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视角的拓展与延伸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受应试模式禁锢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但理智地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显然是不合适的,既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也不适合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作为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综合成果的作文教学,笔者以为只有从最根本的作文视角出发,进行拓展与延伸,才能改变作文教学受困于考试评价的模式化思路,才能真正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一、作文教学要基于“工具性”走向“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原本是面向语文学科而言的,但在作文中我们似乎也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这两者的存在。当我们强调“作文不是美丽辞藻的堆砌”时,实际上就是对纯粹工具性的批判。但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际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工具至上倾向: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写作文,要求所谓的“虎头、豹尾、猪身”,要求表達要有意境……这些要求的提出往往都是基于作文得分目标而制订的,却忽视了作文原本应当是学生生活感受、文字运用的产物,客观上使得工具性需要与人文性需要之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笔者以为,初中作文教学既需要对基本的工具性提出要求,但更多地要将作文教学的视角落在人文性上。只有真正将“我手写我心”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驱动思维,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我手写我心”,不是指直抒胸臆,而是经由生活的切实体验或合理想象,并利用最适合自己风格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过程。
  在写“我的语文老师”的时候,有学生这样开头:窗外的柳丝随着细风轻柔地飘着,我的思绪也随着柳丝而荡漾,思绪的微波荡漾到语文课堂上,我蓦然想起了我的语文老师……
  这样的文章开头,曾经是好多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套路”,因为好多地方的中考作文评判标准,都要求作文开头要有“意境”。而套路一定是跟模式化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习惯了这个套路,无病呻吟式的开头就是难免的了。应当说,从实际需要的角度来看作文教学,这样的套路可能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止步于此,必须要走向人文性。于是笔者在指导学生以此为题作文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样的四点:一是寻找你印象深刻的关于语文老师的事(不一定是当下的语文老师);二是判断这件事中的“是”与“非”(毕竟,不是每个语文老师的每一件事都是让学生喜欢的,允许写“非”,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三是无论是“是”还是“非”,都需要去挖掘其意义与价值;四是基于自己的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文字写下这些事。
  实践证明,这四个要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真实的事,然后将其放大并揣摩。我们开放了思考的标准,尽管大部分学生依然选择的是“是”的那一面,怀着或感恩、或温暖的心情,“述”着事,“抒”着情,但也有学生对曾经的语文老师所做的事有不理解的地方,而在这种梳理中化解了不少的戾气。有一个学生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怒”字,后来读到文末才知道,他曾经被一个语文老师冤枉过,老师罚他抄课文多少多少遍,他手指都抄肿了,自己当时不敢反抗,后来每次想到都非常愤怒。但真正在写这件事的时候,他却在思考过程中、在文字组织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转变,最后的作文当中,愤怒少了,理解多了……这种转变正是笔者所期待的。这也说明只有基于人文性去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才能让学生的心灵皈依于真情实感,从而完成积极的转化。

二、作文教学要基于“一元性”走向“多元性”


  初中作文以记叙文为主,通常并不对其他文体有太多的要求,因此初中作文某种程度上讲存在着“一元性”的事实。一元性是必要的,初中作文需要以记叙文为基础。由于日常作文教学中对此多有强调,这里不再赘述,只想重点阐述一下笔者的多元性作文教学思路。
  多元性首先表现为题材选择的多元性。由于应试的束缚,日常训练的作文题材往往局限于中考作文题,充其量吸纳各地中考作文题的所谓精华来作为作文教学的发散。实际上笔者以为,初中阶段尤其是低年段,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题是可行的。笔者采用的策略是向学生征集作文题,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由笔者基于中考作文的要求进行组织并命题。这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次作文题的征集过程中,有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学生)建议写一篇关于“规矩”的作文。我看到过一句话,是孟子说的,“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我琢磨了好多遍,感觉这句话非常有内涵,建议我们班所有同学思考一下,并写下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在得到大家的同意之后,笔者将该提议改成一个作文素材: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生活中亦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请你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与思考,写下你对“规矩”一词的认识。(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充分的讨论,因此学生对“规矩”一词有不少的理解以及相应的佐证,而学生在作文的时候也就基本上实现了笔随心动,即心里有所思,笔尖就有相应的文字去描述。而且由于题目自拟,因此学生有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所用的体裁也有所不同,除了记叙文之外,也有学生在作文中初步形成了议论文的风格。尽管这个时候对议论文的写作还没有相应的要求,但这样的萌芽意味着学生在组织文字的时候,已经有了明确的观点、较严密的论证或者说论证意识等。
  实践证明,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坚持多元化思路,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正是作文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三、作文教学要基于“私人性”走向“学术性”


  如果注意总结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特点,则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有意无意当中,作文教学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原本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强调作文要写“真”,只有“真”才能“实”,只有“真实”,作文才能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人文内涵的作用。但在强调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中,“私人性”与“学术性”有了冲突,即学生在写自己感受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因为“私人性”往往意味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而初中学生已有的心智与思维方式,并不能让他们将某一人、某一事放到一个具体的背景下去思考,于是得出的结论或认识往往有似是而非的地方。
  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强调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为这是对作文教学“学术性”要求的一种体现。所谓学术性,是借用成人的学术研究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理性的要求而进行的表达,即我们希望初中学生在作文的时候,能够带有合理的理性去描述人与事。事实证明这是可以实现的。譬如上面第一点中所举的例子,当那个学生因一事而对语文教师有“怒”的时候,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梳理,最终化解了个人之怒(即私人性),从而对身边的人与事作出了理性判断,这就是学术性的体现。尽管初中学生离学术性距离巨大,但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种下学术性的种子,总是可以的。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的视野需要拓宽与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培育需要的学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学生们的数学解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耐心的培养。本文就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方程式的解题思想、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
目的解剖观测趾足底固有动脉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新鲜成人足标本8只,分别经足背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对第2趾趾足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趾足底固有
本文通过对红旗CA744轿车的空气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认识到在满足轿车功能和适应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如何降低轿车外部气动阻力及内流阻力的几个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并采用合理的气动布局
近年来岩质边坡失稳等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因此对边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和控制进行研究具有极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而对大量典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主导”作用,没有“主体”作用,旧有的模式难以打破,考试指挥棒的瓶颈无法突破,公式化、机械化的知识一层不变,创新意识和能力从何
如今,体育舞蹈(国标舞)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尤其是中老年人,在闲暇时间更是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跳舞上。在舞蹈比赛的现场,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尽管青春不再,尽管岁月在
舞蹈就像是一首用身体舞动的诗歌,滋润着每个舞者的心灵。舞蹈也为美丽可爱的小精灵王嘉怡开启了一段精彩的旅程,每一次起舞,她都会离梦想的距离更近一点。乖巧的小才女8岁的
目的探讨脂多糖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中,嘌呤能受体2x7(p2x7R)对IFN-α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20(ISG20)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THP-1源性巨噬细胞经LPS诱导4 h后分别加
教学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但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却有人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延边州人大代表、延吉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韩尚石就是其中的一位。认真教书,辛勤育人。1983
文章简介人群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的研究均表明,紧张、焦虑等心理应激可导致和(或)促进多个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对子代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C57BL/6小鼠为对象,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