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史实故事 凸显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链接史实故事,向学生传输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逻辑性的发展方向,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凸显数学史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高中数学;史实故事;育人功能
  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策略是练习、复习、归纳和总结,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应在习题练习过程中,链接史实故事,帮助学生从人文观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历史原因和背景,体验数学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数学情操,提升数学技能,当遇到数学难题时,会结合故事背景进行思维转换,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美学中提升审美能力,结合现代数学发展批判思维。
  一、追溯概念发展,引导自主探究
  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掌握概念才能理解数学原理,追溯概念的发展历程,才能引导学生对相关文化产生兴趣,愿意探究历史并自主探究,在历史的品鉴学习中,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学到了前人探索的经验,凸显了数学的育人功能。
  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首先在《大术》中最虚数进行记号,但仅仅是个形式表示。1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正式提出“虚数”概念,并指出与“实数”相对应,最初认为是真实不存在的数字。直到19世纪初,高斯系统地使用了i,并主张用a bi表示,虚数才开始进入数学历史。欧拉在很多地方都用了虚数,但又认为是虚幻的数字,挪威测量学家维塞尔提出平面表示复数,高斯提出了复平面的概念,复数才开始在数学、水利、地图乃至航空中得到应用。所以,虚数的发展经历了朝代更替,幸好数学家们没有放弃相应的研究,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究,最终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指出虚数在水利、地图中的具体应用,并发挥想象,指出现在科技中还存在的问题,评估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历史追溯数学概念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也是一项“科研项目”,是经过了几个世纪才有的比较系统化的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以领略前人追求真理的风采,培养了独立好学的精神。
  二、理解数形结合,渗透融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思想之一,不管是数学计算思维培养还是逻辑思维验证,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函数解题和图形标识。没有形,数学没有直观概念,没有数,形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数形结合思想是如何传承的,二者又是如何相互渗透的?
  学习球体积的计算公式,中外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父子独立研究出了“祖暅原理”,祖暅在求球体积时,使用一个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幂”是截面积,“势”是立体的高。意思是两个同高的立体,如在等高处的截面积恒相等,则体积相等。更详细点说就是,界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
  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时指出,原书的说法有些是不正确的,只有“牟合方盖”(垂直相交的两个圆柱体的共同部分的体积)与球体积之比,才正好等于正方形与其内切圆的面积之比。但刘徽没有求出两圆柱体垂直相交部分的体积公式,所以也就得不出球体积公式。祖冲之父子应用“等高处横截面积常相等的两个立体,其体积也必然相等”这一原理,求出了“牟合方盖”的体积。而球体体积等于π/4乘以“牟合方盖”体积,从而最终算出球体积。
  所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形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抽象、表象的联系与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学生通过对数形结合历史的认知,理解古人的智慧,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挖掘美学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高中数学不仅是一项逻辑思维课程,更是一项美学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思维美和逻辑美,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突破学生的思维枷锁,让学生跳离烦琐的公式计算和空间立体推理,在历史故事的长河中,看到数学家为了追求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突变美所做的努力,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形态美和思维严谨美,提升学生的逻辑审美能力。
  学习等比数列时,教师引入黄金分割数列。该分割比例起源于毕达哥拉斯,据说在古希腊,有一天,毕达哥拉斯经过铁匠铺,突然发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悦耳,在驻足倾听后,他把这个规律用数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学派研究的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作图被定义为初始黄金分割。学生都知道黄金分割比值约为1:0.618,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人的肚脐是身高的黄金分割点,膝盖又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当一个人的身材比例接近于黄金分割点时,会显得整个人匀称、美丽和大方。对于黄金分割数列,其数学表达形式为:0,1,1,2,3,5,8,13,2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数列有第0项,为0,第1项是1,要求学生观察数列并回答两个问题,数列中具体数字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将其称为黄金分割数列。学生进行演算发现,从第二项开始,都是前两项的和,而前一项和后一项的比值逐渐接近于黄金分割比值,被称为最具美感的数列。
  在数学教学中加入美学内容,拓展了严谨的逻辑计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品位数学的美,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审美能力。
  四、转化经典题目,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题目万变不离其宗,通过转化经典的数学古题,向学生阐述古人的智慧,激发求知欲,将古题灵活用于现代式教学,挖掘思想精华,用于新题的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杨辉三角,又被称为贾宪三角或帕斯卡三角,用于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请学生根据杨辉三角图示进行公式推导,提示,第三行中,三个数恰好对应两数的和的平方的展开式中每一项的系数,即(a b)2=a2 2ab b2,第四行中,每一个数有对应的是两个数和的立方展开式的系数,以此类推,向后的每一行都对应了两个数和的(n-1)次方展开式系数,学生很容易计算出第(n 1)行的计算公式。那么,三个数字的和是否有相似的规律?四个数字呢……   学生在一定思维的基础上,结合数学经验,对后续题目进行总结计算,从而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数学命题的大胆猜测和验证,引导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丰富了想象,创新了数学计算方法,最终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品鉴经典悖论,发展批判思维
  高中数学课标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数学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理解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从数学历史中获得真知,在数学实践中品鉴经典,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思维,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极限函数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芝诺提出的“追龟说”。这个故事讲的是阿喀琉斯追乌龟的故事。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有名的勇士,擅长跑步和打仗,公元前5世纪,芝诺提出让乌龟先位于阿喀琉斯前面的1千米处,二者赛跑,并假定阿喀琉斯的跑速是乌龟的十倍。比赛开始,假设阿基里斯跑了1千米,耗时t,此时乌龟领先100米,当阿喀琉斯跑完100米,耗时t/10,乌龟在他前面10米,继续跑10米,乌龟依然继续领先,所以,无论该勇士如何跑,乌龟都在他前面,他只能无限接近乌龟,但永远追不上。这个结论正确么?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实中有一种问题叫追击问题,当前者速度慢而后者速度快时,二者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总会相遇。请学生思考,这两个理论都是追击问题,阿喀琉斯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反驳这个理论。学生发现追击问题其实也是时间问题,在芝诺的追击问题中,将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进行了无穷项的划分,是数列{1000,100,10,1,0.1,···}的极限问题,引入极限的算法。那么跳出固定的时间长度,即当时间超过t的间隔时,芝诺论还存在么?
