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张鹰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鹰1972年进藏,一直都待在那里,很民间的身份,持之以恒的低姿态:低位进入,低调行事,恪守谦恭朴实、保持谦和微笑,是其不变的风格和表情。到成名成家了,依然本色不改,让人不由不赞叹,民间文化工作者就该是这个样子。这一印象得自于从边多、廖东凡到一众民俗学家的群体表现。按说,为人师表,甚至德高望重,适当“端”点儿架子也无妨——我本人的确曾向他们提议过,不过不用对方回答,提议者自己先就否定掉了:跟谁“端”去?跟老百姓吗?
  所以张鹰因此风格受益,拥有了好人缘。虽说他对边多、廖东凡言必称老师,实质上呢,也还是几十年的至交莫逆,如果有需要,相互间都可以两肋插刀。这一回他主编《人文西藏》一套六本图书,上述两位都义不容辞地赶来相助,分别为《藏戏歌舞》和《宗教艺术》配了文字。其他几位撰文者次多、张宗显、郭翠琴、张晓明,都是圈子里热心的兄弟姐妹。西藏的民间生活素有互助传统,并无“各人自扫门前雪”之类格言,从事民间文化的,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相互帮扶,抱团取暖。一应成果几乎皆荣归于合作的群体,谁都不容易独自芬芳。本来早几年张鹰邀我加盟,终究还是因为自己的忙,难以帮上别人的忙。张鹰也不生气,倒是我心存了歉意,为其人其书写篇小文,聊作补偿。


  我与张鹰先生共事多年,在西藏文联同住一院,屋墙房顶一体相连的邻居,这说明之间该有多么
  熟悉。他是从藏剧团调过来的,先是在《西藏民俗》(《西藏人文地理》前身)做主编,后来当选为西藏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民间团体的职务,算不得官员。再往前追溯,是从秦腔剧团调到藏剧团的。那个秦腔剧团的存在虽说就如流星一现,但是年轻的张鹰作为招考而来的美工,命运就此改变,还是心怀感激。否则的话,在那个流动性约等于零的年代,很难有机会走出陕西家乡,也就不成其为“鹰”,难有今天的成就了。


  今天的成就:画家倒在其次,摄影家当之无愧,还是收藏家、民俗学家。这一切对于一无各项专业训练背景的张鹰来说,缺乏先天优势,没有捷径可走,可想而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为此他把自己删繁就简,打造成极其单纯的形象,除了工作和他所热衷的上述种种,一无所求,从未听他抱怨过什么。见面的时候,三句话不离本行;见不到了,定是下乡去了,每下乡必满载而归。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大家的丰收季,这个时代之于文化事业进展的意义不能不提上一笔:“文革”之后拨乱反正,政策得以落实,西藏的民间文化复兴一度热火朝天。与此同时,国家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一项带有“抢救”性质的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张鹰所在的文化厅承担了举凡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等有声有色诸门类的集成工作,西藏文联承担的多为文字类,民歌、谚语和民间故事。总之,搜集和初步整理是1980年代的主题词。这样,就给张鹰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好几年的时间里,他随边多老师走遍了西藏的乡村牧场,衣食住行,仪式歌舞等凡物化的、有形象的,无不收入于他的摄影摄像镜头中。由于走得远,走得深入,得以见人所未见,收罗到许许多多珍稀素材。尤为幸运的是,边多是个超棒的老师,对于西藏民间文化那可是如数家珍、无所不知。就像远古即有、至今仍存的石制乐器,边多老师要是不说不指点,无论张鹰还是谁,都不会注意到石琴的存在。在考古学家没走到的地方,西极阿里的荒凉山野,他们额外发现了原始的岩画、洞窟的壁画,壁画上古代舞蹈的举手投足;从藏南到藏北,农牧文化中因差异而更其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他们频繁往返;藏东横断山区康巴文化格外引人注目,不过山路险峻,他们的车倾翻到山沟里了……


