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文教学中的“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eonk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被选入初中教材多年,一向被当作教科书中的经典。现苏教版教材将该文收录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首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难度较大,且小说所写的故事时代距今年代久远,不少教师教学本文颇感吃力,可谓费时多,收效微,甚至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学生学习本文也是囫囵吞枣,重点不清楚,难点不理解。在教学本文时,笔者努力探索长文短教、深文浅教、旧文新教之路,从小说的要素入手,删繁就简,披沙拣金,仅用了三个教时(含练习与讲评一课时)就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七个“三”入手,凸显重点,肢解难点。
  
  一、情节“三”板块
  
  理请文章脉络是本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情节清晰地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板块,写了“我”这次故乡行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一部分交代了回故乡的时间、原因,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寂的现实的故乡的深冬图画以及见到故乡时的悲凉沉重之情,初步表明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的悲惨景象,为写故乡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环境;同时,“我”心情的“悲凉”“没有什么好心绪”和回故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的目的,给全文笼上了一层暗色。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了“我”在故乡处理搬家事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抒写了“我”的感伤。该部分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的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第三部分主要写“我”渐离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写出了我的心绪由“气闷、悲哀——矛盾、害怕——振奋”的变化过程,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二、“三”个主要人物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故乡》中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我”,他们形象各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层。其中闰土着墨最多,既回忆了“我”与少年闰土的交往与友情,又通过对中年闰土肖像、神情、语言的描写,写出了他的巨大变化,与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少年闰土活泼刚健、有智有勇、朴素热情,小小年纪懂得许多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是一个很可爱的农村少年。然而,眼前的中年闰土虽然善良忠厚、勤劳朴素的农民本质未变,但他已变得憔悴不堪,麻木自卑、呆滞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他是一个勤劳善良但又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是同时代同命运的农民的写照。
  作者还用犀利的笔锋,生动的描绘了杨二嫂20年前和20年后的肖像、语言、动作。20年前,杨二嫂“终日做着”,尚算安分守纪;20年后,家境贫困、种种艰辛的摧残,使她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泼悍。她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小市民的典型。
  课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我”,这是一个线索人物。“我”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并为新的生活而奔波、探索。当‘我’从两千多里之外回到故乡,看到故乡衰败的景象,“我”感到悲凉、失望,但又不甘于故乡就这样变坏下去,“我”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三”处景物描写
  
  本文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课文开头描绘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故乡冬景图,这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而在第二部分的回忆中,作者却运用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等一望无际的美丽景象,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作为“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而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意思服务的作用。课文最后在“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达了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四、“我”心境的三次变化
  
  回故乡时,“我”是带着对故乡的美丽回忆而来的,儿时的故乡有美丽的景,有许多新鲜的事,更有着纯真友情的伙伴。当然,这次回故乡并不是结束漂泊生涯,却是为别故乡而来,心境自然有些伤感,但踏入故乡的土地,目睹故乡萧索荒寂的景象,“我”的内心受到了重创,“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心绪由悲凉变得更加沉重。魂牵梦萦的故乡竟是如此荒寂,能不悲伤?这是“我”心境的第一次变化。
  回到故乡见到母亲,由母亲“还有闰土”的话题引起了“我”的回忆,作者用大部分篇幅叙写了“我”与少年闰土的交往以及与闰土结下的深厚情谊。作者用“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来收束回忆,点出故乡原来就“美丽”在儿时的回忆之中,由此可见,想到将要见到童年时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的伙伴,心情该是何等激动。可当童年的挚友来看望“我”时,他的脸上现出的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他的谦恭的一声“老爷”,使“我”的兴奋一下子跌落到悲伤之中。“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来了。”我们的此次交往少了随便,多了一层凝重,“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使那个昔日健康活泼、朴素热情、勇敢机智、聪明多知的小英雄变得衰老、呆滞、迟钝、麻木,完全成了一个木偶人了。“我”的心情岂不悲凉?这是“我”的心境的第二次大的变化。
  “我”的心境的第三次变化是在离开故乡时,老屋、故乡离我渐远了,但“我”却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故乡的衰败,故乡人的巨变又怎能让我留恋?于是“我”感到气闷,悲哀,“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已被无情的现实击碎,“我”对美好的未来感到渺茫,然而“我”又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但新的生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也说不出来,只能说是“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然而说到希望,自然会想到希望的实现,而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等残酷的现实,又使“我”感到希望的茫远,找不到实现希望的道路,所以“我”感到害怕;但一想到月下瓜地的图画,“我”又振奋起来,因为“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明显是“我”思想振奋的表现。“我”渐离故乡时,心境由“悲哀”到“害怕”再到“振奋”,这是“我”心境的第三次变化。
  
