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藏古寺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puco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山藏古寺。
  大凡天下名寺,皆隐藏于名山峻岭之间,比如,河南少林寺就隐居于嵩山。山东灵岩寺地处泰山西北,浙江国清寺则藏于天台山麓。深山藏不住,毕竟声明扬。
  而乾明寺却是隐居巴陵古城的闹市之间,如一位隐者,不动声色。
  乾明寺,过去我知之甚少,曾多次游走于南岳坡,俯瞰洞庭湖,仰视岳阳楼,拜谒慈氏塔,行访孔子文庙,穿行于梅溪与桃花井,却与乾明寺屡屡擦肩而过。
  2008年秋天,我刚从县城调到市区工作,一个晚上,文友相约去看看乾明寺,我欣然应允。
  穿梭于梅溪,在高低的民居之间,恍若雷同的小巷中,狭窄、蜿蜒、迂回,甚至转一圈又转回原地,真的是一幅棋盘格局,还好竟然找了近半个小时,最终在老印山巷中才寻觅到乾明寺———俨然江南人家的私人宅院。要不是门前的香炉,门楣上的牌匾,说不定我又将与他擦肩而过。
  几千年的隐藏,乾明寺隐得太深,不说他乡异客的陌生,甚至于本地土著居民寻访也有几分难度。
  听小巷的老人说,先有乾明寺,后有岳阳城。话虽短,却触目惊心。乾明寺的历史有多深?翻阅乾明寺的前世今生,其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却很厚重。始建于晋朝,兴于唐宋,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至今仍是我省乃至全国的著名古刹之一的佛教禅院圣地。只是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佛教的光芒在动荡中近乎熄灭,乾明寺命运多舛,历代重修,毁了,再建;建了,又毁。两千年匆匆而过,但是乾明寺的宗教历史渊源与发展无可更改与毁灭。寺可毁,文化在,时间去,信仰在。寺的背后暗藏着一个个王朝的波浪起伏。当一个个繁花似锦的王朝在佛陀慈悲的目光下兴起又衰落,乾明寺的辉煌却从未随着它们的远去而谢幕。
  老人一席话,让我对乾明寺心生敬重。
  只可惜,寺门紧闭,不能入内。透过古朴的寺门间隙,依稀可见寺内烛光摇晃,生出一股神秘庄严之气。
  站在寺门前,良久无语,心生感叹。一门之隔,门外是灯红酒绿、人声喧哗的凡人世界,门内却是神秘的佛家高地,令无数佛教信徒们景仰和向往的地方。
  在忽明忽暗的街灯里,寺如一位高僧盘膝坐在洞庭湖畔。
  一片街景的背后,就是一片绿盈盈、充满水泽的世界———洞庭湖扑面而来。秋天里,洞庭湖的湖水宁静碧绿,就像绿松石一样。正是这绿,却蕴藏了无数的人和事,风和物。
  乾明寺的历史纷繁复杂,我该以怎么样的方式进入?
