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奉献不已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yizh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的蚌埠,春意盎然,满目葱茏。笔者应约来到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拜访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老人。
  驰骋疆场 赤心向党
  访谈从朱海峰投身抗日烽火的军旅生涯开始。1938年安徽省嘉山县(今明光市)沦陷时,朱海峰年仅14岁,在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累累暴行后,他义愤填膺,决定放弃学业,报名参加赵汇川领导的宿县抗日游击支队。1940年,他加入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转战在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北敌后抗日战场,后随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东进苏北盐阜地区,参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坚持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皖南事变后,朱海峰调往新四军第一师,在苏北、苏中坚持敌后抗战。
  回顾抗战,朱老谦逊地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一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在首长的关心下做具体工作,值得说的很少。值得提及的,一是见证了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把日本侵略者赶跑了;二是有幸近距离领略到彭雪枫、粟裕、黄克诚、谭震林等军事家的治军风范,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再一条就是1941年2月入党,这是我政治生命的起点,一生奋斗有了目标。”
  老人说,解放战争期间,他在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和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参加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从中原到淮海,再到江淮、江南,从农村一直打到大都市上海,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统治,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10月,他又随二十军开赴朝鲜,在长津湖首战并打败美国“王牌军”——陆战第一师。1952年10月奉命回国后,作为装甲兵的一员,他辗转大江南北,一直从事装甲兵的教学和基层领导工作,直到1982年从蚌埠坦克学校校长岗位上离休。
  老人一边说一边翻开他珍藏的各种纪念章:1949年获得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1952年获得的朝鲜三级国旗勋章和军功章,1957年获得的三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得的独立功勋荣誉章……这些无言的勋章无不见证了朱海峰非凡的军旅历程。
  潜心新四军历史研究
  离休后,特别是担任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研究组组长以来,系统学习、回顾、研究、宣传新四军的历史,成为朱海峰的主要工作,《铁军》《大江南北》《云岭》以及老一辈回忆录、抗战书刊等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开封、山东、徐州、苏中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老首长的教诲铭记在他的心头,军民同仇敌忾的敌后抗日烽火萦绕在他的心中,老人拿起笔,一篇篇凝聚心血和情感的文章汩汩而出。
  几年来,他在《铁军》《大江南北》《云岭》《蚌埠日报》等报刊以及研讨会上,先后发表了《回忆在粟裕师长身边工作二三事》《怀念谭政委学习好作风》《苏中新四军第一师反清乡斗争中的短枪队》《以史为镜莫忘国耻,继往开来兴我中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感言》《淮海战役中的夏庄战斗》《在第二十军参加渡江作战的回忆》《我为苏加诺总统做演示》等几十篇十几万字的文章。其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美援朝中的运用和发展》,1999年获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以顽强的战斗精神战胜强大之敌》,2007年获总参谋部“回顾光荣历史,赞颂伟大成就”主题征文三等奖;《略谈叶挺对新四军创建的贡献》《给大炮“安上刺刀”——纪念我的日本战友坂本寅吉先生》,2000年和2010年分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
  在勤于笔耕的同时,朱海峰还应邀接受各级新闻媒体的采访,大力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2006年他接受中央电视台《虎踞龙盘——解放大军渡江记》《开国大将张云逸》大型文献专题片记者采访,2009年接受《安徽日报》“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专栏记者采访,2011年接受《合肥晚报》《红色安徽·发现巡礼》专栏记者采访,2012年接受总参谋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摄制组采访,至于接受《蚌埠日报》、蚌埠电视台记者采访就更多了。这些采访已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和省市媒体播出或刊发。
