,是机敏聪慧的美女,照相时大家站在一起,比较体面。
   从光绪后妃照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隆裕和珍妃之姐瑾妃,长相都比较呵呵。性格上,隆裕温婉木讷,瑾妃忠厚平庸,都不是慈禧和光绪的菜。
   珍妃在颜值上,就碾压了皇后和瑾妃。
   她虽然是苹果脸,不是当代推崇的锥子脸美女,但架不住“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而且选择只有三个,我要是光绪,肯定也喜欢珍妃了。
   再加上她自幼跟着晚清著名学者文廷式读书,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都比较擅长,人又活泼会说话,慈禧不喜欢她喜欢谁呢?
   我们都是右手写字,左脑发达。慈禧太后喜欢书法,虽然写得不咋地,但有个绝技:双手同时写字,左右脑同时都发达。
   这个本领,她只教授给了一个人:珍妃。
   慈禧不但广延名师,教珍妃练字,还亲授双手写字技法,助她修炼“双手写梅花篆字”的绝活。
   在一段时期内,慈禧御赐群臣的龙、虎、福、寿等字,有不少皆由珍妃代笔。
   据由宫中回到珍妃娘家养老的白姓宫女回忆,宫中礼节复杂,请安磕头时,头饰和耳坠不能不摆,也不能乱摆;头磕得不能太偏,又不能不偏。
   这个尺度隆裕皇后总也掌握不好,而珍妃聪明伶俐,一学就会。在慈禧许可下,珍妃常代替皇后参加宫中一些仪式。
   由此可见慈禧对珍妃最初的宠爱。
  
  
   ▲珍妃
   在皇后嫉妒珍妃这个问题上,慈禧的原则是:不管黑猫白猫,能生小猫的猫才是好猫——能生皇子就成,管妈是谁。
   珍妃和光绪感情好,慈禧乐见其成。
   光绪亲政后,慈禧去颐和园度假,往往会带上皇后和瑾妃,而留珍妃在紫禁城同光绪一道远距离虐狗。
   按说帝王妃子才子佳人,到此为止也不失为一件为后世观众大撒狗粮的赏心乐事。
   可珍妃却出问题了:她开始恃宠而骄。
   恃宠而骄的表现之一,就是花钱开始不加节制。珍妃的生活奢侈与否,因史料缺乏,不能论断。但有两件事颇可玩味。
   一件,是珍妃管光绪索要珍珠衫穿戴(一说是截留了原本给慈禧的贡品),令慈禧感到不悦。这东西宫里也就慈禧能穿,一个妃子仗着皇帝宠爱,敢和太后“撞衫”,这不是“作”么?
   另一件,则是珍妃为了固宠,对宫中太监多有赏赐,出手还很大方。可按照清制,皇后每年例银不过千两,递减至珍妃的等级,也就只有300两,还真不够剁手的。雪上加霜的是,上述例银只是纸面制度。清末民生凋敝,赋税骤减,宫里裁减后宫用度,例银是越发越少。
   倚仗宠爱,珍妃经常向光绪蹭银子给自己填补亏空。但光绪作为男人,花销更大,且不管账,珍妃的经济危机迫在眉睫。
   只好找点夜草了。
  
   ▲隆裕皇后
   珍妃的堂兄志锐,遂建议卖官换银子。
   天欲令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一国之君倾心于自己,慈禧又歸政颐养天年,天真的珍妃自以为无往不胜。于是,一条卖官的庞大“交易网络”现身紫禁城后宫。
   一位晚清监察御史胡思敬,在其清宫掌故集《国闻备乘》中,记载了珍妃卖官鬻爵的大案。历代后宫信史,很少见到如此分工“到位”的卖官贪腐流水线:由志锐主谋选择目标、拉拢“客户”,串通奏事处太监打听官缺,再同内外官员沟通传达、开价收钱……
   至于珍妃,只要负责给光绪吹枕头风就行了。该项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但由于至关重要,因此赃银大部分进了珍妃的口袋。
   从珍妃那里买官要花多少钱?她卖的又是些什么官?
