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患者的影像学诊断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fe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的就诊原因与影像学特点。

方法

报道4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患者并对以往相关文献总结分析。

结果

4例患者发病年龄35~53岁,中位发病年龄43.5岁。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就诊原因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痫性发作1例,头晕并头痛1例。4例患者颈动脉血管造影均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未显影,颈内动脉管缺如并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其中伴基底动脉及后交通动脉迂曲扩张者3例,伴动脉瘤者2例。

结论

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以SAH为首发症状多见,中老年人以TIA起病多见。影像学表现为:(1)CT骨算法示颈内动脉管缺如;(2)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示颈内动脉全程不显影;(3)合并多种血管发育异常,如异常分支、代偿性迂曲扩张、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颈动脉CTA是诊断先天性颈动脉缺如的首选影像学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扫描方案A组动脉期100 kV,门静脉期120 kV,B组动脉期120 kV,门静脉期100 kV。各组管电流均固定为250 mAs。A组动脉期和B组门静脉期采用IMR,A组门静脉期和B组动脉期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得到4组图像,包括A1组(动脉期,100 k
期刊
目的对TrueBeam加速器6 MV非均整模式(FFF)X射线蒙特卡罗模拟,寻找最佳的模型参数,为进一步研究6 MV FFF X射线临床剂量学奠定模型基础。方法借助BEAMnrc和DOSXYZnrc程序,调整入射电子束能量、径向强度分布及角度展宽等参数,对TrueBeam加速器6 MV FFF X射线4 cm×4 cm到40 cm×40 cm射野的百分深度剂量(PDD)和离轴比(OAR)曲线进行蒙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非痫性发作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视频脑电及同步心电变化,探讨心电监测在鉴别痫性与非痫性发作中的意义。方法对3例以"发作性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就诊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脑电和心电生理进行分析。3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结果3例患者均于外院诊断为癫痫,于我院行24 h视频脑电监测过程中可见2例患者于发作期出现心律不齐及心脏停搏等心律异常,同步脑电可见脑缺血缺氧后改变,经心内科会诊后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脑脊液放液试验前后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行走能力及认知功能改变,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评估时间和方法。方法收集2013–2014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符合临床可能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蒙特利尔认知测验、日常生活能力、北京协和医院认知评估成套测验],并且进行1.5 T头部核磁共振检查。进行脑脊液放液试验后,征得患者家属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