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忽略的法律责任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191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我国现行的新闻出版法规,所有新闻出版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害他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否则便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亦不得刊发任何否定我国宪法、泄露国家机密、淫秽色情、有损民族团结的报道,否则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这些法律责任,学术界讲的很多,新闻出版教育界很重视,产业界也很注意,因此编辑们至少在理论上是明白的,在实务中也是比较注意的。尽管在工作中仍然时常出问题,有时甚至捅出了大娄子,但这往往与编辑个人水平不高,工作不负责任,或媒体工作程序有误等密切相关。但编辑实务告诉我们,现有的编辑学理论在谈到编辑的法律责任时,只强调传播内容不得违法,对传播形式上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却关注不够,有的学者甚至完全忽略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日的是要引起学术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重视,推动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
  
  平衡报道,巧妙避免法律责任
  
  新闻传媒不仅要传播新闻信息,而且要敢于担当,主持社会正义。对那些损害国家民族利益、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大胆报道,勇敢揭露,决不能合含糊糊,四方讨好。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新闻工作者只敢于担当,而不能善于担当,结果很可能是,一年四季有打不完的官司,那就别说担当社会责任,甚至可能是“泥菩萨过河一一自身难保”了。
  例如在报道赡养老人的新闻时,常常会遇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老人与子女之间,子女与子女之间,常常有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国人有敬老爱幼的传统,一般编辑处理这些稿件时,往往很自然地站在老人的立场,刊发批评后辈人的稿件。在处理这样的报道时,如果不同时要求记者采访子女,让子女也说说话;如果编辑只刊发为老人说话的文章,而子女申诉的稿件则不予理睬,编辑及其效力的媒体就很可能无意中伤害子女的名誉权等合法权益,并因此而陷入诉讼之中。
  再如消费者与厂家、商家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消费者经常投诉厂家、商家产品、服务不到位,涉嫌欺诈等,编辑记者们也往往习惯于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批评厂家、商家的稿件往往较容易刊发;厂家、商家进行申辩的稿件,往往不容易发表,编辑及其媒体就很有可能损害厂家、商家的名誉权等合法权益,并因此陷入诉讼之中。
  以上两类例子,是因为编辑受了中国人同情弱者心态的影响,而无意中损害另一方或几方合法权益的例子。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注意掌握平衡报道原则,让有关当事方都讲话,并在版面(时间)安排上不厚此薄彼。编辑们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当法官,自己也不是法官;不要搞新闻审判,你也无权判决。要知道媒体只是媒体,是让有关当事方都讲话的地方。但编辑也要明白,让有关当事方都讲话,并不表示编辑和媒体没有立场,把事实报道清楚了,公众会有立场,而公众的立场就是编辑和媒体的立场。
  以上两类例子是编辑同情弱者而不能平衡报道的例子。在编辑实务中,还有因为痛恨恶者而不能平衡报道,因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并使媒体陷入诉讼的。
  例如,几乎所有的人都痛恨小偷小摸、拦路抢劫等行为,因此媒介在刊发公安机关抓小偷、打击抢劫这类报道时,编辑往往不假思索,见稿就发。而记者在采访写稿时,也容易义愤填膺、义正词严。如此一来,媒体就很可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因为,公安部门的工作并非无懈可击,而且按照我国法律,罪与非罪由法院判决。新闻界一旦进行媒介审判,既可能干扰司法部门办案,妨碍司法公正,还可能让媒介陷入诉讼之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只报道相关事实,而且还要特别注意报道那些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事实,以维护司法公正和新闻公正。