  二访乾明寺,是在2009年的夏天。参加作协的一次活动———去乾明寺吃斋,也是一种佛教生活的体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佛事,也是第一次拜谒乾明寺。车子在古城区狭窄的胡同中游走,七个拐,八个弯,像是大山中的崎岖小道中穿行,只是不是在树林之间,而是在一片老城的间隙,见缝插针。好不容易,才在一片高低错落的民居之间停下来,打开车门,迎面就是乾明寺了,脚从车子里伸出来,几乎触到的第一步就是乾明寺的围墙,驳斑,如老人写满苍桑的脸。
  乾明寺是一栋外墙涂成黄色的简陋二层楼。四周,皆是老建筑,青砖青瓦砌就的民居挨挨挤挤,高低错落,不知是否还是秦砖汉瓦。脚下全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布满了先人的脚印,重重叠叠,如果脚印也是有形的话,哪怕是薄如发丝的一层,我想,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就会垒成一节城墙了。
  寺院夹在民居中,处处守则,整体布局舒展不开,殿宇禅房拥挤在一起,层层相接。现存建筑有大殿、天王殿、弥勒殿、齐堂、藏经阁、住房。心中却又萌出了一份隐隐的痛惜,痛惜一个具有历史厚度,肩负深厚历史根基的古寺,这样隐身于逼仄的民居群中,傲然挺立地坚持。
  寺院虽小,但拙朴中展示讲究。寺院殿堂的屋顶采用彩釉筒瓦,殿堂高大,梁、椽、柱、檩均以古柏为料,极为坚固。四面回廊,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砖雕、木雕之丰富精美,令人惊叹不已。浮雕做工简洁明快,形象逼真,把古寺装点得既庄重典雅又富有生气。大殿廊下承檐的四根青石柱,高约3米,中间两根刻楷书对联:昌水萦回万顷流光映梵宇;瑞山缭绕四围爽气浮祗园。
  入寺,木魚声声,青烟绕绕,有精致的形态各异的佛像,庄严肃穆地望着我们这群人间的信灵,不动声色。大厅里,草蒲团上静坐着十多位僧人,一律身披红黄相间的架衫,手执木鱼,闭眼,呤诵着佛经。木鱼声碎,诵经绵绵,若有若无,又如远处飘浮的云朵,散发出光辉,无法用言语表述,更加增添了寺庙的神秘与幽静。我看见了一位女性信徒正五体投地行着大礼,对每一位菩萨一一肃穆膜拜,使人感受到其信仰的虔诚,又见佛教的光芒。
  寺内古柏一株依旧耸立着。这是一株有着历史底蕴的树,它与大禹治水一脉相传。历史深厚,见证了乾明寺极不平凡的千年风雨。然时光再久远,也只是树的一片叶子。
  在寺院里,我平生吃了第一次斋饭。让我们这群酒肉穿肠过的凡夫俗子,顿觉口味清新。斋饭原本是佛教集体用餐的一种仪式。据说这种仪式叫“随众过堂”,按佛教规矩进食前先要供佛。供佛同时还要施食,要拿食物去超升台,用咒去念。供的食物,用饭、或粥、馒头、粉、面等都可以出食,菜、豆芽等等便不用了。
  想不到区区一餐饭,在佛的心中竟是如此虔诚。在这样一个佛家圣地,谁不为之凝神静气。
  回头,看到窄窄的寺院,是期待,也是一种呼吁。走了两千年,一路风尘,一身风霜,如今的沧桑无以言表,它本应是岳阳楼、慈氏塔中间必不可少的风景。
  《金刚经》说,无上菩提,发心缘起。佛家讲求一个缘字,同坐一船是五百年所修。佛常言,世间万物都因缘而聚。或许了与乾明寺的确有缘。一次与宗教局的朋友共进午餐,席间无意谈到乾明寺。宗教局的朋友说,你们想去寺里净心么?
