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间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w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木版神象与新春联的发祥地,为木版年画的鼻祖。它的艺术风格与地方特色、题材,延续千百年而盛传不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传统文化的形象宝库。
  关键词 朱仙镇 木版年画 题材 风格 特色
  
  史料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又称神象画,是木版神象画与新春联的发祥地,为木版年画之鼻祖,它起源于唐、兴于宋,极盛于晚清,在题材表现上多反映历史戏剧、演绎小说、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为主,也有吉祥之物。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在艺术表现上它积历代流传的民间精华,至今仍保持着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地方特色。“土地养育了人、人创造了艺术,艺术反过来又影响‘民间’人的乡土气质和艺术本色的保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是继汉唐壁画艺术由“桃符”演绎而来,古代传说黄帝重视神茶,郁垒捉鬼,并规定除夕各家门立桃木神象,以驱赶鬼怪,祈求幸福,从汉代到唐朝,户侧立桃木版上画神象,人们把神象贴在影壁坪上、门楣上,称“镇宅”,也有在桃木版上书写的,桃木版上画神象或书字称为“桃符”亦称“仙木”。北宋时期,造纸业闻世,桃符渐渐演变为纸张木版印刷神像贴在门上,叫“门神”或“纸杩”史载北宋乾德三年,宋军平蜀,后蜀孟昶被俘,押至汴京,因其有才而受优待流放朱仙镇。孟昶看到贴的门神,就在红绢上写了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昼”。从此,门神配上对联。据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会新旧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桃版、桃符及财门、纯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这是最早揭示我国民间木版年画,普及到社会的珍贵史料。据民国初,李步青廉方著“岳飞与朱仙镇”记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之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300余家,出品盛销于邻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中原民间新年,家家户户贴门神、贴春联、拜佛祖、香烟满堂、灯火通明,好不热闹。
  
  艺术风格与地方特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每个时期与每版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物造型特点,同一题材、同一构图在人物的处理与道具安排上都有不同的地方,而各家祖传的版样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又都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地方特色与自身的个性特征。本章试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与地方特色做一探索。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共同的地方是使用传统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的制作在材料上十分考究,在用色上他们以祖先传统的工艺,经炒、煮、磨、滤,精心配制而成。在木版上他们也多使用祖上留下的老版,在纸上他们一般用民间白纸和宣纸,使年画永不脱色且色彩古朴。如十多年前的民间朱仙镇年画“灶爷灶奶”由于颜料的精制与制作的拙朴至今颜色如新,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在色彩上一般是以丹红、槐黄、铜绿、葵紫、木红为主色,并以刻版为骨线,经多次套版而成。使画面形成刀法雄厚、朴实、线条粗犷、色彩艳丽、形象夸张,人物无媚态的艺术特点,称多为富有民族色彩的制作。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上空下实,表现出匀实,对称的图案。朱仙镇木版年画同时又是一种商品,是朱仙镇农民与居民的一种家庭收入,为适应市场,不仅在年画的题材与要求上多样,而且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同时又要符合不同地方民间百姓的要求,比如有些地方的习俗“灶爷”穿红袍,而有些地方的习俗“灶爷”穿紫袍,而有些是红紫兼顾,但都在传统的几种色彩中变化。而各家的构图、名称虽然一样,但在人物的形象与刻线上确有所区别,并在文字上也表现出不同。有的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而有的则是“春去人间事,代来天上春”。这些画面,多经过数次套色与手工印制,使画面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并多配以“天成,老店”或“泰盛,天成”等字号,以代表店铺的名号,表示是传统老店铺,但又各具自家的特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民间文化的一种沉积,承接延伸着中原文化的地方特点,他代表了中原民间文化的一种艺术传统与欣赏习俗。具有民间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永恒价值。
  这里的民间艺人世世代代接受着神话故事、演义小说、历史戏剧与民间传说的民间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必然表现在木版年画的创造中,在艺术气质与风格上保持了民间所固有的地方特色。民间艺人们常说:“老版是祖上留下的,磨损了照样画刻一块,这人物脸是变不得的,变了人们就不认识,如“门神”是给人看的,要把这些人物刻的威武神奇,震妖除歪的形象表现出来。”他们手拿的钢鞭与法宝。这些想象突出了人物特点,不按比例,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真实性格。而在空白的地方又多配以蝙蝠、河莲、如意、花瓶、鹿、花草做为填空以示吉祥。因为年画是贴在门上的,构图内容虽不同,图案构制一定要对称。不能两门外型轮廓不一。这样就失去了美感。这些表现方法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是中原民间艺术的一种造型传统,艺人们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民间创作者心理上的两种特性,“一方面是精神上对民间群体文化意识的附庸性,另一方面由于心理造型思维的特性所呈现出固有的艺术本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一直是以适应民间人们欣赏习惯为依托,带有普遍的民间特色。除在表现上以门神、灶爷灶奶等题材外,还有“木兰从军”、“财神”、等许多题材,在制作上艺人们用的镇子、加子、手刷、调色盆底等都是艺人们自己手工制成的,他们用自己精心配制的颜料,加上触抹、印、漏印、撒等手工技艺,而印出了一张张造型古拙,形象夸张,色彩浓烈的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种样式多为世代传承。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启示的地方特色,并为世代所公认。