  在涉外报道中,媒介也常常因为不能平衡报道而出问题。如最近几年,很多媒介都援引海外(主要是欧美)媒介的有关报道,说中国到多少年就会成为第几经济大国等等,搞得一些国人飘飘然。这是中国人骨子里不自信的心态在编辑身上的反映。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中国多大的成绩除以13亿,也微不足道;多小的问题乘以13亿,也大得不得了。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自信的大国心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援引这些消息的同时,也请有关学者谈谈中国经济中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又如,媒介报道诚信问题时,老说中国人不讲诚信,欧美人讲诚信,真是大谬不然,完全不是事实。这些涉外报道虽然很少让中国媒介陷入诉讼,但也是因为不能平衡报道而出现的问题,因此顺便提及。
  平衡报道,应尽量避免法律责任,这看上去只是个技巧问题,其实是一个如何看待媒介功能,如何看待编辑的社会责任的本质性问题。避免法律责任只是表面上的作为,实质上,媒介这么做,编辑这么处理稿件,是为了更好地尽到自己法律义务,那就是,维护社会公正。在这方面,香港凤凰卫视值得我们学习。凤凰卫视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国家的,但它也让那些主张台独的人说话;凤凰是“倒扁”的,如果它请“倒扁”者讲了五分钟,也必定请“挺扁”者讲五分钟。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质量很高,片尾往往声明:“以上嘉宾言论与本台立场无关”。那么“本台立场”是什么?当然就是广大受众的立场。凤凰这么做,不是耍滑头,恰好相反,它尽了一家媒体的本分,值得我们借鉴。
  
  尊重作者,主动承担法律责任
  
  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在某一个具体的传播活动结束,而整个的传播活动仍在继续时,编辑都要时常与作者保持联系,因此,编辑与作者的联系行动,只要是为传播活动服务的,也应视作传播活动。在这类传播活动中,编辑忽视作者的法定权利,忽视自己的法定义务,这类现象十分普遍而且严重。
  例如报纸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经常剥夺通讯员的劳动成果。通讯员发来了稿件,记者稍加修改或根本不改,便署上自己的名字,有的甚至把自己署为第一作者,更邪的是把自己署为惟一作者,再把稿件发到报社。编辑对署名情况不加审核,就发稿了。报社财务部门也不加审核,稿费就给记者了。这种情况,中央报纸比省报严重,省报比地市报严重。很多通讯员都是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本单位的宣传部门或办公室工作,有对外宣传发稿的任务,往往认为,稿件发了就不错了,署名、稿费什么的,就不必计较了。通讯员的设置制度为这种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违法行为开了方便之门,编辑审稿马虎亦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在期刊方面,侵占他人署名权的情况较少见,但在发稿、稿酬等方面,亦常常发生损害作者法定权益的事情。例如期刊收到作者稿件后,或书面或电话通知作者何时发稿,却常有编辑言而无信。发稿后邮寄稿酬,不按国家规定支付稿酬,随意压低稿费标准,这种情况亦经常发生。有些学术刊物违反国家规定,完全不支付稿酬,甚至反而收取作者的“版面费”。平心而论,有些责任不是普通编辑的责任,而是总编、社长的责任。有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人事考核制度重量不重质有关,但编辑藐视法律,藐视作者合法权益,的确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尤以学术期刊为甚。
  作者的稿件被转载后,原发刊物很少有通知作者的,尽管原发刊物有检索制度,也经常或定期检索,但他们只把检索结果作为自己的成绩存入自己的档案,写进自己给上级的报告,而没有想到作者的原创性贡献,没想到通知作者。文摘刊物有的通知作者并寄样刊稿酬,有的则既不通知作者也当然不寄样刊稿酬。这类情况,尤以学术期刊为甚。
  笔者认为,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编辑在与作者打交道时,不仅是一个自然人,而是代表着媒介这个法人,理当遵纪守法。任何一个媒介,没有作者的原创性劳动,都将无法生存下去。编辑理当尊重作者的劳动,尊重作者的法定权益,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主动承担法定责任和道德义务。
  本文所讨论的编辑的法律责任,虽然不是损害国家利益、损害他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这类重大的法律责任,似乎只是一些较轻微的法律责任,有的甚至只是道义责任,但这些责任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年在新闻出版界之所以经常出现本文中列举的那些现象,甚至已经到了比比皆是、见怪不怪的程度,与理论界、教育界、产业界轻视这些法律责任有很直接的关系。
  与学者们常讲的那些在传播内容上的重大的法律责任相比,本文讨论的法律责任不仅小,而且更多是传播形式上的法律责任,但即使如此,也不应该被我们忽视。因为,如果编辑不善于平衡报道,很可能掩盖事实真相,也容易让媒体陷入诉讼之中;编辑如果不尊重作者的合法权益,必然有损社会公正,也会有损媒介自己的原创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当代老年杂志社)
其他文献
