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技术治疗短段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中期随访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于心导管球囊扩张主动脉缩窄结合心脏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来纠治部分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应用,仍存在着较大争议;本研究将该镶嵌技术应用于短段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纠治中,并通过中期随访,分析该镶嵌技术的应用效果,明确其应用前景。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应用镶嵌技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小婴儿32例,均不伴有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5~190 d,平均(58.2±43.1)d,体质量1.9~7 kg,平均(3.9±1.3)kg;29例患儿于心导管室介入球囊扩张主动脉缩窄,3例于手术室心脏直视下自主动脉弓置入球囊扩张,选择球囊大小为4~8 mm,平均(5.7±1.0)mm,扩张后主动脉缩窄段内径从术前(2.0±0.6)mm增大至术后(3.8±0.8)mm,压差从术前(31.7±12.4)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7.3±5.1)mmHg。全组病例于球囊扩张后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体外循环时间32~87 min,平均(49.8±14.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8~41 min,平均(25.6±8.2)min。

结果

全组病例均得到成功纠治,无手术死亡,随访10~63个月,无晚期死亡,心功能恢复至NYHAⅠ级。术后应用心脏超声常规随访,未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未发现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年免于主动脉弓再狭窄率84.4%,5年84.4%,1年免于再干预率90.6%, 5年87.5%,其中3例进行了球囊的再次扩张,1例采用左胸外侧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狭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吻合,术后随访均无再狭窄发生。

结论

镶嵌手术在部分短段型主动脉弓缩窄伴有室间隔缺损的纠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期随访主动脉再狭窄率低,并且多可通过球囊再次扩张得到完全纠治。

其他文献
期刊
@@
期刊
@@
期刊
@@
目的探讨通过经皮胸前穿刺技术对需再次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镶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例患儿4个月龄时在我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长期随访,心脏超声多次复查均提示室间隔于补片间见回声中断,随访4年残余分流未见减少趋势。心脏超声检查示:室间隔于补片间见回声中断,残余分流位于流出道处,呈半月型,约5.7 mm×4.0 mm,距主动脉瓣3 mm,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在第一次手术4年5个月后,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