他们的印制与制版又多出自有才能的艺人之手,他们自觉地遵循先辈们传世技艺和工具的制约,又继承着家传与师承的一些技法,最终形成了一种民间艺术的自由创造。蝙蝠河莲、如意、花瓶、鹿、花草象征吉祥,他们就把这些吉祥象征的形象安排在画面里,表示一种幸福,以示平安、福禄,庆祝丰收等,表现了一种民间艺术的特色与稳定性,形成了一种饱满、对称、均衡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一种美满、繁荣与安康的审美追求。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一些人物形象及这些形象的特定构图与组合,表示什么意思,用在何种场合都有一个特定的式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销售)一些平庸与不被接受的作品被淘汰,他们不少是按照家传的样式,世代按照这个祖传的规定来做,如“灶爷、灶奶”、“门神”等,是这种体裁延续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他使传统的民间文化不断的向后延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传统文化的形象宝库,这些神秘莫测、怪诞诡秘、色彩绚丽的画面必将成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一部分,对今后的民族文化发展将会造成一个永恒的影响,他们不为社会的变更而左右,而只为了民间的要求,这也许正是民间艺术没有凋衰的奥秘所在。
其他文献
《八月迷情》是一部由华纳兄弟2007年度出品的音乐剧情片,影片以男主角音乐神童奥古斯特·拉什的神秘身世揭开音乐烘托渲染着的光影帏幕。影片的内涵不仅仅是赞扬奥古斯特·拉什对音乐这一不灭梦想的执着,更是对基于人性化的积极正能量的宣扬。片中的八月迷情(奥古斯特·拉什)一语双关,既以其抽象化能指指代着天赋神童奥古斯特,又以其滚烫的热浪能指着音乐创制与音乐梦想。  一、 音乐感人力量的纯粹化表达  (一)肇
宁浩曾经说过:“其实,每次拍电影之前我都喜欢给自己一个命题,我到底要在影片中解决什么问题。”《心花路放》主要讲述了耿浩、郝义的猎艳之旅,耿浩是一个音响店老板,妻子与自己离婚,悲伤地不能自己。在旅程中,耿浩经历了一系列争情,学会了正视,振作起来。该片贯穿宁浩独到的视角,以诙谐幽默、嬉闹调侃的方式,展现了当下大众文化心理,展示了杀马特、剩女、代际差异、同性恋等社会热点现象,反衬出普罗大众的生活百态。 
电影《消失的爱人》改编于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平凡而幸福的夫妻,但是在结婚纪念日当天妻子艾米失踪了,丈夫尼克从此开始了疯狂的寻找。但是,在妻子留下的日记中却显示妻子是被丈夫杀害的。绝望的尼克在找寻妻子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这件事的真相——原来,整件事件都是妻子艾米策划的,她故意留下线索,让警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丈夫尼克的身上。而艾米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以其低耗能、高产值的巨大优势,成为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宠。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的文化关注、拉动了经济增长、推动了文化观光旅游业的发展。2018年7月1日至7日,为期7天的第八届两岸期刊研讨会暨期刊展在台湾举办,与会49家大陆期刊单位代表参观了松烟文创成品书局、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驳二创意园区、十鼓桥糖文创园区等文化创意
黄欣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电影《死亡诗社》海报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无疑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其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让后人执着探讨,而基廷(John Keating)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挚感情又让观者感动。这部历时两年创作出的电影每一处都尽善尽美,导演彼得(Peter Weir)追求自然真实地表现出20世纪50年代的男子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每个画面
《疯狂动物城》是迪士尼影业出品的3D动画片,由里奇·摩尔、拜恩·霍华德及杰拉德·布什联合执导,于2016年3月4日中国大陆同步北美上映。北美上映首周票房斩获7370万美元,刷新迪士尼动画最佳开画记录,在中国大陆上映3天斩获1.5亿人民币,如此高的票房背后,还有着近乎“零差评”的强大口碑。这座“动物城”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能够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励志童话故事,有网友评价,在这部影片中,
《暴裂无声》是新生代80后导演忻钰坤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继2015年的长片处女作《心迷宫》获得豆瓣评分8.5的不俗战绩后,时隔三年,忻钰坤携新片《暴裂无声》归来,凛冽肃杀的暴力感与多层次的人性面貌在有限的电影时长中无限延展。忻钰坤对故事超乎常人的掌控力,铸就了充满矛盾气息与反差元素的《暴裂无声》,影片情节严丝合缝地在一个自足圆融的艺术世界中规律运转。同时,《暴裂无声》作为一部文艺片,也反映了部分中国
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于“表现”,但现实生活并不都符合生存的逻辑,普遍的现实存在和艺术的理想憧憬总有不容忽视的审美距离。文艺创作者面对生活的“大海”,通过巧妙地重述或者重新编码普遍的简单秩序,才能在螺旋式的艺术表现中,基于最初的“灵感的来源”,构建生活之上的艺术世界。而由方方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影视改编是基于影视的审美要求与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而把影视之外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些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亦即电视剧本或者电影。在新的21世纪,影视改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优势被改编成电视剧本或者电影,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经不是新的话题。影视利用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作为一种影视发展策略,同时,很多的文学作品在被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也对文学经典的传播
一、 诗意栖居自由秩序的追随  (一)诗性建构的精神家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说道:人类的灵魂来自于一个纯净、美好的家园,那里没有丑陋和邪恶,只有纯粹的美丽。当灵魂来到了这个世界,只能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家园的一切。[1]柏拉图的话语,其实反映了人类心灵深处的乡愁意识,即希冀能够回到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而在现代社会,人类的乡愁意识已表现得愈发强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