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复习教学更需要教师讲究复习方法,即善于引导“学生自究:明确知识考情”、鼓励“学生自主:落实知识考点”、帮助“学生自悟:突破知识疑点”。“三自”复习方法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探究、发现和体悟等途径提高复习实效和升华学科素养。
关鍵词:新高考;“三自”复习方法;思想政治
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学考选考的备考现实总体是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复习实效是摆在每位政治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结合“文化与生活”单元复习课,并以该复习课为例对“自究、自主、自悟”复习方法进行介绍,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学生自究:明确知识考情
高考真题是命题专家的智慧结晶,是高考复习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教学素材。在“文化与生活”单元复习时,笔者选取了浙江省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的三份真题卷中的相关题目,作为基本教学素材。
(一)了解本单元的高考地位
学生课前完成下列两张表格(见表1、表2),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究了解《文化生活》模块及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
表1表明,《文化生活》在学考选考中基本占14/100,其中2016年10月卷开始全面覆盖三种题型,2017年4月卷的综合题为3分,总分增加了1分。表2表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均为4分。
表1 《文化生活》在学考选考卷中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情况
[浙江
真题 判断题
分值/题量 选择题
分值/题量 综合题
分值/题量 所占试卷分值比重 2016年
4月 2/2 12/6 0/0 14/100 2016年
10月 2/2 10/5 2/1 14/100 2017年
4月 2/2 10/5 3/1 15/100 ]
表2 “文化与生活”在学考选考卷中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情况
[浙江
真题 判断题
分值/题量 选择题
分值/题量 综合题
分值/题量 所占《文化生活》分值比重 2016年
4月 0/0 4/2 0/0 4/14 2016年
10月 0/0 4/2 0/0 4/14 2017年
4月 0/0 4/2 0/0 4/15 ]
(二)梳理本单元的考点知识
“教材”是学习之本,“考试说明”是考试之纲。因此,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目中有本、心中有纲”,通过自我探究梳理考点知识。
1.找准点。即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如在本节复习课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含义、产生、呈现形式、实质等角度全面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这一考点。
2.连成线。只有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前因后果,学生才会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知识。如“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这样的“线”既符合知识逻辑,又符合生活逻辑,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思路。
二、学生自主:落实知识考点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1]学生只有主动认识到自我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去解决,才能真正提高复习的实效。
(一)课前作业:自我检测
“规范”是提高答题质量的关键,必须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笔者在本节复习课上对学生的“自我检测”作了如下指导。
1.规范审题。规范审查选择题包括审查题肢的正误、区别题肢内涵和外延;善于用“读短句”“找主谓宾”等阅读方法读懂题干。例如,题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可以读成短句“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实践需要,指导着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归纳出“文化产生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的观点。
2.规范作答。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作业时坚持“圈画关键词、标记错误选项”等习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记录答题思路,另一方面留下痕迹方便检查。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尤其是订正错误作业时,要养成“翻书找知识点并在相应选项旁标记书本页码”的习惯,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教材知识。
(二)课堂思考:自我反思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反思和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2]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我反思和评价的情境和氛围,提供矫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笔者在本课例中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归位各题肢的相应考点
(1)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习中各个题肢对应的考点,这样的思考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集聚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2)交流分享。笔者以“开火车”游戏方式检查思考结果,发现学生对大部分题肢都能正确归位,但对于“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这两个题肢不知所向,这也为随后的“疑点突破”埋下了伏笔。
2.整理本单元的高频考点
在“寻找题肢对应考点”的基础上,笔者请学生填表(见表3),自我整理本单元的“高频考点”。
表3 “文化与生活”考点知识在三次考试中呈现情况
[知识条目 2016年4月 2016年10月 2017年4月 1.体味文化
①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 √ ②文化的力量 √ √ √ 2.文化与经济、政治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 ②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 √ 1.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特点 √ √ √ 2.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 √ √ ]
表3表明,本单元的主干知识在三次考试中多次出现、重复考查,2017年4月卷更是全面覆盖《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知识。通过整理,高考复习中我们反复强调的所谓“高频考点”在这里不言自明,呼之欲出。
三、学生自悟:突破知识疑点
浙江省政治学考选考题型分为判断题、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种。表1、表2已表明,本单元复习主要提升学生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因此,笔者在复习中设置了“合作排谬”“合作排异”两个环节。
(一)在合作排谬中澄清易错知识
“排谬”即排除“本身错误”的题肢。笔者请同学们轮流排除真题中各题的错误题肢,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修改错误题肢。总体而言,学生回答过程较顺畅,只是对“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有疑问。结合前面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推测,“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力量”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易错考点。
为了帮助学生澄清这两个易错考点,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侧重看以下两道题:
【例题1】(2016年10月卷第22题)
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例题2】(2017年4月卷第23题)
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然后,在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主要通过“排谬”的方式重点讲评这两道例题。教学过程如下:
师:从文化的产生看“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即只有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现象。例题1的③题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正确吗?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的自然事物是不会蕴含文化的。
师:从文化的实质看,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请问例题2的④题肢对吗?