   当时有个土豪叫鲁伯阳。这人没有当公务员的从政经历,但有钱任性,非要买个官过把瘾。他给了珍妃四万两黄金,买了上海道台的职位。
   上海,是中国最早被西方列强打开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道台,兼管上海海关,又被称为上海海关道。    这个职位不但涉及商务,更牵扯同列强的外交,职责上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当时列强觊觎中国的土地和资源,巴不得搞出点外交纠纷,好分一杯羹。上海道台是肥缺没错,但没有阅历、声望及才干的官员,根本坐不住这张太师椅。
   珍妃为了这四万黄金,将土豪鲁伯阳以递条子的方式,塞给了光绪。光绪要军机处去查鲁伯阳的个人资料,可无论是哪堆档案,都找不到他的履历。尽管有疑问,但出于对心爱女人的信任,光绪仍然满足了珍妃的要求。
   前任上海道台,是中兴元勋曾国藩的女婿聂仲方。干练如他,才将将胜任,换个其他阿猫阿狗,结果可想而知。
   鲁伯阳到任不到一个月,就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劾罢免。
   垃圾,变不了真金。
   可见,只要出得起高价,就能从珍妃這个关系,购买到朝廷命官的职位。上海道台可以买,四川盐法道,照样可以买。一位叫玉铭的仁兄,买下了这个缺。
   盐法道,负责督察盐场生产、估平盐价、管理水陆盐运事务。河(河工)、漕(漕运)、盐(盐务)、关(税关)是清代四大高贪污领域,盐务位列其中,盐法道是肥缺,可见一斑。
   然而事情的发展,比鲁伯阳担任上海道台还要搞笑。也反映出珍妃只管卖官,但见识短浅,不懂官场常识的个人风格。
   四川盐法道是重要岗位,上任前按照制度规定,要由皇帝召见。召见时对话脑补如下:
   光绪:“你以前在哪里当差啊?”
   玉铭:“回皇上,奴才以前在木器厂当差。”
   光绪:“那……你写写自己的简历吧?”
   玉铭:“回皇上,奴才不识字。”
   光绪:“…………”
   不是既有才华,又有能力吗?这和说好的剧本不一样啊!一国之君送文盲赴任,光绪即使再宠爱珍妃,也绷不住了。他立刻将玉铭打发回家,也是给珍妃个面子,不再追究。
   然而这件事已经闹大,光绪这张纸,再厚也包不住火——慈禧太后的怒火。
  
   ▲慈禧
   明清两朝明令规定:后宫不得干预朝政。
   珍妃参与卖官,是违背祖制。慈禧勒令光绪,必须严加追究责任。而她自己,也亲自上阵拷问珍妃,调查详情。
   不查不要紧,一查才发现珍妃所居的景仁宫里有个密室,里面搜出一本笔记,全是某年某月收了谁多少钱、卖了谁什么官的记录……敢情四万两黄金和文盲玉铭,不过是冰山一角!
   清末太监信修明,多年后回忆了该案牵连出的一大票人,以及笼罩在紫禁城上空的恐怖氛围。
   珍妃的卖官网络,不但遍布景仁宫、光绪御前、奏事处,甚至连太后宫里的掌案太监都被发现大有干系。这些人均被立毙杖下,前后打死的太监有六十余人。
   至于珍妃,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罚。不但被扒了裤子打屁股,还连累她姐姐瑾妃,同降级为“嫔”。更是被幽禁起来,禁止同光绪见面。
   清代后妃被贬,不是稀罕事:善妒者有之,生活奢侈者有之,殴打宫女者有之……这些说到底,还都是皇帝的家事。
   然而因卖官落马,珍妃真心是独一份!
