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复习方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xqfe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复习教学更需要教师讲究复习方法,即善于引导“学生自究:明确知识考情”、鼓励“学生自主:落实知识考点”、帮助“学生自悟:突破知识疑点”。“三自”复习方法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探究、发现和体悟等途径提高复习实效和升华学科素养。
  关鍵词:新高考;“三自”复习方法;思想政治
  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学考选考的备考现实总体是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复习实效是摆在每位政治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结合“文化与生活”单元复习课,并以该复习课为例对“自究、自主、自悟”复习方法进行介绍,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学生自究:明确知识考情
  高考真题是命题专家的智慧结晶,是高考复习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教学素材。在“文化与生活”单元复习时,笔者选取了浙江省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的三份真题卷中的相关题目,作为基本教学素材。
  (一)了解本单元的高考地位
  学生课前完成下列两张表格(见表1、表2),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究了解《文化生活》模块及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
  表1表明,《文化生活》在学考选考中基本占14/100,其中2016年10月卷开始全面覆盖三种题型,2017年4月卷的综合题为3分,总分增加了1分。表2表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均为4分。
  表1 《文化生活》在学考选考卷中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情况
  [浙江
  真题 判断题
  分值/题量 选择题
  分值/题量 综合题
  分值/题量 所占试卷分值比重 2016年
  4月 2/2 12/6 0/0 14/100 2016年
  10月 2/2 10/5 2/1 14/100 2017年
  4月 2/2 10/5 3/1 15/100 ]
  表2 “文化与生活”在学考选考卷中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情况
  [浙江
  真题 判断题
  分值/题量 选择题
  分值/题量 综合题
  分值/题量 所占《文化生活》分值比重 2016年
  4月 0/0 4/2 0/0 4/14 2016年
  10月 0/0 4/2 0/0 4/14 2017年
  4月 0/0 4/2 0/0 4/15 ]
  (二)梳理本单元的考点知识
  “教材”是学习之本,“考试说明”是考试之纲。因此,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目中有本、心中有纲”,通过自我探究梳理考点知识。
  1.找准点。即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如在本节复习课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含义、产生、呈现形式、实质等角度全面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这一考点。
  2.连成线。只有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前因后果,学生才会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知识。如“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这样的“线”既符合知识逻辑,又符合生活逻辑,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思路。
  二、学生自主:落实知识考点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1]学生只有主动认识到自我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去解决,才能真正提高复习的实效。
  (一)课前作业:自我检测
  “规范”是提高答题质量的关键,必须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笔者在本节复习课上对学生的“自我检测”作了如下指导。
  1.规范审题。规范审查选择题包括审查题肢的正误、区别题肢内涵和外延;善于用“读短句”“找主谓宾”等阅读方法读懂题干。例如,题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可以读成短句“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实践需要,指导着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归纳出“文化产生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的观点。
  2.规范作答。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作业时坚持“圈画关键词、标记错误选项”等习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记录答题思路,另一方面留下痕迹方便检查。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尤其是订正错误作业时,要养成“翻书找知识点并在相应选项旁标记书本页码”的习惯,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教材知识。
  (二)课堂思考:自我反思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反思和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2]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我反思和评价的情境和氛围,提供矫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笔者在本课例中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归位各题肢的相应考点
  (1)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习中各个题肢对应的考点,这样的思考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集聚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2)交流分享。笔者以“开火车”游戏方式检查思考结果,发现学生对大部分题肢都能正确归位,但对于“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这两个题肢不知所向,这也为随后的“疑点突破”埋下了伏笔。
  2.整理本单元的高频考点
  在“寻找题肢对应考点”的基础上,笔者请学生填表(见表3),自我整理本单元的“高频考点”。
  表3 “文化与生活”考点知识在三次考试中呈现情况
  [知识条目 2016年4月 2016年10月 2017年4月 1.体味文化
  ①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 √ ②文化的力量 √ √ √ 2.文化与经济、政治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 ②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 √ 1.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特点 √ √ √ 2.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 √ √ ]
  表3表明,本单元的主干知识在三次考试中多次出现、重复考查,2017年4月卷更是全面覆盖《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知识。通过整理,高考复习中我们反复强调的所谓“高频考点”在这里不言自明,呼之欲出。
  三、学生自悟:突破知识疑点
  浙江省政治学考选考题型分为判断题、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种。表1、表2已表明,本单元复习主要提升学生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因此,笔者在复习中设置了“合作排谬”“合作排异”两个环节。
  (一)在合作排谬中澄清易错知识
  “排谬”即排除“本身错误”的题肢。笔者请同学们轮流排除真题中各题的错误题肢,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修改错误题肢。总体而言,学生回答过程较顺畅,只是对“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有疑问。结合前面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推测,“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力量”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易错考点。
  为了帮助学生澄清这两个易错考点,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侧重看以下两道题:
  【例题1】(2016年10月卷第22题)
  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例题2】(2017年4月卷第23题)
  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然后,在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主要通过“排谬”的方式重点讲评这两道例题。教学过程如下:
  师:从文化的产生看“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即只有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现象。例题1的③题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正确吗?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的自然事物是不会蕴含文化的。
  师:从文化的实质看,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请问例题2的④题肢对吗?
