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琴 被时光遗落的声音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vis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将消失的口弦琴,琴声与大西北高亢嘹亮的花儿恰恰相反,在长风浩荡的平原深处,诉说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幽幽私语,弹奏着独属于宁夏的低调柔情。
  起风了,我们在同心一条通往出城方向的土路边顶着冷风站着,载重大货车奔过带起尘土扑了一头一脸。阳光却暴烈,晒得人睁不开眼睛。一个30出头的男人推着电动车停在我们跟前,穿着大红色的夹克,和周围的风沙有点格格不入。直到他试探着叫出我们的名字,我依然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个制作口弦琴十几年的“丁师傅”——在我们的脑海里,即将消失的手艺传承人,怎么着也该是个白帽长须的长者才对。
  丁生林的家在同心县郊大东清真寺旁边。这个小县城有84%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你随便选一处高地站定,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必定能数出五六个绿色的圆形寺顶。同心人把这些清真寺当作地标为我们指引方向,就像是北京大爷嘴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桥。
  这典型的宁夏乡村,一片踏实至极的灰黄色,土路加瓦房,窗根下还有几簇干草。人们穿着准白(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一般都是制服领口)、戴着白帽在风里走着,远远看去像一个个沉默的符号。
  为了招待我们,丁师傅把家里的瓜子花生尽数端出,在桌上堆起一座小山丘。整个屋子透出一股穆斯林式的质朴洁净,白色瓷砖地板一尘不染。和那些老辈的回族旧宅一样,屋子左手边是3米长的火炕,主要的摆设还有一个立柜和一台老式脚踏缝纫机。

拨动远古的铁叶之簧


  几把口弦琴静静地摆在丁师傅家窗台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这小小的吹奏乐器十分简陋:灰黑色钥匙形状的铁圈内,镶嵌着一根与琴身呈90?角的钢丝琴舌,构造一目了然。我摊开手掌,能轻松地并排放下4把琴。
  据历史典籍记载,口弦琴源于古代的“簧”。中国关于竹簧、铁簧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北宋陈旸的《乐书》中:“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口弦琴是回族最小的民间乐器,但不是回族所特有,它还流行在中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其他的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高山族、黎族等也有口弦琴。口弦琴的构造虽然古拙粗糙,但这也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由于保留着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它弹奏出的音律还保有人类音乐文化的胚芽状态,被视为人类远古音乐文化形态的“活化石”。
  我们请求丁师傅即兴弹奏一段,他很是羞涩地推托了两下,但还是认真地把琴放在了嘴边,并告诉我们,标准姿势是左手持琴身,右手勾动琴舌。
  口弦琴的声音主要来自琴舌的振动,嘤嗡之声类似幽幽虫鸣,需要凝息聆听。与我们之前在内蒙古鄂伦春部落里听过的口弦琴音律略有不同,宁夏回族口弦琴的演奏没有连成一片的旋律起伏,似乎更重节奏,通过口唇的控制,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拍。
  当我拿起口弦琴想学着弹奏的时候,发现它的演奏方法竟与那些现代民间乐器一样难以掌握,仅仅拨动口簧的声音非常细小,耳朵几乎难以分辨。丁生林说,口弦琴的秘密在于要将自己的口腔当作共鸣箱,向外呼气可把共鸣的声音送出,加强口弦琴的声音,而吸气时则会让旋律声音变弱,利用口唇开合还能控制音色的变化。我一边笨拙地“崩崩”弹着,一边在心里暗暗感叹,不知那些原始社会的古人,是如何发现了乐器和人体功能的这种绝妙配合。这简陋到极致的口弦琴,竟还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西北的温柔心事


  宁夏的海原、固原,曾经是回族口弦琴最为流行的地方,但如今琴音在这里已近乎绝迹。那些蓄着一大把银色胡须的回族老人,尚能在模糊的回忆中为我们搜寻到一些关于口弦琴的蛛丝马迹——“20世纪70年代前,农忙之余聚在一起弹口弦,互相逗趣,是枯燥生活中最大的乐事。因为这个铁质的口弦制作起来不容易,所以都是小伙子做,送给喜欢的姑娘,这就是那个时代宁夏最流行的爱情信物。”

口弦琴制作


  1.做琴的工具是丁师傅自己改装特制的锤子、钳子和锉子。将最普通的自行车的辐条用火烧,用锤子敲打出四棱形状,拿锉子修出大概的钥匙外形。
  2.琴舌是最下工夫的环节,将钢丝烧热锤扁,过净水,用锉子一边锉,一边拿起来在耳边听声音,调整音质。
  3.然后必须掐到一定的位置上铆进去,不然声调会变,音乐就收不住。琴舌与琴框间隙必须保持完全平行。
其他文献
家庭地位与人际网络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类社会性因素,但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至今尚无定论。本研究认为,虽然上述两类因素均显著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但人际网络的影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