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代诗词给记叙文写作的启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 明,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教师。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为读者第二次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特质使经典作品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展。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最强,这就是因为诗人创作时给读者预留的审美空间较大。当下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状况堪忧,虽然其中原因众多,但我认为关键所在是学生所写作文缺少一种独特的“韵味”。那么,这种“韵味”如何而来呢?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写法为记叙文写作留足审美空间,并以此来提升记叙文的“韵味”。
  一、闻声识人——犹抱琵琶半遮面
  记叙文写作,塑造人物形象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塑造人物的基本技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在记叙文写作时,多学生都能对人物进行精细的典型的刻画,能够形象地把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很多时候读者阅读之后看见了这个人,也能感受到了这个人,但仔细品读就会觉得少一点什么,也就是这“一点”让作文未能达到上层佳作的境界。到底少了什么呢?下面我阅读几首诗歌,看看诗歌中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如,韦庄《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首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其一就是作者自己,其二是酒家之女。诗人对酒家女的塑造如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就是对诗人的亵渎,神来之笔不能言喻。江南的一切都好,美女也好,但是怎样才能写出江南美女的共同特征,诗人可以说是一番精致雕琢。江南水乡,水润肤色,诗人便抓住了江南女子肤色“白皙”的特点,以点带面地写出江南女人之美。然而作者并没有对酒家之女做全面细致的描摹,全面细致的描摹也许只能做到“惟妙惟肖”,却难以写出江南女人的神韵。诗人先写酒家之女似月般美好的总体印象,再写手腕白皙到“霜雪”的程度这个典型细节,十个字便传神的从一面一点两个角度将此美人的神韵现出。然则除了“皓腕”便再无可写之处了吗?不,正相反,正因为“皓腕”这一细节,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酒家之女美不在笔下,而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我们阅读之后,似乎没有看见这个酒家之女,又似乎看见了酒家之女,这便是诗人高明之处,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后来读者能够根据审美特质去无限地填充补全酒家之女的形象。再如,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凌波不过横塘路”都是运用这种方式来描绘美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诗词中比比皆是,这绝不是偶然的出现,而是一种必然的写法,这种手法却长期的被我们所忽视。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人的审美情趣可能发生了变化,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然而“美”又如何界定呢,不同时代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界定。古代诗人们就是抓这个特征,才在诗歌创作时留下足够的审美空间,让后世之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特征尽情的想象、补充,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二、景中藏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记叙文写作抒情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下中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很是让人生厌,其原因多是无病呻吟,高喊口号。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不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而是全方位的把“思想脉络”暴露给读者。这势必会让读者感觉这种情感好像是作者硬塞给读者的,而读者却不一定认同。那么,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就成为记叙文抒情的关键所在。下面我阅读一首诗歌,来感受一下诗歌中是如何“隐藏思想脉络”的。例如,宋代诗人梅尧臣《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本诗起句便写了诗人乘船到东溪去看水,到了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留恋忘返。中间两联用“野凫”“老树”“蒲耳”“沙石”四个意象写出东溪景色的“美”与“闲”,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尾联两句之中“情虽不厌住不得”是直接抒情,而“薄暮归来车马疲”便是以景结情。薄暮催人归去,车和马也劳顿了一天。既体现了诗人公务缠身不能久留的无奈,又体现了诗人东溪赏景的闲情逸致。我们虽没有直接读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薄暮”和“疲”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穿透力,让每位读者能与诗人达到精神上的共鸣,或喜,或泣。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高高秋月照长城”、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中的“荒矾鸥鸟满烟芜”,都是在結句中“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并以此来拓展诗歌的情感意蕴,把有限变成了无限。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之情更富感染力与穿透力,别具一种不言而喻的情韵。记叙文写作也应如此,有时候不直接言说也许比直接言说表现出来的意蕴更加广阔、深厚,真正高明的写作要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跳跃叙事——拨弦转轴三两声
