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构造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16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定量测算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2—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主要集中在70%~90%之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减少代理成本,缩小企业的价值缺口;(3)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起到互补效应,但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这种互补作用仍需加强和完善;(4)大公司的治理效率相对较高,治理效率排名前五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关键词】 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 公司治理结构; 激励—约束机制; 治理效率; 互补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0-0037-06
引 言
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两权分离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的本质体现在各方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委托方和代理方的“个人利益”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各利益方的冲突,有效解决这一冲突的方法就是订立各种形式的合约。委托人为了监督和激励代理人,维持这种合约关系,需要建立一种管理机制,规范代理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方的利益,就产生了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建立一套既分权又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风险和代理成本,以防止代理人对委托人利益的背离,从而起到保护委托人的目的,这一制度通常称为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能有效维护公司合约关系,而其根本在于解决动力问题。这个动力问题其一是激励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让人主动采取某种行为;其二是约束问题,该问题是如何限制人的行为,让人不采取某种行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规范股东、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一种制度上的管理结构。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体制,从而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进而帮助企业改善经营业绩,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的来说,所有者为了使委托代理关系能够持续下去但又要减少经营者的败德行为,所有者就需要设计一种制衡机制来约束经营者,这种机制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即激励—约束机制。为了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做到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相容,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在广泛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高管持股比例、董事持股比例和前三名高管薪酬衡量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机制;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衡量约束机制。利用因子分析的因子得分综合测算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水平和约束水平,进而运用随机边界分析技术研究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以及治理结构的改善提供参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司治理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善企业相关利益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相互之间的代理冲突,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很重要的内容。现存文献主要从激励—约束机制的某些具体指标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Elsil等[ 1 ]认为高管薪酬具有激励作用,能够使高管更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活动中来。Tzooumis[ 2 ]认为股权激励能够显著减少第一类代理成本。陈文强和贾生华[ 3 ]选取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得到了相似结果。此外,加大对监督者的激励可以减少其与管理者合谋损害企业利益的可能性。Schwartz和Weisbach[ 4 ]认为董事会持股可以提高董事监督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改善公司治理效率。Bake和Pagan[ 5 ]发现管理层的总报酬对企业效率的改善起着正向促进作用。Habib和Ljungqvist[ 6 ]研究结果与大多学者一致,也证明了管理层激励对企业效率的改善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两权”分离背景下,制定有效的激励契约增加经理人的报酬或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权,使管理者的私人收益和公司的长远利益趋同,缓解代理冲突,进而减少代理成本,促使企业的经营者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经营决策的出发点。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机制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
郝云宏和汪茜[ 7 ]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股权制衡,就会导致控股权纷争,降低公司的治理效率。孙兆斌[ 8 ]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及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为了防止董事成员和高管合谋损害企业利益,董事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十分必要。曲亮等[ 9 ]通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在一定范围对国有企业绩效的改善有显著影响。Lee和Wang[ 10 ]研究也表明独立董事能够提升企业绩效。
从约束机制层面上看,发挥董事会、大股东等的监督职能有助于降低代理问题,抑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升企业效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公司治理结构的约束机制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
学术界对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的观点并不统一。Gordon[ 11 ]研究发现,公司对薪酬越高、能力越强的高管监管需求低,授予其更多的自主决策权,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陈丹和刘杰琼[ 12 ]则认为,当股权集中程度较高时,实施股权激励就须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若高管得不到有效监管,激励就可能难以达到预定目标,实施股权激励可能会降低企业的绩效。
【关键词】 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 公司治理结构; 激励—约束机制; 治理效率; 互补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0-0037-06
引 言
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两权分离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的本质体现在各方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委托方和代理方的“个人利益”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各利益方的冲突,有效解决这一冲突的方法就是订立各种形式的合约。委托人为了监督和激励代理人,维持这种合约关系,需要建立一种管理机制,规范代理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方的利益,就产生了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建立一套既分权又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风险和代理成本,以防止代理人对委托人利益的背离,从而起到保护委托人的目的,这一制度通常称为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能有效维护公司合约关系,而其根本在于解决动力问题。这个动力问题其一是激励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让人主动采取某种行为;其二是约束问题,该问题是如何限制人的行为,让人不采取某种行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规范股东、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一种制度上的管理结构。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体制,从而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进而帮助企业改善经营业绩,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的来说,所有者为了使委托代理关系能够持续下去但又要减少经营者的败德行为,所有者就需要设计一种制衡机制来约束经营者,这种机制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即激励—约束机制。为了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做到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相容,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在广泛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高管持股比例、董事持股比例和前三名高管薪酬衡量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机制;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衡量约束机制。利用因子分析的因子得分综合测算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水平和约束水平,进而运用随机边界分析技术研究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以及治理结构的改善提供参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司治理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善企业相关利益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相互之间的代理冲突,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很重要的内容。现存文献主要从激励—约束机制的某些具体指标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Elsil等[ 1 ]认为高管薪酬具有激励作用,能够使高管更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活动中来。Tzooumis[ 2 ]认为股权激励能够显著减少第一类代理成本。陈文强和贾生华[ 3 ]选取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得到了相似结果。此外,加大对监督者的激励可以减少其与管理者合谋损害企业利益的可能性。Schwartz和Weisbach[ 4 ]认为董事会持股可以提高董事监督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改善公司治理效率。Bake和Pagan[ 5 ]发现管理层的总报酬对企业效率的改善起着正向促进作用。Habib和Ljungqvist[ 6 ]研究结果与大多学者一致,也证明了管理层激励对企业效率的改善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两权”分离背景下,制定有效的激励契约增加经理人的报酬或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权,使管理者的私人收益和公司的长远利益趋同,缓解代理冲突,进而减少代理成本,促使企业的经营者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经营决策的出发点。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机制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
郝云宏和汪茜[ 7 ]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股权制衡,就会导致控股权纷争,降低公司的治理效率。孙兆斌[ 8 ]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及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为了防止董事成员和高管合谋损害企业利益,董事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十分必要。曲亮等[ 9 ]通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在一定范围对国有企业绩效的改善有显著影响。Lee和Wang[ 10 ]研究也表明独立董事能够提升企业绩效。
从约束机制层面上看,发挥董事会、大股东等的监督职能有助于降低代理问题,抑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升企业效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公司治理结构的约束机制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
学术界对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的观点并不统一。Gordon[ 11 ]研究发现,公司对薪酬越高、能力越强的高管监管需求低,授予其更多的自主决策权,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陈丹和刘杰琼[ 12 ]则认为,当股权集中程度较高时,实施股权激励就须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若高管得不到有效监管,激励就可能难以达到预定目标,实施股权激励可能会降低企业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