  想。立马有人回应。这应声中有我的声音。
  驱车前行,一路畅通无阻,片刻就抵达了乾明寺。
  轻轻推开两扇虚掩的红漆大门,依旧是木鱼声声,青烟袅袅,佛经悠扬入耳此起彼伏。
  正是冬日,灿烂的阳光从湛蓝的天空中倾撒下来,穿透一扇扇木格别致的窗棂,一声不响地射在成排成排肃穆摆设的菩萨身上,在光影的作用下,即使被尘埃遮挡,也泛着别样的灵光。几位僧人长长的影子拖在老旧的木质地板上,在时光中不声不响地移动。我不想打破这样的宁静,还有阳光。缓缓地感受着历史文化,在佛像面前静默心的空灵。
  上楼,一位年轻的和尚接待我们,经介绍竟是乾明寺的住持。原以为千年古寺的住持,一定会是银须飘荡、满面沧桑却精神矍铄的老方丈。不料却是年轻英俊的年青小伙子。究竟是什么让他看破红尘,踏入佛界?无须探寻。人自有各自的活法。确实,出生于七十年的的明延法师竟然毕业于郑州美术学院,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大学生,他将晨钟暮鼓、经声佛号与自己的艺术灵感相融合,创作出独特的佛禅书画。
  一落座,住持送我一串佛珠,木质的,有一股木的清香,香樟、崖柏?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珠串馨香小巧,且又是禅师所赠,似更沾染一层佛缘。
  喝茶。清香的茶;听经声。清心的诵经声,所有这些都使人无限怀念。
  原以为佛,就是求神保佑。一番交谈,恍然大悟。佛,乃是智慧,佛学原本是一门哲学,是一种净化人的思想,佛中包罗万象。心粲莲花,佛坐其上。
  走出寺门,抬头望天,辽远的幽蓝,心在风尘历史间穿越。我记住一句话,无比快乐。佛说,无“比”,即是快乐。没有比较的人生充满快乐。佛对于人们来说,位于一条救世之路的终点,是遥远的“佛国”的中心,而寺院则是通向这佛国的唯一通道。
  其实,乾明寺也是隐于大山的古寺,环顾四周,每一幢居民楼就是一座山,或大或小,或高或矮,而乾明寺不正是山中的一处福地?
  清风吹过,阳光柔软,或许舍得就是一种恒久的解脱。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葛取兵,男,1972年生,湖南临湘人,曾在《人民日报》《小说界》《湖南文学》《雨花》《山东文学》《当代小说》《青春》《芳草》《文学港》《时代文学》《延河》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作品被《散文海外版》《读者》《小小说选刊》等转载,有作品入选中职语文教材、中高考试卷和50多种选本,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理事,岳阳市作协秘书长。
其他文献
行走在湘西山水之间,随便拾起一块石头砸过去,就会滚出一个发烫的历史故事,让人沉重,也使人从沉重之中感受到一份来之不易的轻松与希望。在湘西这方土地上,演绎的人间悲欢离合同这山的结构、形状与走势,一定会有某种联系与机缘吧?不然就不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  历史上,苗族兄弟为了躲避追杀,总是选择在最偏僻、没有人迹的地方停下来,顽强地过着自己的岁月。他们勤劳、善良、好客,坚韧,但到了忍无可忍之时,总能
期刊
暑假那天中午,父亲异常高兴,说是花土沟机场正式通航了。嘿,咱们得喝点红酒,庆贺庆贺,父亲说。  父亲平时滴酒不沾,今天主动提出喝酒,确实难得。我赶紧拿出家中珍藏的大金羊红酒,这是父亲一个学生从澳洲发过来的,乘飞机飞越千山万水,巧了!  酒过三巡,父亲脸红了,眼睛红了,话语也多了。他说,按照花土沟飞到西宁一个半小时计算,再从西宁转机到长沙黄花机场,乘高铁到咱们衡阳,那么花土沟早餐,衡阳晚餐,可说是朝
期刊
初夏的暮色,肥美起来,有一种蛊惑人心的味道。  当老太太走进院子,第一眼,马上被这棵石榴树吸引了。  久不住人,院子有些颓败气息,但绿叶红朵,石榴花开得正好。一树繁枝,枝再生枝,光盈的宝瓶,绽放柔薄的花瓣,藏一簇嫩黄的花蕊。或三五成群,或两朵并蒂,宛如新婚的少妇,一脸娇羞,一脸幸福。枝间还结有小石榴,已经圆润可爱。有这棵石榴树在,院子就有了欢腾的气氛,心田就有了丰盈的情谊。  就它了,老太太当即拍