   以慈禧的脾气,打珍妃一顿关起来,其实已经是法外开恩。面对这样的儿媳,慈禧就算最初再喜欢,也难免不转为愤恨,直到在众口铄金之下,亟欲置之于死地。
   值得一提的是,珍妃被囚禁,是1894年的事,而离1898年“戊戌变法”还有四年。
   这四年里珍妃根本见不到光绪,何来支持新政而得罪慈禧呢?
   没事找事的历史,不辩自明。
   《国闻备乘》中也指出珍妃是以“言语得祸”。作者是言官出身,他提供的掌故,涉及时政者,或许多少能反映出些事实的影子。
   据说慈禧在珍妃卖官事发后大怒不已,指责她坏了祖宗家法。
   可珍妃却顶撞道:“祖宗家法要不是早被人坏了,我哪敢做这事?还不都是太后教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你说我干预朝政,你不还垂帘听政吗?你说我卖官鬻爵,你自己的腚也不干净!
   单说卖官。珍妃指责慈禧,绝非“壮举”,而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庚子国难,慈禧西逃前,怕珍妃留下生事端,便斩草除根将她推入井中,对外宣称守身明志,以死殉国。
   西逃中的慈禧料想八国联军进京,她的私人积蓄恐怕早被一抢而空,便也干起卖官鬻爵的勾当,一路上竭力搜刮。
   只不过慈禧比珍妃“聪明”,不曾明目张胆开卖肥缺。
   她卖的官大致是些虚职,比如没油水地区的监督;南京、苏杭的织造(此时织造已不如康乾时给力);省级三品以上大员;学政主考等。这些职务在汉族大员眼里嘛都不算,但旗人和不懂行的土豪稀罕,也算弄个顶戴给祖上争光。
   慈禧西逃时卖官,并非受到珍妃启发,而是有清一代即有卖官传统。
   清代卖官是“国营买卖”,学名叫“捐班制度”。
  
   ▲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外国刊登的漫画——《笨拙》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对“捐班”做了解释:清朝经科举考试做官的,称为“科班出身”;而给国家捐银子换取官职的官员(其实就是买),被称为“捐班出身”。
   前者各种人上人,后者则总让人瞧不起,仿佛腚上无形中多了条灰溜溜的尾巴。
   可再灰溜溜,还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想买官来当。
   市场有这个需求,清皇朝也乐得多一笔收入。
   最开始,捐班大体还局限于中下层官员,可没过多久,除一二品大员这种皇帝眼皮下的职位,只要出得起钱,就能换个自己想当的官光宗耀祖。
其他文献
众人皆知,生活不易,但却少有人说生活无趣。人就是这样心情决定一切!笑一笑,十年少。于是,我张开双臂,勾起唇角,笑对人生,笑对生活。   我是一个沉浸在童话里的人,热爱着那个满是空想却华丽美妙的文字世界。但是,父母却劝我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要沉浸在那些无用的故事里,铅字组合不成考试的成绩,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的第一之本。   我不相信父母的言论是绝对正确的,但受到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名言警句的影响,
一  九岁那年,一辆大巴载着我家全部家当,开进一个狭窄老旧的家属院。  一个看着和我一般大的男孩坐在门房门口的木凳上,抱着半边西瓜,踩着拖鞋,腿像劈叉一样伸得老开,大声问,“哪来的?过来登记。”  我爸正在和工人卸行李,满面的黑汗,带着几分逗弄小孩的笑,“荆州的,晓得不?三国里‘关羽大意失荆州’的那个荆州。”  他点点头,搁着一张臭脸,“哦,乡下的。”  这时一个中年女人走出来,从后面扇那小子的脑
在清晨  每一丝阳光是做暖和的  阳光充满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阳光是毁灭黑暗的使者  你是带来光明的战士  你给地球带来生机  感谢你阳光  你是千毫微 最好的朋友  你是人类的救世主  我爱阳光  我爱阳光  阳光伴随着我们成长  照耀着我们这些悻悻学子的前进之路  更记录着我们在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朝阳陪伴我们踏上学习的旅途  夕阳则陪伴我们回到温馨的家  当我们为成长琐事烦恼时  阳光