  五、主题的“三”个方面
  
  (1)故乡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故乡的萧条景象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生动写照。故乡的变化,故乡人的巨变,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的现实。
  (2)从闰土、杨二嫂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封建传统观念诸如等级制度等对农民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童年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尚且如此自贱恭敬,更何况是无甚亲情或友情的人们呢?是什么使昔日的好伙伴变得如此自卑麻木迟钝愚蠢,罪魁祸首是什么?是旧中国农民的劣根性还是其他?令人深思,催人去探索希望之路。
  (3)作者通过这篇小说,尤其是通过结尾“我”对希望的感悟,表现的是作者对弊端彰显、黑暗腐朽的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也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对民族、对祖国所寄予的希望。
  
  六、“三”个精当的比喻
  
  (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里的“厚障壁”化无形为有形,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一个“厚”字可见隔膜之深,“厚障壁”隔开了这对昔日兄弟的深情厚谊,真的好“可悲”啊!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这里四面矗立的高墙,使人仿佛看到身处其中的“我”的孤寂、烦闷。
  (3)结尾的议论中,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充满哲理,表现出作者对新生活的坚定信念,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给人以鼓舞,催人奋进。
  
  七、“三”处传神的细节描写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里作者细致传神的描绘了杨二嫂走出“我”家门时的情景。她此次专为向“我”讨东西而来,并非看望或送行。为得到所需之物,她极尽逢迎、造谣之能事,但都未果,便恶毒地攻击“我”“愈有钱便愈是一丝一毫不肯放松”,临走时的“愤愤”“絮絮”,足见她的气恼,将“我”的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形象地写出了她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的小市民习气。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但没有作声。”这里的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别后二十余年,好友今日重逢,能不“欢喜”激动,但一想到自己的现状,不由感到“凄凉”。他因自卑而木讷,他因心情矛盾而“没有作声”。昔日见多识广、能言会道的好伙伴缘何变得判若两人?令人感慨,又令人深思。
  (3)“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这句话传神地绘出了闰土的衰老、呆滞、苦闷、忧郁的形象。他对自己的凄苦现状内心不平,却又理不清原因,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只得也只能“沉默”“默默”,如同一个木偶人。当然,本文精彩的描写还有不少,教者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其他文献
《芒果猫》国际权威大奖施耐德家族好书奖获奖儿童小说《阿比琳的夏天》国际权威大奖2011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作品《十岁那年》国际权威大奖2012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作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18例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超声检出肺动脉血栓直接征象10例,其中合并右室乳头肌下方血栓及三尖瓣前叶瓣环血栓各1例,合并下肢血栓9例.18例均有右房、右室增大,伴有三尖瓣重度返流,肺动脉重度高压(肺动脉收缩压为110~140 mmHg).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无创、快速、简单易
A 翻开闻名遐迩的杭州楼外楼菜馆走过的146年悠久历史,孙中山、宋庆龄、鲁迅、竺可桢、马一浮、吴昌硕、蒋介石等一大批社会名流、文人骚客,他们都曾光临过楼外楼。新中国成
为维护用户利益和邮政信誉,堵塞漏洞,杜绝隐患,加大储汇业务的检查力度刻不容缓。笔者根据江西省都昌县邮政局的经验做法,从储汇营业、事后监督、储汇会计三个方面分别对储汇业务
作者自1989年至1991年采用颅侧例进路切除颅底深部广泛的良恶性肿瘤15例.结果表明,该进路可获得广泛的暴露和直视下手术.加之显微手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切除肿瘤的彻底性和安
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适时地修改了宪法,审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现行1982年宪法是一部好宪法,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随着邮政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邮政生产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越来越多的邮政生产车间配备了空气调节系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创造舒适环境的同时,空气调节系统的投资
鸡蛋打破后,帖附在蛋壳上的黏性物质被称为蛋壳膜,虽然总被扔掉,其实却价值巨大。根据2014年9月《生物材料学报》(Acta Biomaterialia)刊发的研究论文,它在工业和医药上有多
报恩:神话与传说孟芳在民间流传的神话与传说中.关于报恩的故事很多。其中有动物报人的.也有人报动物或人与人互报的。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流传于不同国度的同一类型故事往往传递
猝死是院前急救最常见的严重病症,由于其起病急,可预见性低,以及缺乏积极有效的院前抢救措施,病死率非常高。同时也是家属最不能接受和面对的现实,极易造成医患之间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