  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朱海峰把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他说,早在驻防南京等地时,就曾应邀担任校外辅导员。离休后,老人更乐意把亲身经历的战役战斗与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党史军史人物诞辰结合起来,常年坚持不懈地义务给驻蚌埠部队及地方大中小学学生做报告,广泛进行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部队优良作风教育。数年来,报告达100多场。
  朱海峰每次应邀做报告,都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翻开他的报告底稿,密密麻麻地列出了报告提纲,标出了报告重点以及受众单位提供的基本情况。朱老说,这是为了在报告时做到有的放矢、交流互动。给新兵做报告前,他让邀请方提供新兵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思想状况等情况,尤其是新兵集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报告中,他把淮海战场、抗美援朝战场涌现的英勇事迹与新兵身边发生的先进典型联系在一起,做到循循善诱。
  朱老十分注意报告的艺术性。报告时,他挺直腰板,坚持站立,声音洪亮,并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来烘托报告气氛。为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他在报告中经常清唱与主题相关的经典老歌或播放战地图片:给学员报告抗美援朝战例时,就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把自己在朝鲜战场拍摄的照片制作成影像资料放映;给蚌埠医学院学生演讲抗日故事时,就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适逢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就唱《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曲;给蚌埠张公山小学生宣讲上海战役时,就唱《报童歌》;给蚌埠一中回顾苏中抗战往事时,就唱《新四军军歌》,受到了听众的喜爱。
  为将宣传新四军铁军精神引向深入,朱老在坚持常年给装甲兵学院新学员作报告的同时,还向学员赠阅《铁军》杂志等刊物,并组织他们开展传承铁军精神的讨论。2011年,他择优推荐的由学员撰写的三篇体会文章被第12期《铁军》杂志刊发,有力推动了“铁军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为扩大教育的覆盖面,2009年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前夕,朱海峰把珍爱的两件革命文物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和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政委陈时夫、副政委汤光恢签发的《渡江作战特约通讯员聘请书》,捐赠给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2012年,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合肥建成开放,同时陈列了《渡江作战特约通讯员聘请书》复制品。同年,他又将跟随自己数十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和照片捐赠给他征战多年的老部队——济南军区第二十集团军。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朱海峰年迈多病,几个子女下岗,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但他心里始终充满大爱,常怀感恩之心,情系老区人民和困难群众。在重大灾难面前,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带头伸出援助之手。
  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时,他几次捐赠近万元;获悉苏中希望小学筹建过程资金捉襟见肘时,送上3000元;参观淮南市新四军纪念林时,捐赠3000元;2003年蚌埠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时,向蚌埠市红十字会捐赠5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捐款4000元,还捐出过冬御寒的棉衣、棉被;2010年西南发生特大旱灾后,捐款5000元;2011年“首届安徽慈善奖”获得者李玉兰病重手术时,他又向这位全国道德模范塞上3000元……笔者询问老人捐赠善款的数目时,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算过。
  朱老家庭并不富裕,面对笔者的不解,他说:“我作为一名老兵,如今年事已高,到第一线救灾不可能了,只能捐点钱、捐点物聊表心意。”朴实的话语,彰显了一名新四军老战士的高尚品德。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一曲曲爱的赞歌还在谱写新的篇章,即便是在他百年之后仍不停止,因为他已立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
  (责任编辑 束华静)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14日21点11分,中国人稳登月球。  什么人?机器人——中国人的化身。  此后我带着微笑,进入最美妙的梦乡。  我看到机器人①离月球车着陆器,②在月球上边走边拍照。  她虽末受到月球人的夹道欢迎,却听到了全体地球人,对她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掌声!  她一高兴,不慎掉进月球的一个小坑。  这画面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中!  她开足马力要爬出小坑。  使劲,再使劲,可惜电力不足,来成
