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日,有幸听了八年级一节语文公开课,讲的是《藤野先生》。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思路清晰,内容很充实:既分析了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帮助学生复习了人物刻画的方法技巧,并进行了片段练习。学生表现也很出色,尤其是在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和合作讨论时,十分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赞同。而我在赞同之余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作为一节“单纯”的语文课,这节课的确是一节成功的课例,但是我们的教学就仅仅是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吗?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一节真正的好语文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培养。而在本节课中显得就有些不足。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本也不怪。成绩决定一切的评价机制严重地束缚了广大师生的手脚,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对知识技能的重视程度远远胜出了情感教育,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表现得极为突出,人文性颇显不足。
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并不是件很难的事。
一、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极好的德育素材
现行的语文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三个版本。但是无论是哪种版本,所选课文都是由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及一线名师精挑细选而出的,集中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诗歌、散文、小说及各种美文。这些文章蕴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藤野先生》这节课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教材中先生对“我”很是关心的几件事:1. 帮“我”填改讲义,2. 为“我”纠正解剖图,3.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联想自己的老师是如何在生活学习中关心大家的,促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对老师的理解与敬重之情。这比我们高喊“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伟大、光荣,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等之类的话,效果要好得多。再如朱自清的《春》,同样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唤起学生对自然美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有我们的先人留下的诸多古诗文,更是独具魅力。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篇,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化的辉煌与灿烂,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愫。如能再选取一些具有感召力的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反复诵读,甚至作为座右铭,均能让学生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熏陶。
二、适度拓展,及时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不少学生胸中只有厌烦情绪,更不用谈什么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了。而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而除了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外,只要教师稍加拓展延伸,同样也能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教育。
学完《藤野先生》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一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恩师,加深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相信学生此时定会写出真情实感。学了《散步》一课,学生对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了形象的理解,如能再布置一项家庭作业:或为父母洗一次脚,或为父母做一顿饭等。孩子一定会得到父母肯定,这对于正处于叛逆阶段的中学生,定会让他们从心理上缩短与父母间的距离,既能让他们理解自己的父母,又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再如,学习《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多渠道了解我国更多的传统节日和各地不同的风俗民情,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及丰富内涵;也可使学生对盲目地推崇西方文化,滥过西方节日等崇洋媚外思潮有正确的认识。
三、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德育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等等。”可见,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语文课程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并提升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
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指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通过亲自经历,真切地认识到人类的无序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给自身带来的灾难,进而唤起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学习了名家书法后,再举办一些书法培训、书法比赛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广泛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深刻体会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可提升其审美情趣。
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节日举办一些活动。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场所进行祭扫、瞻仰活动,更多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雷锋月”,可以举行演讲活动、板报手抄报比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多形式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只有教学和德育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全民族的教育梦,中国梦!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军城镇初级中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一节真正的好语文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培养。而在本节课中显得就有些不足。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本也不怪。成绩决定一切的评价机制严重地束缚了广大师生的手脚,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对知识技能的重视程度远远胜出了情感教育,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表现得极为突出,人文性颇显不足。
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并不是件很难的事。
一、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极好的德育素材
现行的语文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三个版本。但是无论是哪种版本,所选课文都是由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及一线名师精挑细选而出的,集中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诗歌、散文、小说及各种美文。这些文章蕴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藤野先生》这节课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教材中先生对“我”很是关心的几件事:1. 帮“我”填改讲义,2. 为“我”纠正解剖图,3.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联想自己的老师是如何在生活学习中关心大家的,促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对老师的理解与敬重之情。这比我们高喊“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伟大、光荣,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等之类的话,效果要好得多。再如朱自清的《春》,同样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唤起学生对自然美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有我们的先人留下的诸多古诗文,更是独具魅力。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篇,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化的辉煌与灿烂,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愫。如能再选取一些具有感召力的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反复诵读,甚至作为座右铭,均能让学生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熏陶。
二、适度拓展,及时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不少学生胸中只有厌烦情绪,更不用谈什么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了。而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而除了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外,只要教师稍加拓展延伸,同样也能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教育。
学完《藤野先生》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一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恩师,加深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相信学生此时定会写出真情实感。学了《散步》一课,学生对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了形象的理解,如能再布置一项家庭作业:或为父母洗一次脚,或为父母做一顿饭等。孩子一定会得到父母肯定,这对于正处于叛逆阶段的中学生,定会让他们从心理上缩短与父母间的距离,既能让他们理解自己的父母,又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再如,学习《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多渠道了解我国更多的传统节日和各地不同的风俗民情,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及丰富内涵;也可使学生对盲目地推崇西方文化,滥过西方节日等崇洋媚外思潮有正确的认识。
三、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德育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等等。”可见,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语文课程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并提升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
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指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通过亲自经历,真切地认识到人类的无序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给自身带来的灾难,进而唤起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学习了名家书法后,再举办一些书法培训、书法比赛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广泛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深刻体会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可提升其审美情趣。
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节日举办一些活动。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场所进行祭扫、瞻仰活动,更多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雷锋月”,可以举行演讲活动、板报手抄报比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多形式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只有教学和德育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全民族的教育梦,中国梦!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军城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