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丝绸史,5500年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中国桑蚕丝绸业的发达,就没有“丝绸之路”。然而,很少有人想到,河北地域曾是丝绸之路上丝绸重要供给地。在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传入河北之前的几千年,河北中南部一直是盛产丝绸之地。在战国到北宋时期,河北是丝绸之路上丝纺织技术最高的地区。
  2015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丝绸之源”命名暨闪耀米兰世博会活动上,经专家评审,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绸片——中国湖州钱山漾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丝绸残片,居然能够成为“世界丝绸之源”呢?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钱山漾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一团长7厘米的丝线。经碳14测定,它距今4200至4400年。专家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长江流域最早的丝绸文物。
  那么,中国养蚕、纺织丝绸的历史究竟有多久呢?钱山漾文化遗址的丝绸残片是否真的就是中国丝绸的鼻祖?
  大量考古证明,中国丝绸的历史起点要比钱山漾丝绸早得多。
  滹沱河流域是桑蚕发祥地之一
  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唯一纺织丝绸的国家。中华民族至少在5500多年前,就开始栽桑,驯养家蚕,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古史上有伏羲“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
  1926年春,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一半的丝质茧壳,距今约6000年。但经专家研究,古人切割蚕茧是为吃里面的蚕蛹。所以推测这时蚕茧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可抽丝织衣。但这项考古发现说明,黄河流域是野生桑蚕分布的地区。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州钱山漾遗址发掘出绸片(原称绢片)、丝带、丝线等。随后,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大量陶质、石质纺轮和纺锤等工具。证明大约5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开始纺丝织丝。
  1980年,在石家庄市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南杨庄,有了惊世的考古发现:房址、陶窑、灶、墓葬、灰坑等,经碳14测定为5500多年前的村落遗存。最重要的是陶器中出土了两件陶蚕蛹,是仿照家蚕蛹制作的;同时还发现了“加捻牵伸的陶纺轮,以及既可理丝,又能打纬的薄刃条形骨匕70件”。经专家鉴定,南杨庄陶蚕蛹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家蚕陶俑模型。
  由此证明, 5500多年前滹沱河流域先民就有了育蚕丝织的技艺,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养蚕丝织业,比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发现绢片和丝带要早1000年。
  夏商周时期丝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桑蚕丝纺织业的成熟,正是中华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夏商周断代工程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丝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文物证据。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划全国为九州,河北省地域属兖、冀两州。“兖州,桑土既蚕,降丘宅土”,就是说大水过后,先民从丘陵回到平川,修整桑树,开始养蚕。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6种“桑”字,其中3个象形乔木桑,3个象形地桑,说明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人们已经深刻认识了桑树,并熟练掌握种植技术。
  《说苑·反质篇》说:殷纣王“锦绣被堂……非惟锦绣、絺、紵之用邪!”说的是殷纣王在河北创建沙丘宫,使用非常奢华精美的丝纺织品。
  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有关于殷纣王“多发美女,以充倾宫之室,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的记载。这么多美女穿着绫纨织物,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河北、河南的蚕丝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藁城市台西商代遗址发掘出七项世界之最,包括最古老的铁器——铁刃铜钺,最古老的铁矿渣,最早的纺织品,最早的麻织品,最古老的酿酒作坊遗址,世界上最早的酒曲,最古老的手术器械——砭镰。其中出土的一件铜觚上附着的丝织物,经科学鉴定,有平纹的“纨”、平纹纱类、绞纱类的纱罗等。更重要的是,出土了平纹皱丝织物——縠,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泡泡纱,其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由两根丝并捻而成。证明早在3400多年前的商代,滹沱河流域的先民,就能纺织皱丝纺织品,它代表了商代中华民族最高的丝纺织技艺。这种丝纺织品实物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才发现后来的继承者,时间比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晚了一千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的丝纺织业
  战国时期,位于现河北省石家庄、保定一带的中山国疆域广大,手工业部门繁多。在中山国故地范围内,上个世纪陆续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文物,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揭示,平山县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遗址、中山王墓出土的铁盆、铁杖、玉佩和青铜器上遗留有许多丝织、刺绣的痕迹,包括多种华丽绝美的丝纺织品,既有平纹绸缎,也有抽丝织物、辨纹织物,其丝纺织技艺,是战国时期最为精美和华丽的。
  战国早期墓葬出土的宴乐狩猎纹凸铸铜盖豆上有采桑图,画面中是中山女子采桑叶的场景,她们头梳牛角髻和长辫。
  在平山、灵寿等地战国中山国遗址附近,还发掘出不少服饰、造型精美的陶俑。中国民间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李小晟在《河北古陶瓷精品集》一书中,收集了这一时期代表性的陶俑,展示了精美的服饰及其使用的丝织品纹样。
  其中三尊彩绘灰陶紫裙侍女俑,身着华丽白领、白边长袖紫色丝织长裙, 白领和袖口饰有花纹,双臂下垂,腰间有红色丝带。裙子后摆具有中山国独特样式,发髻造型与中山国玉器小人和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盏莲灯的青铜俑很相似。与此同时发现的一组彩绘灰陶侍女俑,柳叶眉,丹凤眼,身着右衽衣裙,内衣微露,整个衣裙上用红白彩绘花卉纹饰,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织锦衣物。还有一组彩绘的碎花灰裙侍女俑,形制与造型与紫裙白领侍女俑基本一致,衣物纹饰非常精美,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山国丝纺织技艺的审美取向和高超技艺。
  由此可以认定,在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传入河北之前的几千年,河北中南部一直是盛产丝绸之地。在战国到北宋时期,河北是丝绸之路上丝纺织技术最高的地区。没有中国桑蚕丝绸业的发达,就没有“丝绸之路”。然而,很少有人想到,河北地域曾是丝绸之路上丝绸重要供给地。
其他文献
师范毕业的快递员  送矿泉水的小哥每次来都想说点什么,他诚朴,欲言而张不开嘴。又怕我家巨犬,来去皆如逃。这次有意引他多聊几句。不料他张嘴第一句话是:大哥,你能不能给我推荐几本书,不要太深奥太专业但又有价值的。  他原来竟是师范毕业,85后。他说他们这代太惨了。在农村的家里拿钱上学,毕业却找不到教书工作。送水和送快递,他每月能赚四五千元——说到这,他下巴昂起来,有点自豪的样子,说男人总要有点担当吧,
作为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的职业中学的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全面的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法,激励创新意识,鼓励激情语文.在语文课堂中发
研究背景:  伴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经济负担日益加重。与此同时,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复杂性、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卫生体系提
家庭养老,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农村地区用来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最主要的一种模式。即使是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推进的今天,家庭养老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家庭作为抵御社会风
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逐渐离不开信息,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前所未有的转变.信息时代的新型教育,例如微课形式,更是实现了“
期刊
本研究首先在文献检索、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并检验了《当代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调查问卷》,以此进行抽样调查,经过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信效度检验等环节,构建了当代大学生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将德育放在首位.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德才兼备.小学是学生接受知识、塑造品格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在小学开展德育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意义重大。近些年来,通过征用农村土地来实现城市的扩张发展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方式。在土地征用中显
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植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与他们家乡、父母、亲人密切相关的真实素材教育学生.结合学校对学生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