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1例临床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25—0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发生在结、直肠部位的炎性疾病,其病程迁延,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31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16~76岁,平均51岁;病程1月~20年。乙状结肠镜见肠粘膜充血水腫13例,血管纹理模糊不清11例,黏膜糜烂4例,点状出血10例,炎性增生2例。其中伴有贫血8例,低蛋白血症5例,关节炎6例,眼损害2例,肾脏病变1例。将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
  
  1.2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在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制定的本病的最新诊断标准确诊,结肠镜见:肠粘膜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钡剂灌肠检查: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口服中药:白术10g,白芍15g,陈皮6g,防风10g,柴胡10g,薏苡仁30g,金银花12g、焦山楂10g,黄连15g,桃仁10g,炒麦芽30g,甘草6g,赤石脂15g,水煎服。若湿重加苍术、茯苓、泽泻;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气滞血瘀加丹皮、丹参;久泻不止加乌梅、石榴皮。每日2次,每日1剂,连服14天为1个疗程。(2)灌肠:药用白头翁20g,青黛6g,白及15g,吴茱萸15g,丹参20g,黄柏20g,五倍子10g,水煎至400mL,过滤后每次120mL,最多不超过150mL,重症患者加锡类散保留灌肠,药液在肠内存留6h以上,每日2次。14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同时口服美沙拉秦3~4g/天,3次/天。重症静滴甲强龙40mg/天,7天后改为口服氢化可的松5mg,3次/天。
  
  2.2对照组 单纯用西药柳氮磺胺吡啶4~6g/天,口服,4次/天。
  2组同时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纠正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支持疗法。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17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完全缓解11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4%。
  
  4、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其症状轻重不一,容易反复发作、经久难愈。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轻、中度患者多见。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以遗传因素,感染和环境因素通过启动肠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使肠粘膜对抗原呈高敏反应。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最终导致肠粘膜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由于其临床表现不一,而对本病病名存在多种提法,如“泄泻、腹泻、便血、肠风、痢疾、休息痢、滞下、脏毒、肠游”等,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病名定义中,本病的中医病名是“大瘕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指出本病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不慎、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滞血瘀,肠膜及脉络受损,湿热内蕴,与气血搏结,化为脓血。痰浊内生则便中夹带粘液,久病则气损及阳、脾。肾阳虚、寒热错杂,反复发作。发病早期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因此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虚,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实的本虚标实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会议上将本病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笔者认为本病初起以湿热证为主,而中期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候,病久则多为正虚。另外,临床可根据结肠镜下粘膜情况,并结合症状分型,即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如结肠镜下见肠粘膜红肿、糜烂,辨证多为湿热内蕴型;如镜下见粘膜苍白水肿,多为脾胃虚弱型。笔者根据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寒热兼治的原则,口服药以痛泻要方为主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随症加减,灵活应用,通过机体内部的整体调节而治疗全身病变或局部溃疡;中药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可避免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的影响,保持药物性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促进溃疡愈合。另外配合西药标本兼治,本疗法中西医结合,起效快,副作用少,特别是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比单用一种方法治疗疗程明显缩短。拓展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进一步手术治疗的风险。
其他文献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草药;甲氨喋呤;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13—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它主要累及双手、双足等四肢小关节,严重者可累及全身大关节,慢性炎症造成关节破坏、畸形、残疾,最终丧失劳动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10多年来采用中草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一定临床疗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促进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的疗效。方法:下肢溃疡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2例,共60处溃疡分为2组,均先行下肢曲张静脉抽剥手术,然后治疗组采用自制中药外敷,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观察第1、2、3、4周时溃疡变化。结果:第1、2、3、4周时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为76.7%、93.3%、96.7%、100%,对照组为46.7%、66.7%、86.7%、93.3%。结论:中药外敷对下肢静脉
期刊
关键词:针灸;拔罐;背肌筋膜炎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12—0043—01
期刊
关键词:胆结石;胆囊炎;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16—02    胆系結石并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它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近年来医疗检查手段的不断完善,被检出患有此病的人数越来越多。近5年来,笔者应用加味五金汤内服配合中药胆石膏外敷治疗胆结石(泥沙样结石)并胆囊炎34例,
期刊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18—02    失眠癥通常是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白天社会活动或生活质量。中医学称“不得眠”、“不寐”、“目不暝”,常伴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甚至焦虑不安等
期刊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药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12—0037—02
期刊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23—01    笔者自2001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有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40~70
期刊
关键词:中药内服;灌肠;输卵管通液术;不孕症  中图分类号:R27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22—01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难治病。约占女性不孕症的30%~40%,西医多采用输卵管通液术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开展的腹腔镜手术,疏通率虽高,但因未解决输卵管蠕动功能,妊娠率并不高,而且术后短期内不孕容易再次阻塞。笔者采用中药
期刊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24—01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23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03年1月~2006年6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230例(230只眼),均为单
期刊
关键词:肥胖症;针刺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12—0044—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