生:不对。精神力量只能影响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师:从文化力量的间接性和双重性两个方面解析“影响”,即文化的力量要“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能直接影响社会;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才会促进、推动社会的发展。请找出练习中的另一错误题肢。
生:例题2的②题肢: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因为传统习俗中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传统习俗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可见,学生在两道例题题肢观点的辨析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力量”的理解,并逐步明晰两者的区别。
(二)在合作排异中体悟易混知识
“排异”即排除“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异”一般要两步走:先区别比较纠结的备选项,然后对接题意确定答案。笔者在课堂上结合例题1,重点帮助学生体悟“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两个易混考点。
笔者首先与学生一起“从文化的呈现形式”解读“文化的内涵”:有静态的文化,如电影、书籍;也有動态的文化,如观赏电影、看书等文化活动。然后又分析“文化离不开物质”的观点有两种情形: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并因势利导地请学生解析例题1的相关题肢。教学过程如下:
师:例题1中“悟出‘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的道理”,你认为是指精神活动还是指精神产品?
生:是指精神活动。
师:那么,“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有没有体现?
生:有。人们“悟出‘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道理”这一精神活动离不开“燧石取火”这一物质活动。
师:那么,题肢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这一观点对吗?
生:也对。
师:也对,为什么不选?
生:不符合题意,因为“精神活动”不能等同于“精神产品”,两者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暴露的疑点确定重点解读的考点,在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归习题、解析相应题肢,帮助学生在释疑解惑中自己理解、领悟和生成知识,从而突破疑点。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在思想政治复习教学中,我们备课组抓住“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契机,恰当并适时运用“三自”复习方法,收到了明显的复习效果。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走“用课堂教学改革去应对高考改革”之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邾立群,王为民.人本互动打造高三复习高效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3):76.
[2]李敏.试卷讲评中的学生立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7):59.
关鍵词:新高考;“三自”复习方法;思想政治
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学考选考的备考现实总体是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复习实效是摆在每位政治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结合“文化与生活”单元复习课,并以该复习课为例对“自究、自主、自悟”复习方法进行介绍,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学生自究:明确知识考情
高考真题是命题专家的智慧结晶,是高考复习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教学素材。在“文化与生活”单元复习时,笔者选取了浙江省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的三份真题卷中的相关题目,作为基本教学素材。
(一)了解本单元的高考地位
学生课前完成下列两张表格(见表1、表2),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究了解《文化生活》模块及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
表1表明,《文化生活》在学考选考中基本占14/100,其中2016年10月卷开始全面覆盖三种题型,2017年4月卷的综合题为3分,总分增加了1分。表2表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均为4分。
表1 《文化生活》在学考选考卷中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情况
[浙江
真题 判断题
分值/题量 选择题
分值/题量 综合题
分值/题量 所占试卷分值比重 2016年
4月 2/2 12/6 0/0 14/100 2016年
10月 2/2 10/5 2/1 14/100 2017年
4月 2/2 10/5 3/1 15/100 ]
表2 “文化与生活”在学考选考卷中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情况
[浙江
真题 判断题
分值/题量 选择题
分值/题量 综合题
分值/题量 所占《文化生活》分值比重 2016年
4月 0/0 4/2 0/0 4/14 2016年
10月 0/0 4/2 0/0 4/14 2017年
4月 0/0 4/2 0/0 4/15 ]
(二)梳理本单元的考点知识
“教材”是学习之本,“考试说明”是考试之纲。因此,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目中有本、心中有纲”,通过自我探究梳理考点知识。
1.找准点。即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如在本节复习课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含义、产生、呈现形式、实质等角度全面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这一考点。
2.连成线。只有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前因后果,学生才会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知识。如“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这样的“线”既符合知识逻辑,又符合生活逻辑,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思路。
二、学生自主:落实知识考点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1]学生只有主动认识到自我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去解决,才能真正提高复习的实效。
(一)课前作业:自我检测
“规范”是提高答题质量的关键,必须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笔者在本节复习课上对学生的“自我检测”作了如下指导。
1.规范审题。规范审查选择题包括审查题肢的正误、区别题肢内涵和外延;善于用“读短句”“找主谓宾”等阅读方法读懂题干。例如,题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可以读成短句“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实践需要,指导着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归纳出“文化产生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的观点。
2.规范作答。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作业时坚持“圈画关键词、标记错误选项”等习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记录答题思路,另一方面留下痕迹方便检查。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尤其是订正错误作业时,要养成“翻书找知识点并在相应选项旁标记书本页码”的习惯,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教材知识。