  生:不对。精神力量只能影响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师:从文化力量的间接性和双重性两个方面解析“影响”,即文化的力量要“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能直接影响社会;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才会促进、推动社会的发展。请找出练习中的另一错误题肢。
  生:例题2的②题肢: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因为传统习俗中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传统习俗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可见,学生在两道例题题肢观点的辨析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力量”的理解,并逐步明晰两者的区别。
  (二)在合作排异中体悟易混知识
  “排异”即排除“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异”一般要两步走:先区别比较纠结的备选项,然后对接题意确定答案。笔者在课堂上结合例题1,重点帮助学生体悟“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两个易混考点。
  笔者首先与学生一起“从文化的呈现形式”解读“文化的内涵”:有静态的文化,如电影、书籍;也有動态的文化,如观赏电影、看书等文化活动。然后又分析“文化离不开物质”的观点有两种情形: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并因势利导地请学生解析例题1的相关题肢。教学过程如下:
  师:例题1中“悟出‘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的道理”,你认为是指精神活动还是指精神产品?
  生:是指精神活动。
  师:那么,“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有没有体现?
  生:有。人们“悟出‘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道理”这一精神活动离不开“燧石取火”这一物质活动。
  师:那么,题肢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这一观点对吗?
  生:也对。
  师:也对,为什么不选?
  生:不符合题意,因为“精神活动”不能等同于“精神产品”,两者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暴露的疑点确定重点解读的考点,在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归习题、解析相应题肢,帮助学生在释疑解惑中自己理解、领悟和生成知识,从而突破疑点。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在思想政治复习教学中,我们备课组抓住“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契机,恰当并适时运用“三自”复习方法,收到了明显的复习效果。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走“用课堂教学改革去应对高考改革”之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邾立群,王为民.人本互动打造高三复习高效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3):76.
  [2]李敏.试卷讲评中的学生立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7):59.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而且也可以应用于作业。信息技术直接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的设置、作业的过程及作业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可为学生参与作业设置开启新路径、丰富作业的载体与内容,可以拓宽解决作业问题的资源、提高学生解决作业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作业管理的效率、实现作业评价的全面与深入。  关键词:信息技术;作业设置;作业过程;作业评价与管理  有课程教学就有作业与之相伴。随着信息技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质上属于德育范畴,其内在的明理、导行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基本规律,必须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因此,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品”的要求,唯有从“品尝”切入,进而细细“品味”,才能最终达到“品悟”的境界。  关键词:思想品德;品尝;品味;品悟  《茶经》云:品茗之道,心存三境,曰“得味、得韵、得道”。这说的是茶道中的三种境界。“得味”是对茶
介绍了酒庄发展历史,比较了仙酒烧锅新老生产方法在原料、发酵及其它工艺方面的不同和各自优缺点,总结了应用现代技术改进传统仙酒烧锅工艺的七个特点。认为传统工艺采用新技术
摘 要: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多数学生会在高一阶段完成高考科目的选择,此时学科教学内容尚未完成,需要通过学科介绍指导学生选课。政治学科学习内容复杂,更需要重视高一阶段的学科介绍。搞好政治课学科介绍,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需统筹安排、多次进行、适当前置,应与学业规划和职业理想相联系,应注重教育时机的选择。  关键词:浙江新高考;选课指导;政治;学科介绍  每门学科都有一个学科介绍的问题。开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