  那些过程中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事实上,每一幅图片的拍摄都有来龙去脉,背后都有一个或一连串的故事。那是张鹰登堂入室的时段,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遗补缺、充实完善、整理出版,是1980年代之后的又一系列关键词。30余年的辛勤耕耘结成硕果,继其编著的《西藏神舞戏剧及面具艺术》、《西藏面具艺术》、《西藏脱模泥塑》、《西藏民间艺术》相继出版之后,由他主编的这套《人文西藏》丛书问世,把那些千百年来流布于西藏各地的文化风情分门别类地编织起来,立此存照,方便检阅,包括《节庆礼仪》、《宗教艺术》、《生活习俗》、《传统建筑》、《藏戏歌舞》、《西藏服饰》,既是物质文化的,也渗透着精神文化,可谓民间文化精华集大成。不是说与大学无缘吗?这些作品何尝不是西藏这所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坚持一生,功德圆满——张鹰是榜样。从“老陕”的本色,到西藏大地的赋予,一再地叠加着其人其作的朴实厚重,像极了他所观照和表现的群体和现象。就连写他的这篇小文,也不由得受到感染,一落笔就见平实平易,“端”不起架子,一如张鹰其人。
其他文献
美国-纽约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巴尔蒂斯:猫与少女  2013.9-2014.1  作为2013-2014年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项目而言,王纯杰馆长策划的“朱家角\威尼斯双边展”计划,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了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共融共生。展览通过展览现场、跨界对话、艺术与公众的互动,体现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3年9月-2014年1月  英国-伦敦  英国
期刊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先民从凿石为器便已开始了艺术的历程。细数中国雕塑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大师风采,从原始时代的石器、陶塑、骨雕和牙雕,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秦汉的墓俑石雕、魏晋南北朝的石窟与寺院雕塑,再到隋唐唐三彩与王陵卫仪石雕,宋元明清的装饰工艺美术雕刻与现代受西方影响的雕塑艺术。上下五千年,它所走过的历程,其实并不仅仅是关于雕塑艺术的故事。  面对着“言必称希腊”的雕塑时风和许多民间雕
期刊
5月,在女儿毕业的时节,我到美国佛罗里达度假,对那个有怡人的热带海洋气候、绵延不绝的天然沙滩、旖旎迷人的自然风情、首屈一指的购物体验,且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充满热情与活力的“阳光之州”,向往已久。  下了飞机,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佛罗里达,久违了。  迈阿密,浸透了加勒比的浪漫  沿着Ocean Ave滨海大道一路走来,不得不感叹迈阿密作为佛罗里达州最大的商业城市,果然是名不虚传。且不说它
期刊
短暂的照面后,旧金山在我的心中成了一座雾城。从东部进入,必经海湾大桥,远远的就看到海湾大桥上像打了肥皂泡一样云雾缭绕,开着车,能见度仅有10米不到。因为是山城,从桥上还能看到市中心所在的山头上源源不绝冒出的水气,雾锁金门就更是一绝,那著名的橘红色大桥已经完全被大雾吞噬,只能隐约看到桥高处的一丝艳色。其实,除了雾天中看不清城市,我对这个移民大都市的内部结构,也是如云雾缭绕般迷糊。  淘金梦  三藩市
期刊
我们乘坐的法航班机即将降落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机场,透过舷窗望去,盛夏阳光下马德里四周是茫茫荒丘,黄色沙土中缀些翠绿,色彩单调,貌不惊人。当我们步出机场,进入马德里作为旅游王国的都城,随后的旅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这里深厚浓郁的人文历史和七彩缤纷的异国风情。  历史的色泽  西班牙这个曾经的全球性帝国,近年被列入“笨猪五国”。出发前总有朋友提醒,听说有些乱,多加小心才是。我们走近马德里,寻觅这座从前落
期刊
海螺沟——返回日隆镇  2014年7月16日  焦点:你们越走海拔越高了,今天有什么奇观吗?  建国:我们来到一个冰川森林公园,相比昨天的开阔,这里有很多不同形态的植被,山也更为险峻,我们身处峡谷之中,还能从树木掩映中看到冰川的美貌。  焦点:天气似乎好了很多。  建国:今天的天,蓝的不像真的。拍出来的照片都不需要后期处理,有蓝天,更有干净的白云。  焦点:天蓝蓝,云飘飘,山青青。真是个好地方!我
期刊
中国佛教四大道场,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个东来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萨,因此,分别在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为他们各建立了一个道场。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有:文殊菩萨(象征“智慧”),其道场在北方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
期刊
英国 伦敦  泰特现代美术馆  利希滕斯坦回顾展  2013年2月21日至2013年5月27日  展览汇集125件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是泰特现代美术馆20年内举办的首个利希滕斯坦的大型展览。展出内容包括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如《看米奇》(1961年),从华盛顿国家画廊美术馆借出。  2月21日~5月27日  日本 东京  东京国家博物馆  大型神社神圣珍宝展  2013年4月11日至2013年6
期刊
藏族的神佛雕塑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兴盛。它与其它藏族艺术一样,有一个佛教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结合,并借鉴外来的技艺、融化外来的风格,以形成本地风格和流派的过程。如金铜佛像、木雕经封板、嘛呢石刻、擦擦、沙画坛城、供奉朵玛酥油花等都成了藏族宗教艺术的经典之作。  佛教讲究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要用具体形象来展现,那就是神像和佛像。因此,神佛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一个最
期刊
杭州  浙江美术馆  浙美展览:20 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  2013年4月16日 ~ 2013年5月12日 每天09:00~17:00  中国美术馆与浙江美术馆共同举办“20 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旨在通过展示30 余位美术家留学苏联期间的作业与作品及大量图片、手稿、实物等文献资料,立体地反映他们学习、研究、创作的成果。  4月16日~5月12日  北京  国家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