2017年2月9日晚,河南新密一名叫陈奕帆的学生骑电动车不慎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宝马车,由于车主不在现场,他便写了一封道歉信,然后用信封包着寒假打工赚来的311元钱卡在宝马车门把手里。   此举让宝马车主薛先生大为感动,他向当地警方寻求帮助,希望找到这名学生,然后将钱还给对方。   后来,在警方的帮助下,薛先生找到了这名学生,当得知他品学兼优时,薛先生萌生了拿出一万元资助这位学生的想法,但被陈
李广丰和女朋友张静都是一家小公司的普通职员,公司月休这天约好一起出去逛街。  没想到,骤然间天空乌云密布,雨水倾泻而下,他们只得奔向路边的一家店铺门口躲雨。这是一家奢侈品店,小静立即被店内精美的柜台夺取了目光,忍不住向里走去。广丰知道女朋友只是过过眼瘾,毕竟他们两个的工资根本买不起这种奢侈品,于是在门口等着。  一个衣着单薄的小姑娘抱着满怀的玫瑰花冲了过来,快到门口时脚底打滑,多亏广丰出手扶住了她
已是人间四月天了,风吹进窗来,我嗅见桃花的芳香,淡淡的,若即若离。春回大地,我感知到生命的活力,还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   辗转腾挪,又是一年时光,缓缓铺张开来,此刻,人却已经在江湖行走了。“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离开高中生涯,整整四五个年头过去了……   想说点什么,可话拖到嗓子眼,又咽下去。我选择在这样一个清净的夜,在黑暗里,在月光下,听一曲《琵琶语》,来荡涤、清肃我一颗渐入
世俗纷扰,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为什么要出发,就像图中的小鸡,朝着破蛋壳扔下一句冰冷的“破玩艺儿”。我想知道,它在说出这些话时可曾想过被它嫌弃的蛋壳也养育保护过它。如此忘本,将来如何飞行于天地之间?不仅是动物,人若忘本则不能立足于世。只有时时回首,方能走得久走得远。   若如同这出壳之鸡,不念本源反而加以指责,飞得再远也会被别人鄙视,最终迷失方向。许可馨何尝不是那出壳之鸡呢?疫情期间,全国人民众志
Maddie与北卡罗莱纳州的侵入性睡莲,2008年。?卢卡斯·福利亚(Lucas Foglia)  卢卡斯·福利亚的第三本书《人性》是他在极端和不可预测的天气时代,人们与自然积极联系的方式的更广泛探索的一部分。该画册始于城市,结束于旷野,每个故事都设定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城市、森林、农场、沙漠、冰原、海洋和熔岩。  福利亚指出,他的动机是:“我认为媒体将自然描述为天堂或灾难是一个问题。我在假设我们
夕阳。悠鸟。矮屋。日悠悠……  绮色的落霞中,清河微澜碎迷金。老旧的蓬舟倚依岸沿,摇晃着潋潋波影。老家的那群老人,在日复一日的绵绵落日中,相聚相守,相聚共谐。一同忠实地守过了乡野无尽而恬远的年华。  姥爷这辈人,应该是村庄最后的一群守护人。缓缓走过泛着湿润泥土气息的狭长田道,姥爷去和那些相识相知了几十年的老友会聚,依垄而坐。羊肠小道整齐地切割了青麦田地,翻滚的麦浪给风烙上了草木清香,为这片厚重的土
每个人的爱好都不相同,这正如俗话所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还是真的,就拿我们家来说吧,老妈喜欢吃清蒸鱼,老爸喜欢吃卤猪蹄,而我呢?唯独钟情于糖醋排骨。  有人说,喜欢什么,钟情什么这是不需要理由的,而我钟情于糖醋排骨可是有理由的。在儿时的记忆里,老爸老妈生下我就不管我了,找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就是工作忙,然后,就把我送到乡下的外婆家。所以,在儿时,最喜欢我的人就算外婆了。外婆做得一手好菜,据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