(二)课堂思考:自我反思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反思和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2]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我反思和评价的情境和氛围,提供矫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笔者在本课例中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归位各题肢的相应考点
(1)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习中各个题肢对应的考点,这样的思考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集聚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2)交流分享。笔者以“开火车”游戏方式检查思考结果,发现学生对大部分题肢都能正确归位,但对于“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这两个题肢不知所向,这也为随后的“疑点突破”埋下了伏笔。
2.整理本单元的高频考点
在“寻找题肢对应考点”的基础上,笔者请学生填表(见表3),自我整理本单元的“高频考点”。
表3 “文化与生活”考点知识在三次考试中呈现情况
[知识条目 2016年4月 2016年10月 2017年4月 1.体味文化
①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 √ ②文化的力量 √ √ √ 2.文化与经济、政治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 ②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 √ 1.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特点 √ √ √ 2.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 √ √ ]
表3表明,本单元的主干知识在三次考试中多次出现、重复考查,2017年4月卷更是全面覆盖《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知识。通过整理,高考复习中我们反复强调的所谓“高频考点”在这里不言自明,呼之欲出。
三、学生自悟:突破知识疑点
浙江省政治学考选考题型分为判断题、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种。表1、表2已表明,本单元复习主要提升学生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因此,笔者在复习中设置了“合作排谬”“合作排异”两个环节。
(一)在合作排谬中澄清易错知识
“排谬”即排除“本身错误”的题肢。笔者请同学们轮流排除真题中各题的错误题肢,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修改错误题肢。总体而言,学生回答过程较顺畅,只是对“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有疑问。结合前面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推测,“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力量”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易错考点。
为了帮助学生澄清这两个易错考点,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侧重看以下两道题:
【例题1】(2016年10月卷第22题)
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例题2】(2017年4月卷第23题)
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然后,在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主要通过“排谬”的方式重点讲评这两道例题。教学过程如下:
师:从文化的产生看“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即只有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现象。例题1的③题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正确吗?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的自然事物是不会蕴含文化的。
师:从文化的实质看,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请问例题2的④题肢对吗?
生:不对。精神力量只能影响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师:从文化力量的间接性和双重性两个方面解析“影响”,即文化的力量要“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能直接影响社会;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才会促进、推动社会的发展。请找出练习中的另一错误题肢。
生:例题2的②题肢: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因为传统习俗中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传统习俗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可见,学生在两道例题题肢观点的辨析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力量”的理解,并逐步明晰两者的区别。
(二)在合作排异中体悟易混知识
“排异”即排除“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异”一般要两步走:先区别比较纠结的备选项,然后对接题意确定答案。笔者在课堂上结合例题1,重点帮助学生体悟“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两个易混考点。
笔者首先与学生一起“从文化的呈现形式”解读“文化的内涵”:有静态的文化,如电影、书籍;也有動态的文化,如观赏电影、看书等文化活动。然后又分析“文化离不开物质”的观点有两种情形: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并因势利导地请学生解析例题1的相关题肢。教学过程如下:
师:例题1中“悟出‘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的道理”,你认为是指精神活动还是指精神产品?
生:是指精神活动。
师:那么,“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有没有体现?
生:有。人们“悟出‘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道理”这一精神活动离不开“燧石取火”这一物质活动。
师:那么,题肢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这一观点对吗?
生:也对。
师:也对,为什么不选?
生:不符合题意,因为“精神活动”不能等同于“精神产品”,两者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暴露的疑点确定重点解读的考点,在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归习题、解析相应题肢,帮助学生在释疑解惑中自己理解、领悟和生成知识,从而突破疑点。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在思想政治复习教学中,我们备课组抓住“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契机,恰当并适时运用“三自”复习方法,收到了明显的复习效果。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走“用课堂教学改革去应对高考改革”之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邾立群,王为民.人本互动打造高三复习高效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3):76.
[2]李敏.试卷讲评中的学生立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