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身感受死亡,似乎可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来源 :Newton(科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思考死亡时,很多人都会对死亡感到恐惧.众所周知,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rn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与相对来说更接近死亡的老年人相比,死亡概率较低的年轻人反而更容易对死亡产生恐惧感.rn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在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死亡的时期,人们对死亡的了解很少,会对死亡这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焦虑.
其他文献
在墓室里发现了墓主人遗骨后,一连串的问题迸发出来:他们是谁?以前有什么生活习惯?死亡时是多大年龄?考古学家将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向人骨追问答案.rn经过检测发现,男性墓主人的股骨干前后弯曲度较大,股骨头颈部有明显的“骑马人小平面”,显示他在生前有过长期骑乘的经历;右侧股骨干中部外侧有长条形骨质缺损创伤,类似重力砍削创伤导致,推测他生前右腿曾遭受过刀剑类砍伤,导致右大腿外侧肌肉和股骨干严重损伤.同时,左侧股骨头颈部连接部位的内侧有被锐器砍击形成的创伤痕迹,左腿根部内侧也遭受砍伤,两侧下肢失去了正常行动的能力
期刊
有些人在乘坐地铁时会突然感到焦虑,出现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也有人不擅长站在人前,会因过度紧张而陷入恐慌.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过度焦虑所引发的剧烈的身体反应,属于“焦虑症”这种精神疾病.rn此外,封闭的空间、拥挤的人群、无法动弹等各种情况也是焦虑的对象.
2018血渭一号墓位于察汗乌苏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背山面河,地势北高南低,从正面看像金字塔形.这种形状的墓葬在我国并不多见.rn考古学家先通过无人机探测,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得到墓的高程模型,确定遗迹的大致范围.然后建立了统一的分级控制网和记录系统,布设了11个10米×10米的探方,开始发掘.随着慢慢地清理出茔墙、回廊等墓园遗迹现象,考古学家认出,这是高等级墓葬的标志.
期刊
在焦虑症和强迫症的药物疗法中,近年来主要使用对抑郁症有疗效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RI可防止神经细胞再次吸收5-羟色胺.5-羟色胺是一种由脑神经细胞释放的与快乐相关的神经递质.这样一来,5-羟色胺的量就会增多,焦虑情绪就能得到抑制.rn以前,在治疗时会使用抗焦虑药,但由于抗焦虑药的依赖性较高,后来逐渐不再使用.不过,由于SSRI的效果需要几周才能显现出来,有时也会将抗焦虑药作为发作时立刻见效的药物使用.
山间精灵rn岩羊的体型与绵羊相近,不过它的角不似绵羊一般盘旋,反而更像山羊,是斜向后生长的.雄性岩羊的角粗壮弯曲,雌性岩羊的角相对短小,且没有弧度,两只角构成一个标准的“V”字.岩羊的毛色整体呈青灰色,这也是别名“青羊”的由来,腹部和四肢的内侧则呈白色或黄白色.但从脖子下方开始,经腋下、腰部、鼠鼷部,再延伸至前后肢,会有一条明显的黑纹.本文的所有照片都拍摄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天峻县境内.
期刊
为了健康和保持体型,人们常说“应该少吃油腻的食物和甜食”,连超市和便利店的货架上都摆放着许多号称“低脂”“低糖”的食物.但是,限制脂质和糖类的摄入,对健康和保持体型有什么效果,这种效果究竟又有多大呢?为了避免被各种信息所迷惑,本文将结合目前研究提供的证据,介绍科学合理摄入脂质和糖类的方法.
期刊
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了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陶器、丝织物、玉石器、玻璃器等,达2200件左右.这里面有中西文化交融的遗物、中原特色遗物、还有游牧民族的遗物.rn金银器以容器、装饰品、马具、带具为主,单件最重达729克,容器均在200克以上,多镶有绿松石,纹饰多以有翼神兽和各类动物纹为主.
期刊
一百年来,科技考古对推动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进步,科技考古必将对未来的考古学研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考古必将继续提高考古学研究的精度,挖掘考古学研究的深度,拓宽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增加考古学研究的维度.通过回顾我国考古百年的发展历程,一些重要的科技考古历史节点和实践必将永载史册.
就算没有患什么严重的疾病,人也总有一天会死亡.从考虑临终关怀的角度来看,预测患者在什么时候死亡非常重要.在高龄老人或患者即将迎来的人生最后阶段,如果能够预测死期,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包括生命支持治疗在内的临终护理,并与从事医疗或护理的人仔细商谈,让家人做好接受患者死亡的准备.
期刊
人在临死前会有怎样的体验?“被光包围着,感觉好像来迎接我”“过去的事情犹如走马灯似地在脑海中一一闪现”等,这样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rn严格地讲,谁也不知道答案.这是因为,即使人在临死前体验到了什么,也不可能在死亡后将这种体验转告别人.但是,也有人在心脏暂时停止跳动或意识丧失后又奇迹般地死而复生,并讲述自己的“濒死体验”.尽管在日本很少将濒死体验作为科学和医学的研究对象,但在一些欧美国家中,研究濒死体验的学术成果是可以公开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