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行事件分析的核电安全管理探讨

来源 :核科学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ovey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验反馈作为降低核电厂事故发生率、保障核安全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已在整个核电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2017—2019年运行事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核电厂人因、设备管理的共性问题,梳理安全管理提升的重点,针对性探讨推进行业经验反馈,加强设备健康状态诊断,使用信息化新技术提升技防能力等行业管理改进措施,持续提高核电厂的安全管理水平。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高超声速技术的长足进步,特别是在超燃冲压技术逐渐面向工程化的背景下,关于高超声速飞机及其动力系统的讨论也频繁出现.为了在宽速域条件下工作,基于不同热力循
本文基于SP3方程和有限元方法研制了中子噪声分析程序CORCA-NOISE。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三维压水堆基准例题对程序进行了测试,数值结果表明该程序对通量、keff等稳态参数的计算具有很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基于IAEA 2D基准例题对中子噪声分析进行了初步的计算,给出了在给定输入扰动条件下的中子噪声振幅、相位的空间分布。本程序的研发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动力堆中子噪声问题打下了基础。
快速冷却功能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所采用的一项新设计特性。其作用是在事故工况下,由安注信号触发大气排放阀的开启并自动调节,从而对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实施快速冷却,确保中压安注尽快注入。为验证快速冷却功能的正确性和与设计的符合性,经研究需开展调试首堆试验。该文描述了国内先进压水堆核电厂快速冷却功能首堆试验的实施方案和设计方法,以确保调试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并为机组后续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快速冷却功能首堆试验的结果也可用于同系列堆型的设计优化、调试、维修和运行等工作。
AP系列核电厂,在严重事故下采用乏池水洗作为应对安全壳超压失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显著减小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因此,为了评估事故的放射性后果,有必要解明水洗现象和规律。本文建立了气溶胶水洗实验装置,使用TiO2作为模拟气溶胶,通过粒径谱仪测定了水洗前后的气溶胶浓度。实验分别研究了粒径、载气流量、淹没深度及不同鼓泡器形式对气溶胶水洗净化因子DF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洗可以有效去除大量气溶胶,减少放射性源项;在低温情况下,随着载气流量的增加,气溶胶水洗净化因子DF逐渐减小;但是随着
钠冷快堆一回路24Na的饱和比活度是堆本体和一回路钠工艺间屏蔽设计的源项数据。本文以中国示范钠冷快堆(CFR600)堆本体为研究对象,使用JSNT程序对堆本体内一回路钠活化进行三维计算研究,通过研究获得了主容器内冷却剂活化反应率分布及一回路钠的饱和比活度,研究结果与二维离散纵标法程序设计结果进行了对比,二者符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JSNT程序对大型钠冷快堆一回路钠活化计算结果可靠,可获得精细的三维24Na产生率分布,计算方法可用于同类型反应堆一回路钠活化及其他堆
本文介绍了某核电厂500 kV主变压器故障情况,通过电气量、非电量参数及解体检查,全面地分析了变压器故障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外部潮气进入变压器本体内部,在低温低负荷情况下,水分积聚在油纸绝缘上,导致油纸绝缘击穿放电而造成该变压器损坏。为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结合核电厂主变压器安装周期长、长期低负荷运行等特点,提出应对措施。
与碳氢化合物燃料液滴着火特性不同,液态钠滴在常温空气中会自发着火,钠滴着火延迟时间及着火极限受着火前的预燃阶段控制。预燃阶段钠滴主要发生表面氧化反应,该阶段的特性及表面氧化的速率模型是钠滴燃烧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国内用于快堆雾状钠火安全分析程序的预燃模型是通过氧气向钠滴表面传输来控制表面氧化反应速率,着火延迟时间由钠滴温度升高到沸点(1156 K)进行计算。基于温度的化学动力学控制模型以及传质与化学动力学组合控制模型被开发出来用于描述钠滴的预燃阶段,通过不同模型对不同初始条件钠滴着火特性的数值计算和分析对
秦山二期1号机组自2018年9月以来,反应堆硼和水补给系统(REA)存在自动补给因硼酸流量不一致延时30s跳闸的故障。自动补给故障不能运行将导致容积控制箱液位低时无法得到自动补给进而影响反应堆一回路水装量。文章通过故障树分析法结合REA系统设备运行控制原理及电磁流量计的原理,通过现场一系列数据分析、试验,最终确定导致REA系统自动补给因硼酸流量不一致跳闸的根本原因是气动蝶阀1REA015VD开启时间设置不合理导致硼酸回路被抢流。通过适当调节延长1REA015VD开启时间有效解决了该疑难问题,确保了核电机组
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作为保护核设施免遭恐怖主义袭击的主要手段,其有效性对于确保核设施安全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的设计过于依赖法规标准,缺少针对不同威胁的区别化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的有效性分析验证缺少数据支撑,影响了实物保护系统功能的发挥。为了探究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的方法,本文从影响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分析入手,探讨了当前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设计优化的可能方案,为优化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设计提供了
随着装备战斗力生成模式逐渐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发展演变,未来航空主战装备的定位、形态及运用将可能发生根本性变革.为应对新时期空战任务所面临的环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