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ManW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自制的内支撑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对60例Child-pugh平均评分为10.03±2.14的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治疗,TIPSS成功率为94.5%,并发症发生率为18.2%,死亡率为5.5%;肝内门体分流建立后冠状静脉和食管曲张静脉消失,分流道建于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左支、右支和左、右支交叉分别为55.8%、26.9%和17.3%;术后一周分流道血流速度为83.42±31.54cm/s,术后1~10月血流速度为82.55±32.44cm/s,分流道呈内壁光滑的圆柱形结构;术后1~10个月随访,出血复发1例,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研究结果表明:TIPSS是治疗晚期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方法,肝硬化时门静脉系统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有助于肝内门体分流的建立和分流道的通畅。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02例人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组织进行了HCV及HBV抗原定位研究。HCV C33c抗原及HBxAg在PHC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1.4%及74.5%,C33c抗原和HBxAg阳性占所检病例94.1%,二者同时阳性为61.8%,102例PHC中50例有癌旁肝组织,其C33c抗原和HBxA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2%和92%。HCVC33c抗原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浆内,在胞浆内局
作者检测99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中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99例中合并肉眼下门静脉癌栓(TTPV)39例,合并镜下TTPV30例,无TTPV30例。总体P53表达阳性率为24.24%,PCNA标记指数(PCNA LI)为34.6±23.6。在上述三组中,P53表达阳性率、PCNA LI差异均有显著性,PCNA LI与P53表达密切相关,P53表达阳性的HCC,其PCNA LI显著高于
期刊
102例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的应用结果,主要探讨操作技术问题和影响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疗效的因素。结果:92例成功,8例失败,成功率为92.2%。分流后,门脉压从术前3.97±0.44kPa降至2.30±0.34kPa。Doppler超声显示:门脉主干血流速度,从术前14.0±4.5cm/s增至46.5±14.5cm/s。81例随访3~18个月(平均8.5个月)。分流道狭窄6例、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