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t_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预测COVID-19疾病进程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12日在台州市公共卫生中心诊治的115例COVID-19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n=90)和重症(n=25)。115例患者中位年龄46岁,其中男性65例,女性50例。利用ROC曲线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对COVID-19患者疾病和严重程度诊断的性能;相关性分析首次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住院时间(LOS)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5和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比较 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入院时重症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于轻症患者(P

其他文献
纵隔胰源性假性囊肿较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以吞咽困难、胸腔积液伴发热、咯血起病,疑诊后纵隔囊肿感染的患者,由于其酗酒史及影像特点而怀疑纵隔胰源性假性囊肿,最终经超声内镜穿刺发现囊液胰酶水平显著升高而确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置入胰管支架引流后纵隔假性囊肿消失。
随着2008年我国正式将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婴幼儿免疫覆盖率自2012年持续维持在95%以上,因此在人群中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使得我国风疹发病率逐年下降,并逐步阻断了本土流行风疹病毒的传播,显示我国正在向风疹消除目标迈进。然而,为了加速我国风疹消除进程,应根据监测实情科学制定重点人群的补充免疫策略,提升应对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同时有必要通过构建医防融合机制并推进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监测,从而为风疹消除提供证据支持。
泌尿系结石是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常见肠外表现,由于其高发生率及可引起反复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医生关注。本文对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临床可行的预防及干预措施。
期刊
期刊
流式细胞术(FCM)在临床诊断和免疫功能评价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仪器和抗体、免疫、诊疗技术的进步,FCM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组织“流式细胞术在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治疗中应用”专题报道,多篇文章分别涵盖FCM在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中应用、检测微小残留病、淋巴瘤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移植后并发症研究中的应用、免疫功能与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质量控制等方面,以期促进FCM的规范化和进一步发展。
流式细胞分析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由于流式细胞分析强大的用户自定义功能、不同原理的仪器配置差异,加之缺乏标准品等诸多因素,导致结果可比性有待提高。因此,流式细胞分析面临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一巨大挑战。规范操作过程包括标本染色和离心的规范化、合理选择抗体和组合、标准化仪器检测以及数据分析等将极大促进流式细胞分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进展。
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分型是目前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的主要方法。2016年修订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对评估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手段进行了改进。国内将这些有关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进展全面、规范化的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尚存在难点和困惑,亟待剖析和提出解决策略。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向胞外分泌的纳米级双层膜结构囊泡,携带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载体在细胞间发挥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的作用。近年来,外泌体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在疾病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总体来说,大部分外泌体相关研究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分离富集、技术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亟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为外泌体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提供证据。
流式细胞术是急性白血病系别判断和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多种因素导致室间差异大,准确诊断困难。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共识中,精确定义了抗原表达率与表达强度,将免疫标志分为基本标志和可选标志,针对不同疾病提出检测标志和可供选择方案,并对现有诊断标准作出客观评价,数据分析过程注意精确设门、正确选择内对照、准确描述肿瘤细胞的比例和抗原表达,建议报告包括文字描述与彩色图片,最后,本共识强调,作为急性白血病综合诊断的一部分,免疫分型的主要任务是识别不典型病例,找出弱势克隆,作出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