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浙江是江南水乡,可谓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治水成为浙江省各级政府工作的难点和重点。2013年底,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推进“五水共治”总动员令,正式启动覆盖全省的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工作。
2017年2月6日,浙江召开全省剿灭劣Ⅴ类水工作会议,对继续全面深化“五水共治”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到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Ⅴ类水。这意味着,浙江将提前3年、在更高水平上改善水体质量。
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是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巩固提升的关键一役,是建好“浙江的今天”的“奠基石”,是向“中国的明天”鲜活样本挺进的“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全面提升水质的里程碑式的“治水革命”,这场剿灭战怎么打,重点难点何在,靠什么打赢这场战役?欲知详情,敬请关注本期“剿灭劣Ⅴ类水,我们在行动”专题。
全国水资源分区图
地球上淡水资源本就短缺,更因其分布不均、环境变化、管理不善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诸多原因,致使水资源匮乏问题愈加突出。
目前,全球500余条大河中,超过半数严重枯竭。全球很多地区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危机。农村的灌溉用水已经占到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近70%,而全球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现实,也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世界人均可用水量正在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 “生命之源”又在持续地接纳着大量的有害废弃污物,致使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雪上加霜。
我国水资源情况
大盘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
然而,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排名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我国水资源分布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均占有量低。二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三是年内实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较为常见。
浙江的水资源
不容乐观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但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水危機”近在眼前。
浙江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丰,但人均占有量少。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55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列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水平低8%左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属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
浙江也存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从时间上看,降水年际变化大。根据1956年至2015年水文统计分析,最丰年份2012年的水资源量是最枯年份1978年的3倍。年内分配也不均,一年之中,降水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其降水量约占年度降水总量的70%,且年内最大月份降水量是最小月份的5倍。从空间上看,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山区大于平原,沿海、山地大于内陆盆地,衢州多年平均降水量是嘉兴的1.5倍。
浙江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省内各地的人口密度和经济体量不匹配。钱塘江中下游的浙北苕溪、杭嘉湖平原、曹娥江和甬江一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占全省近一半,而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1/5,浙西南瓯江、飞云江、鳌江一带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4,而水资源量占全省的近一半。全省人均水资源最少的舟山等海岛仅为600立方米,属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量最多的丽水市达人均8000多立方米。
浙江的缺水,主要是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尽管浙江的降雨量和水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市政污水处理设施、水资源保护措施落后于经济发展,造成水质等级下降,有水不好用、不能用,这是主要问题。
水体污染
对水环境的破坏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全球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水体污染日益严重。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向水体排放未经过妥善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产生废水,除了工业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化工、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行业。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发的。特别是生活污水,其中包括厨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来自医疗单位的污水则是一类特殊的生活污水。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开荒等致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含氮、磷、钾等化肥和农药等有机物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会残留在土壤里,或漂浮在大气中,再通过降雨回到地面。这些残留物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下水形成污染。
浙江是江南水乡,可谓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治水成为浙江省各级政府工作的难点和重点。2013年底,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推进“五水共治”总动员令,正式启动覆盖全省的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工作。
2017年2月6日,浙江召开全省剿灭劣Ⅴ类水工作会议,对继续全面深化“五水共治”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到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Ⅴ类水。这意味着,浙江将提前3年、在更高水平上改善水体质量。
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是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巩固提升的关键一役,是建好“浙江的今天”的“奠基石”,是向“中国的明天”鲜活样本挺进的“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全面提升水质的里程碑式的“治水革命”,这场剿灭战怎么打,重点难点何在,靠什么打赢这场战役?欲知详情,敬请关注本期“剿灭劣Ⅴ类水,我们在行动”专题。

地球上淡水资源本就短缺,更因其分布不均、环境变化、管理不善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诸多原因,致使水资源匮乏问题愈加突出。
目前,全球500余条大河中,超过半数严重枯竭。全球很多地区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危机。农村的灌溉用水已经占到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近70%,而全球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现实,也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世界人均可用水量正在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 “生命之源”又在持续地接纳着大量的有害废弃污物,致使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雪上加霜。
我国水资源情况
大盘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
然而,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排名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我国水资源分布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均占有量低。二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三是年内实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较为常见。
浙江的水资源
不容乐观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但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水危機”近在眼前。
浙江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丰,但人均占有量少。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55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列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水平低8%左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属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
浙江也存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从时间上看,降水年际变化大。根据1956年至2015年水文统计分析,最丰年份2012年的水资源量是最枯年份1978年的3倍。年内分配也不均,一年之中,降水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其降水量约占年度降水总量的70%,且年内最大月份降水量是最小月份的5倍。从空间上看,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山区大于平原,沿海、山地大于内陆盆地,衢州多年平均降水量是嘉兴的1.5倍。
浙江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省内各地的人口密度和经济体量不匹配。钱塘江中下游的浙北苕溪、杭嘉湖平原、曹娥江和甬江一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占全省近一半,而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1/5,浙西南瓯江、飞云江、鳌江一带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4,而水资源量占全省的近一半。全省人均水资源最少的舟山等海岛仅为600立方米,属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量最多的丽水市达人均8000多立方米。
浙江的缺水,主要是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尽管浙江的降雨量和水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市政污水处理设施、水资源保护措施落后于经济发展,造成水质等级下降,有水不好用、不能用,这是主要问题。
水体污染
对水环境的破坏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全球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水体污染日益严重。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向水体排放未经过妥善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产生废水,除了工业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化工、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行业。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发的。特别是生活污水,其中包括厨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来自医疗单位的污水则是一类特殊的生活污水。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开荒等致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含氮、磷、钾等化肥和农药等有机物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会残留在土壤里,或漂浮在大气中,再通过降雨回到地面。这些残留物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下水形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