前番真情报,令日寇中计,陷入铁桶阵;今日假消息,让卧底涉险,面临生死局。   酷刑实难熬,本待诈降,不料弄巧成拙;死亦不足惜,喋血自裁,哪管身后是非。   曲直怎辨?隐情何解?致命情报,情爱满天!  紧急情报   这是1938年的东北,被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   冬夜,寒风瑟瑟。   日本宪兵队门前,两个穿着黄皮子大衣、斜背大枪的日本宪兵在站岗,抄着棉袄袖子,缩着肩膀,在门前的暗影里走来走去,炮楼
期刊
对于传媒业而言,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为此,每一家媒体都在努力追求“独家报道”。可是,真正的独家又有多少呢?平面媒体往往因为区域性、表达形式等限制而使得优秀报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电视媒体往往因为拍摄、画面等技术原因而使得一些好题材难以在镜头中呈现出来。央视经济步页道大型媒体活动《封面2006》,把平面媒体在2006年中的优秀报道和报道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让优秀作品和感人故事在电视上实现集
期刊
一、在京华时报社社长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大的牌匾。上面写着“京城第一报”五个大字。“这是市民送给我们的”。吴海民(以下简称吴)社长微笑着对记者说。“是市民对《京华时报》的评价”。读者的认可。是《京华时报》最大的收获    今传媒:吴社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今传媒》杂志的采访。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今年是《京华时报》创刊的第六年。在您的心目中,《京华时报》这把剑,磨到什么程度了?  吴:我们在创刊时提
期刊
举村拆迁,弃耕乍富在望;犹疑不定,进城前途未卜。  寡汉子先锋开路,签字领房;村主任乘间伺隙,借机要官。  以骨灰谋利,懒夫贤妻反目离心;开发商暴毙,竹篮打水镜花水月!   签完字,一张银行卡被弹到陈铜富面前,后面跟着一串四把金晃晃的铜钥匙。   四把钥匙,意味着将来陈铜富的户口簿上还会多出两个人来,不然就不能物尽其用,四减三,还剩下一把钥匙,自然是备用的了。   陈铜富的爹没死时,习惯在大门的门
期刊
新闻情感信息中的“情感”,既不同于日常昕说的那种非科学概念的情感,又不同于心理学意义与伦理学意义的情感,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在诸多方面也相异于其他情感信息的传播。    一、新闻情感信息在外延上大于心理学意义与伦理学意义的情感信息    新闻情感信息有两类,一类是指与新闻桐关的人们的内心体验与l青感反应的信息,包括情绪、情感信息与社会情绪、社会情感信息等,笔者暂称这类信息为“新闻情感核心性信息”;另
期刊
总司令投敌,欲组“忠义建国军”;筑漏工得令,千方百计诛汉奸。父为死敌,子乃同窗,借刀杀人计难成;义是大义,情系真情,牙关一咬抠扳机……   那天下午,倪家大小姐倪如斯躲在国泰大戏院里连看了两场电影,目的是为了躲避她哥哥倪俊文的同学狄克,这家伙最近老缠着倪如斯不放。电影散场时,天又下起了大雨,倪如斯索性上了二楼的凤琪阁,要了老四件——笋肉蒸饺、虾肉小馄饨、极品水晶饺和芝士蛋糕,悠悠然吃了起来。  
期刊
郭瑞璜 编译    2003年7月,日本政府决定派遣陆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赴伊拉克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三年多来,日本政府口头上说“最大限度地尊重报道自由”,实际上却设置重重障碍,限制媒体采访驻伊日军活动,因而同声称维护国民知情权的媒体,不断发生冲突。2006年10月9日的日本《朝日新闻》,用一个整版篇幅,对此进行了披露。    突然停止采访撤军行动    2006年6月30日,日本首相小泉
期刊
近几年来农民工为了“讨薪”,为了收回自己用血汗换取的尊严屡屡采取极端行动,媒体对此类“新闻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时间“民工问题”成为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2003年末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指示下,有关部门为解决这一问题发布了一系列通知,引发了全国范围“追薪风暴”,媒体再次将目光集中到农民工上来。然而同作为农民工一族的“打工妹”却被众多媒体视为“另类”,对此鲜有报道。  本文以报纸为目标媒体,为使样本
期刊
2006年中央电视台科教文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作为这个节日的忠实观众,几乎期期不落。2007年起播出《王立群读(史记)》,一日说到《史记》是通史,其后的史尽收眼底均为断代史,字幕上却打出“段代史”。笔者看后一惊,甚至诧异。难道“断代史”能被写成“段代史”,况且是在文化节日里?但事实确实如此。斗胆猜想,编辑先生恐怕以为《史记》之后的史书,都是分
期刊
几年前,有位姓何的先生在南方某著名周报发表《“新闻炒作”里有些什么“学”》,严肃批评了传媒领域的炒作歪风。对此,我是赞成的。但遗憾的是,这位何先生在批评新闻炒作时却把其和新闻策划画了等号,说炒作就是策划,并且形象地比喻“后者是前者的学名”,还说实际上“王主任就是王五娃”,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炒作和策划是“貌相似而质有别”,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就像公安人员既逮犯罪嫌疑人同时也逮长相类似犯罪嫌疑人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