  通过引入经典故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引用经典入数学课程,通过批判经典,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数学理论,指明相对和绝对区别,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链接历史故事,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数学注入新的灵感,开动思维。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不再单純着眼于数学使用的思维方式,而是站在艺术和教育的层面上看数学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从而愿意学习数学并应用数学。
  参考文献:
  [1]顾欣英.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20(15).
  [2]黄基云.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史教学实践探究[J].中学数学,2019,9(17).
  (责任编辑:吕研)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教材经典内容的国学教育形式,往往会融国学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既不打乱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又能使学生趣味性、无缝隙地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学习。本文以语文教材中经典内容的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了国学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拓展策略。   [关键词] 国学教育;教材经典;拓展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记忆优势,而且能够打好学生文化提升的基础,强化思想文化传统美
本期话题: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举措及青少年学习党史的意义……  百年历史,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苦难走向振兴,见证了教育事业的辉煌。党的事业,需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红色基因,需要永远传承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建党百年之际,引领青少年学习党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   [摘 要] 在中国共产
[摘 要] 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如何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行了探究,阐述了高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探讨了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原则,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对策,对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新课改;心理健康问题  一、高中生心理特点  (一)心理断乳期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的学生具有叛逆心理,往往十分反感家
[摘 要] 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欺凌、网络暴力时有发生。本文以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阐述网络欺凌引发的暴力事件,以此对暴力事件的预防与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 网络欺凌;校园暴力;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  初秋的一个周日的夜晚,随着第三节晚自习结束的铃响,笔者正独自走在回教工宿舍的路上,这时,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笔者接起电话,电话那头是学生处主任杨老师,“喂,孙老师吗?你们班
德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学生成长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重任,可以运用“大德育”理念,从思想引领、文化建设、主题教育、评价改革等四
[摘 要]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充分运用“互联网 ”,实现“互联网 德育”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优势。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 德育”的结合,探讨“互联网 ”在初中德育中的有效实践,并提出了“互联网 ”时代初中德育实践保障体系的建立,从而为初中德育充分发挥“互联网 ”的优势,提升德育水平,实现德育目标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初中德育;教学实践  当前,初中德育仍旧面临着实践性
[摘 要] 生命观是中学生物教学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开展生命观教育是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也是教育的应然。然而,学生升学压力、教师授课进度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生命观教育的开展。本文对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观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提升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观教育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核心素养;生命观教育;中学教学  一、中学生物教学生命观教育内涵  “生命观
[摘 要] 教师通过家庭走访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具有独特而显著的效果。教师家庭走访采取有效策略,有利于家校双方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 家庭走访;避免隔阂;有利沟通;增强效果  曾经,学校推行“家访日”制度。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就会根据自己的事先安排,纷纷踏上家访的路途。那时候,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主要通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观决定了学校的品位。一个偶然,让从未想过做校长的贾磊走上了校长之路。之后连续在几所学校创造了教育奇迹。教育思想的萌芽——桂林中学的人文教育2004年,成都市新都区学校校长均实行现场公推直选,桂林中学校长直选报名人数不足,30岁的贾磊被教育局领导动员去参加锻炼,谁知道一场演讲,贾磊开始了校长职业之路,当天就任桂林中学校长!
[摘 要] “双线混融教学”时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利于适应“未来教育”,培养高阶学习者,形成家校共育的新局面。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应当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资助力度,促使学校普及信息化技术设备;完善评价制度;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正确看待“双师课堂”。   [关键词] “双线混融教学”;教师;信息素养  “双线混融教学”是“混合式教学”的深化,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强调将传统线下教学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