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婚姻的 究竟是什么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和老公是初恋、初婚。从十八岁到现在,恋爱六年,结婚八年,为人父母六年。转眼,居然已经在一起十四年。


  你如果问我:幸福吗?我会说:幸福的。你如果问我:腻吗?对别的男人好奇吗?我嘴上否认心里却诚实:当然好奇。
  这是人性。
  我刚上大学就遇见老公,我们是校友,他第一次追的女孩就是我,我答应了,可多么动心也未必,不过是少女对爱情的新鲜和憧憬。
  我还记得大学里他陪我一起打饭打水,每天拎着我的水瓶拉着我的手慢慢走回宿舍,晚上接我一起用课本占座位上晚自习,周末在学校或者附近看电影,寒暑假回到各自的城市,每天通电话。
  大学毕业我考了研,后来留校当辅导员,他则考上公务员,按部就班地工作升职。
  我俩都是本省人,留在省会工作顺理成章。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买房、结婚、生子。相比热烈和浪漫,我和老公的婚姻恋爱模式,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我从来不敢想,自己这样传统的女人会动起“出轨”的念头。
  意外的是,机会很快来了。

2


  我大学时的班长出差沈阳,我尽地主之谊请吃饭,席间大家开玩笑,如果不是老公当年下手快,追求我的人就是班长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敏感地察觉到班长的眼神和我一样有点异样。
  饭后,我送班长回酒店,他坐在副驾的位置上。我心里轻轻颤动了一下,多年来,这是专属老公的座位。班长轻轻说:很多年没来过沈阳,我们稍微转两圈吧。
  他的气息让我产生别样的陶醉,不是烟酒味,是男性时而清澈时而浊重的性感味道。
  我们一路经过很多熟悉的地方,回忆它们当初的样子,谈话热烈而默契,车厢里流淌着小野丽莎的《可爱的你》,我的心情很像音乐的节奏,欢乐愉快。
  但是,我没有放任这种欢乐愉快,11:00,我把他送回酒店。他站在酒店门前向我伸出手,说:谢谢款待。我犹豫地把手放进他手里,他用力握了握,接着说:下次给我个机会款待你。
  下次?不太敢深想,一踩油门匆匆别过。
  11:30到家,家中一片安宁,老公给我留了灯。我在灯下平静了十分钟,洗漱,睡觉。却是一晚失眠。

3


  我的生活有了一丝变化。每天早晨7:00,班长都会在微信里问候我早安,我们不时告诉对方自己当天做了什么,心情如何,有哪些趣事,虽然沈阳和他所在的广州现实距离遥远,心理距离却十分近。
  打败婚姻的,并不是爱情的消失,而是注意力的转移。婚后,家庭琐事、孩子、工作、老人占据了大量精力,夫妻更像并肩解决问题的同事或者合伙人,对彼此的关注不再基于爱意,而是现实的考量。人,尤其女人,会非常失落。
  有一天,他在微信里说:春花烂漫,我们选个中间城市,比如,去武汉看樱花吧。
  我这种连出差都很难得的人心里一惊,我活得太规矩,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稳定到呆板,前路一望便知多年后的方向与终点,这样的日子里,人会突然生出一种不想总做规规矩矩的好人,只图一个爽气的冲动。
  我没有立刻回复,想了一整天,晚上快下班才发出一个“好”字,他立刻秒回:我来安排!!!
  很快,他发来了机票、酒店和行程信息——他订了两间房,我轻轻吐了口气。
  我是人人放心的好员工、好妻子、好媽妈,去武汉的借口容易找也容易信。

4


  意外的是,老公居然请假送我去机场。
  临行前一晚,他特地比平时更早回来吃饭,陪我一起收拾行李,千叮咛万嘱咐。我心情特别复杂,甚至一瞬间想,不去了吧。
  一路没有音乐,也没有风趣的对话,我们俩聊着五一带孩子去哪儿玩,双方老人怎样一起聚聚,单位同事的相处,和最近的理财产品。
  他拎着我的行李帮我办票,送我进安检口,挥挥手,才离开。
  班长的航班先到,已在出口等我,我脸上一热,低头迎上去。他接过我的行李,手试探性地碰了我的手,我没有拒绝,于是他紧紧牵住。
  车开往酒店,他一直拉着我的手不放,我们谈起过去的同学,他毫不留情地对所谓不成功的几位做了别致的挖苦。我很不喜欢他狂傲的口气,默默把手抽回来,说:过得好是能力,但也是幸运。他没想到我的冷淡,愣了,空气稍微有点僵。
  到达酒店,我们各自入住,约好中午一起吃饭。
  我在房间里化妆、换衣服,丝毫没有做了坏事的兴奋,眼前全是老公、儿子的影子。
  午餐时,他照顾着我的情绪,挑起各种话题,但是我把话题往他的家庭上引。最后,他无奈地承认,和妻子关系还是不错的,就是平凡日子过久了,想开个小差透点气。
  不想离婚,更不想对我有特别的未来和责任。
  我为他的诚实笑了,我们开诚布公交流起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他最后诧异地放下筷子,认真地问:为什么你和微信里完全不同?我一直以为你是个温和的女人,真没想到还挺犀利。
  坦率地说,班长比老公有趣得多,这在情感上的确可以快速吸引女人的注意力,可是,这种吸引是一时的,生活不可能永远历久弥新。一对关系稳固的男女,需要共同面对重复、繁琐、枯燥的日常,长久的人生更需要一个人的踏实、认真、务实、责任心等品质,这些都比“有趣”更有分量。