期刊
午饭后,陶勇送走了记者,又与廖政国聊起了上海的形势。陶勇说:“老廖,你看今天抓这个,明天抓那个,还有完没完?听说老陈(陈丕显)也被抓起来了,毛主席知道不?他能同意这样做?”讲到激愤处,陶勇一拍桌子:“照我的脾气,带上一个警卫排把老陈抢出来。”廖政国知道舰队情况复杂,难免隔墙有耳,看他过于激动遂提醒说:“你要多加小心。”“怎么?谁要给我戴高帽子,我的枪要走火!”  送走廖政国,陶勇又把训练处长刘永久
期刊
大安是福建省武夷山市一个著名老区村,古代称大安驿,位于闽赣边界分水关南麓。分水关被称为“八闽第一关”,是沟通闽江、信江两大水系的咽喉通道,又是出入福建的第一要道,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小溪小河曾掀起惊天大浪,环抱的群山和森林隐藏着许多历史的风雷。  大安几乎家家有忠烈  那是在火红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大安,1928年唤起民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1930年
期刊
毛泽东是诗人,又是革命家,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他是开天辟地的政治家,纵横疆场的军事家,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其深邃智慧与谋略,令人称奇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所仰慕。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那样深刻长远的影响着中国。中国号称“诗国”,源远流长,历代诗人辈出。唯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刚健,意境雄伟,哲理寓意深长,既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
期刊
2013中国海峡两岸将军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在厦门举行  2013年11月29日至30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厦门市委市政府、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中华将军书画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海峡两岸将军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在厦门隆重举行。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方祖歧,会长朱文泉,第一副会长徐承云,常务副会长张宝康,副会长毋瞩远、杨朝宽、稽少莹等出席。朱文泉会长在
期刊
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生坐飞机约60次。为毛泽东开飞机时间最长、次数最多、信任度最高的专机长,就是如今还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88岁高龄的蔡演威。  在毛泽东120华诞之际,记者慕名赴空军某干休所拜访了毛泽东专机大队大队长蔡演威。面前的蔡老高大魁梧,鹤发童颜,举手投足尽显当年驾驶银鹰、翱翔蓝天的风采。蔡老凝望着客厅里悬挂着的他与毛主席在专机旁的合影,娓娓地讲述了他80多年的绚丽人生。  兵荒马乱 困境中邂
期刊
夏令营将成为我人生中一笔丰厚的财富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玲霞  在这个夏令营,我遇到许多英雄,他们才华横溢而且精神高尚,默默奉献,不求任何回报。这些人和事时刻提醒我,在我们人生当中,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外,我们应该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还应该追求真理服务社会。只有经历各种考验,只有不断地去学习、体验和感悟,只有常怀一颗爱人之心,我们才能让自己变得强大,获得真正的进步。  每天同志们放声歌唱各种与革
期刊
本刊讯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11月21日上午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会长朱文泉,第一副会长徐承云,常务副会长张宝康,副会长张九汉、仇学富(兼秘书长)、郭安华、毋瞩远、杨朝宽、王清葆、李文潮、徐洪章、蔡宜乔、刘华建、齐德学、邓淮生、徐毅英、张明亚和常务理事、各研究会有关人员70余人参加了会议。徐承云第一副会长主持。  朱文泉会长在会上作报告,回顾了2013年的工作,
期刊
本刊讯 11月21日,在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朱文泉会长向大会报告了工作。他说,今年是落实新的五年工作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我们常务理事会团结广大会员和热心新四军研究的社会力量,深入发掘史料,密切联系实际,努力开展各项学术研究和宣传活动,取得了明显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以编纂《新四军全书》为引领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按照五届二次常务
期刊
为纪念新四军挺进纵队在丹阳成立75周年,应丹阳市委宣传部邀请,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艺术团11月16日奔赴丹阳老区,在百姓剧场举行了“铁军精神耀丹阳”的专场演出,献演了讴歌新四军十年奋斗史、曾唱响国家大剧院的大型交响合唱史诗《铁军组歌》。整个演出气势恢弘,饱满的政治热情,严整的舞台阵容,严谨的艺术表现,全新的歌舞造型,赢得了全场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场领导与观众纷纷表示,在丹阳难得享受到这样精彩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