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会议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蕴涵着价值观灵魂、价值主体、价值选择标准、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等,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为我们树立新世纪价值观模式提供了价值哲学依据。
一、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灵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灵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国情以及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在理论传承上,还是对时代主题把握、国情认识上,都一直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对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当代社会的全新解读。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膨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必然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因此,中国的价值观建设的视角必然由传统的民族性转向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结合。中国的价值观建设也必然由传统模式转向新时代模式,建立起既有民族性又有全球性的价值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将价值观的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首先,应当坚持价值观建设的民族性,这是我国价值观建设的立足点。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并不是消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是对文化的民族性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其次,我们必须增强价值观建设的开放性,积极吸取他国价值观建设的成功经验,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增强价值观建设的国际性,树立国际协作精神、国际竞争精神、国际风险意识。必须增强价值观建设的调适能力,应对价值观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提高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能力。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要想坚持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就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目标建设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体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时代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目标模式。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主体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拥护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只有坚持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体,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这恰恰是坚持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体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是科学的发展观的价值主体,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热烈拥护,才能取得圆满成功;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发展成果没有或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因此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辩证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是科学的发展观的价值主体,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
三、全面统一、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原则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人民的价值要求。但发展并不是无原则的,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而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追求发展的价值选择原则。
全面统一、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原则。它目前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价值观建设具体实际相统一。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建设需要世界观的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同时,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建设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体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时代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模式。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目标与整个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目标建设是整个价值目标系统中的一个层次,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目标建设同整个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必须清醒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目标建设基础作用与整个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导向作用之间的关系。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只有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市场经济鲜明特点相结合的价值观建设才是真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应坚持人、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人在追求自己价值目标时,必须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牺牲自然谋求所谓的发展,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必须坚持,不可动摇。
四、坚持将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相结合,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本身蕴涵着主体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科学发展观蕴涵的近期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科学发展观蕴涵的远大价值目标。坚持将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相结合原则,体现了全面统一、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尤其是社会主义经历苏东巨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谷,如何认识“两个必然”理论,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们应当看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基本原则并没有错。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当然,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实现的远大目标。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路线,都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五、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途径
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发展观,更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与完善。目前,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就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没有实践,就体现不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没有实践,全面统一、协调发展的价值选择原则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没有实践,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改革开放,才能达到发展的最终目的。
总之,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蕴涵着价值观灵魂、价值主体、价值选择原则、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等,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6.
一、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灵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灵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国情以及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在理论传承上,还是对时代主题把握、国情认识上,都一直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对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当代社会的全新解读。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膨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必然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因此,中国的价值观建设的视角必然由传统的民族性转向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结合。中国的价值观建设也必然由传统模式转向新时代模式,建立起既有民族性又有全球性的价值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将价值观的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首先,应当坚持价值观建设的民族性,这是我国价值观建设的立足点。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并不是消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是对文化的民族性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其次,我们必须增强价值观建设的开放性,积极吸取他国价值观建设的成功经验,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增强价值观建设的国际性,树立国际协作精神、国际竞争精神、国际风险意识。必须增强价值观建设的调适能力,应对价值观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提高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能力。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要想坚持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就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目标建设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体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时代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目标模式。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主体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拥护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只有坚持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体,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这恰恰是坚持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体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是科学的发展观的价值主体,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热烈拥护,才能取得圆满成功;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发展成果没有或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因此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辩证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是科学的发展观的价值主体,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
三、全面统一、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原则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人民的价值要求。但发展并不是无原则的,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而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追求发展的价值选择原则。
全面统一、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原则。它目前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价值观建设具体实际相统一。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建设需要世界观的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同时,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建设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体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时代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模式。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目标与整个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目标建设是整个价值目标系统中的一个层次,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目标建设同整个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必须清醒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目标建设基础作用与整个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导向作用之间的关系。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只有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市场经济鲜明特点相结合的价值观建设才是真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应坚持人、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人在追求自己价值目标时,必须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牺牲自然谋求所谓的发展,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必须坚持,不可动摇。
四、坚持将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相结合,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本身蕴涵着主体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科学发展观蕴涵的近期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科学发展观蕴涵的远大价值目标。坚持将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相结合原则,体现了全面统一、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尤其是社会主义经历苏东巨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谷,如何认识“两个必然”理论,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们应当看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基本原则并没有错。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当然,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实现的远大目标。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路线,都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五、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途径
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发展观,更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与完善。目前,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就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没有实践,就体现不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没有实践,全面统一、协调发展的价值选择原则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没有实践,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改革开放,才能达到发展的最终目的。
总之,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蕴涵着价值观灵魂、价值主体、价值选择原则、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等,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