期刊
天气突然变冷。身居五楼,抬眼便是齐楼高的一棵法桐,这两日少见了麻雀的身影,想必它们提早知晓了气温的骤变。在之前,它们可是每天早早聒噪淘气于窗前的。  麻雀醒得早,随着天光和季节调整作息。每天看着它们,熟悉得如同家人,常常恍惚觉得它们就是我乡下家中的那一群,或者是它们的子孙吧。日出前和日出后麻雀的叫声是不同的,日出前它们发出“鸟、鸟、鸟”的声音,日出后便改成“喳、喳、喳”的声音。在大开本的中国鸟类图
期刊
黄果树瀑布,名气大,大到亚洲以外都能听到它震彻山谷的轰鸣。这种轰鸣气势恰好能在周围山峦和树木略显呆滞中,迸发出它们深藏的激情,壮阔如虹。离黄果树瀑布越近,这种气势越铺天盖地。使我纠结在一个问题里:究竟黄果树为瀑布代言,还是瀑布为黄果树代言?翻来覆去推论,谁为谁代言都有道理。不知有几万年了,它们这是这样和平相处,人类又何必要去弄个谁是谁非呢?  与徐霞客相遇的瞬间,激动了我很久。虽然他并未与我对视,
期刊
娘独自一人去了北京,在这之前,她从未坐过火车,也从未步行长达几十里的路。当俺听娘说起她当年的壮举时,目光中流露出佩服,因为娘当时还是眼神中尚未褪去稚气的小女孩。后来,俺仔细问过娘,她说她根本不知道去北京的路,只知道从辛集坐火车。一天早晨,她背起小布包步行奔向辛集市,路上饿了就啃几口窝窝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半天功夫就到达火车站。她不知该乘哪辆车,恰巧听两个穿军装的人说要去北京,喜上心来。转念一想,
期刊
一  我没想到,这个秋天会有十八天是在塘朗山南面的榕园度过。  踏进大门的那一刻,首先引我注目的是左、右两个方向单植的大榕树。这种小叶榕月色的主干如一只虬爪伸向大地,叶片深绿、细碎,伞形树冠像刚烫过发的妙龄女子。这个园子除了小叶榕,还列植了不少叶片硕大的高山榕,它们树冠广阔,不管种在何处,姿态始终稳健壮观。连大楼前的巨型盆景也是由榕树制成的,挂满气生根,如男子的冉冉胡须,随风而舞,很是英武的模样。
期刊
承诺,不是张口就来的一句话,守住承诺而去兑现承诺的人,才是最值得我敬重的人。  小时候,街上都没有服装店,我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妈妈忙中偷闲用手工缝制的。记得我上初一时,妈妈工作特别忙,为了贴补家用,还到爆竹厂去领烟花在家里兼职赚点小钱。父亲常年下部队,三个孩子全扔给了母亲,印象中的母亲没有时间去散步和陪院子里的家属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三十晚临睡前因没看到期盼了一年的新衣服我还
期刊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转眼又到了惊蛰节气。俗话说:惊蛰到,春雷响,万物生。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惊蛰的物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即黄鹂)鸣,三候鹰(即鸷鸟)化为鸠(俗称布谷鸟)。惊蛰之日,桃花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的娇艳由此开始。  翻看微信朋友圈,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扑面而来:在明媚的春光里,戴着口罩,解足出门,踏青垂钓,遛狗逗猫,修枝剪叶,挑摘野菜,一派祥和。特别是高中同学在乡村田野
期刊
祖母身高一米七三,瓜子脸,细眉长眼。从我有记忆直到她九十四岁逝世,都是一副瘦瘦长长的身板儿,从没变过样。  其实,祖母和祖父是姑舅表亲。祖母三岁丧父,随母改嫁,衣不裹体,食不裹腹。她的姑妈———我的曾祖母见她可怜,在我曾祖父面前软声细语地求了好几回,同意收她作丫头。祖母八岁那年,用小小的腰篮,提了两件破衣烂衫,走过弯弯曲曲的田埂,走过密密的稻田,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迈进高高的门槛,拜见长衣白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