  叙事是记叙文写作不可或缺的,其地位也不可撼动。然而,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在叙事上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缺少典型的细节、细致的描写,所叙写的故事就像“流水账”一样干瘪、枯燥。基于此很多中学教师便为学生出谋划策、精心设计、寻求突破。大多数教师认为记叙文写作一般要求800字,在有限的字数之内很难写时间跨度较大的素材,于是便告诉学生写作时最好压缩事件发生的时间,如压缩到一天之内,一小时之内,几分钟之内,甚至是几秒钟之内,这样故事情节可写的就少了,学生自然就会抓住典型的细节、细致的描写等。这样写作固然没有错,但学生所选择的素材的确是时间跨度很大又难以压缩,这样怎么办呢?难道就不能写了吗?下面我阅读一首诗歌,看看诗歌中是如何设计情节的。例如唐代诗人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全诗四联,只有四十个字,除去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抒情句,诗人只有三十字,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若今天一流的编剧完全可以把这首诗改编成一部电影。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战争的全景过程。首先用“烽火照西京”写出敌人“来犯”的气势汹汹,战争情况的危急程度;进而用“牙璋辞凤阙”描绘出朝廷派兵遣将,庄严“出征”的场景;之后又用“铁骑绕龙城”来写朝廷军队的英勇神速的“围城”画面;最后用“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来写朝廷军队与敌人拼死“苦战”的场面。全诗用“来犯——出征——围城——苦战”四个场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整个动态的战争场面,我们可以想象敌人“来犯”时的凶猛与蔑视,可以想象“出征”时庄严与震撼,也可以想象“围城”时自信与傲气,还可以想象两军“苦战”时的生死搏杀、你死我活。宏大叙事作为素材往往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到其中几个关键节点,进行细致的雕琢,把握好画面之间的“起承转合”,我相信这样的记叙文也会别有韵味。
  戴望舒曾说“诗歌是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作文写作亦如此。优秀的作文往往让人读过之后会有“回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学生作文所需要的。所以,学生在写作表达时既不能赤裸裸,也不能过于含蓄扭捏,要懂得适度的“留白”,并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品出“味道”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
其他文献
第二课堂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性”互动式的课程实施模式,以评价与调控为主导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引入竞争机制
语文难教就难在学生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学语文感兴趣?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情境可能往往又会被我们忽视,像课堂上学生的动态生成,其实,它是我们进行课
期刊
蒋金涛,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教师。  《范进中举》入选语文教材以来,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和读者的喜爱,是不折不扣的传统经典篇目。文中的胡屠户作为矛盾的混合体,非常有特点,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一、自大和自卑的统一  胡屠户是范进的老丈人,专做杀猪的营生,也属于底层劳动人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按理说,其地位远不及读书人范进,他应该敬重范进三分,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在范进中举前非常
期刊
随着现代校园建设的蓬勃发展,校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显得愈来愈重要,在满足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应用植物造景的方式创造绿色人文环境,改善紧张严肃的学习氛围,是未来校园环境发展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始终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和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作文教学的现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
贾龙弟,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教师。  应用文历来都是“应付世用”的,应用文写作曾经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文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中学生能写应用文是原则,会写小说是例外。”但事过一个半世纪多,我们现在的状况正好与此相反,如今走上社会不会寫应用文的学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可能会写散文、小说,但却不会写应用文
期刊
摘要: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提出在开学初进行职业人格测试等针对就业力提高有效性综合素质培养,从政府、社会、学校、个人角度探讨如何应对90后毕业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  “90后”的大学生正赶上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时期;但他们在“6+1”(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个人)家庭模式中绝对是家中的至宝,难免会遇到家庭教育方式与社会相适应与否的问题;在即将走上社会的道路时,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教材文本,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读什么写什么、读写孰轻孰重、读写该怎么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教师。因为
期刊
一封寄往楼兰、撒马尔罕的粟特古信札  她叫米娜,她和女儿住在敦煌已经三年。  丈夫和母亲在楼兰,但也可能  他们已经回到撒马尔罕,那是粟特人的老家。  丈夫离开了她们,也可以说他  遗弃了这对母女。她哭着写信,  没有钱,也付不起20个斯塔特的  回家的路费,就要替别人放羊了,她哭着写,  只有丈夫能懂的粟特文。  我从家里逃出来,和你私奔  来到敦煌,你让做什么  我就做什么,但是你走了,  再
期刊
背景rn曾几何时,沏一杯茶,捧读一本心仪的好书,是读书人的至乐.时至今日,互联网早已普及,从电脑到手机,从电子书阅读器到手机客户端,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相应地,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