5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礼貌客气地对待彼此,我把武汉逛了个遍,犹如给自己放了小长假。
  临别,我给班长的妻子买了个胸针,递给他,说:女人总是期待有礼物和惊喜,别让她们太失望。做完这一切,我轻松登机。
  老公带着儿子等在机场,儿子见到我飞快扑过来,老公拿起我的行李牵住我的手,那一瞬间,我觉得,我愿意,认认真真地,和一个人恋爱无数次,而不是找很多人只恋爱一次。
  【原载《祝你幸福·午后》】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穿着监服,很难把眼前的这位面容姣好、身材高挑的姑娘与“贪污犯罪嫌疑人”联系起来。   张瑶,女,1981年3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海归硕士,案发前系某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业务员。2015年至2017年间,张瑶利用职务便利,通过伪造印章、合同、三方协议、付款变更说明等方式,分拆二十余笔将电视剧购片费、保底费、分成费转至十六家第三方公司,再要求以上公司将款项转到其个人名下,经调查部门认定,涉及
期刊
有些医生,最擅长的不是看病,而是开药。  有些老师,最热衷的不是校内上课,而是校外补课。  有些明星,最专业的不是演技,而是绯闻炒作。  有些领导,最關注的不是民生,而是个人政绩。  有些商家,最拿手的不是货真价实,而是弄虚作假。
期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珠海有一家韩国电子公司,管理者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韩国女人,职工尽是中国人。  那个韩国女老板,蔑视中国早已颁布的《劳动法》,经常迫使中国职工加班加点,最甚的一个月竟加班二百五十多个工时。平均每天八个多小时,相当于一天干两天的活。而且加班加点是无偿的。敢有抱怨,即刻开除。数百名中国职工,无敢抗议者。  有一次,她又迫使职工加班加点。在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后,一个老职工实在坚持不住,伏
期刊
希望公仆别变坏,以免百姓受虐待。  希望法官别变坏,以免公正不存在。  希望教师别变坏,以免毁掉下一代。  希望醫生别变坏,以免生命遭迫害。  希望专家别变坏,以免骗子逃法外。  希望商人别变坏,以免良心被出卖。
期刊
近日,四川省泸县一名十七岁少年,因蒙面持刀入室抢劫被判刑四年零十一个月。他持刀抢劫邻居的动机,竟然是为了抢钱玩手机游戏。  据媒体报道,涉事少年痴迷于他的游戏“事业”,甚至将游戏置于生命和自由之上。当抓捕他的警察找到他时,他最关心的竟是维护自己的游戏成果——他对警察大吼,“你抓我可以,等我把游戏退了!”  作为一个家长,我深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摧毁力之大,见识过网瘾毁人的例子。  数年前,我也曾浸
期刊
一位九十三岁的老人,有三儿一女,因为年迈体衰,平时由三个儿子轮流照顾,儿子家都建了漂亮的小洋楼,可是轮到老三家,儿媳妇却将她安置在猪栏里。猪栏的窗子是用红砖架成的,连纸都没有糊,门则是用钢筋焊制的,只留了一个口子递进饭菜。冬天寒风呼呼,老人整天坐在水泥地上,无人理会。旁边是一副临时搭设的简陋床铺。如果不是村民报警,乡县政府出面处理,这样的日子,老人不知还要过多久。  这是刚刚发生在我的老家湖南双峰
期刊
悦悦的公司有七八十号人,其中,中层以上干部就不下二十人,还有三十多位年龄相近的同事,剩下的都是年长的师傅级的老人,悦悦在这些人当中,算是垫底的小人物了。   一天,闺蜜小王悄悄地问悦悦:“夏副总的女儿下月结婚,你送红包了吗?”悦悦说:“人家是副总,不送行吗?”   “那你送多少?”小王说:“人家都是六百。”   “那我也六百吧!”悦悦无奈地说。   过了几天,李科长的儿子考上大学。李科长
期刊
六岁学会编程,十四岁被麻省理工预录取,山东莱阳李向楠同学的事迹在短短两天时间内持续霸占了各大媒體的头条。  就事件当前进展来看,证据说辞遭遇打假,华南理工出面澄清,麻省理工回函解释,莱阳教体局先是发声力证,又含糊称“宣传需要”。舆论的浪潮正在逐渐倒逼真相的曝光。  而就事件发展过程来看,媒体间的报道多有抵牾。只不过这一次,背锅的不应只是媒体,更应该问责的恐怕是莱阳教体局的“宣传需要”和更多为了配合
期刊
美军如何“拍苍蝇”?“星座号”航母的一个飞行大队长,给自己的私人飞机加了一次公家的油,被发现后降了一级。  再来看看美军抓到的一个介于老虎和苍蝇之间的中层领导干部——“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驱逐舰指挥官唐纳德·霍恩贝克。培养一个指挥官很不容易,如果工作出色的指挥官在生活作风上出了问题,该怎么办?警告?记大过?降职?免职?都不是。美军的处理比这几个都要重得多——开除。唐纳德·霍恩贝克就是这样一个倒
期刊
那些微不足道默默死去的人,如同展开一大叠讣告时无意间抖落出的灰尘,在刺眼的阳光中慢慢飘落,从此消失不见。  因何而尽   潘鸿强死在他最熟悉的地方:工厂。   一个月前,在一个旁人看不出什么征兆的深夜,潘鸿强在车间里用一把机床刀挥向自己的脖子,死得决绝。工友们起初并不相信这是一起自杀事件,只是遗书太刺目了,这个外人看来“挺硬气”的男人,在遗书中称自己为“孤独者”。在人生的最后几行字中,他仍然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