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斑块切除术治疗股胭动脉闭塞性病变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sk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SilverHawk直接斑块切除术治疗股胭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应用SilverHawk直接斑块切除术治疗11例下肢缺血共18个病变,其中完全闭塞9个,平均病变数(1.6±1.1)个,平均狭窄程度96%±14%,平均长度(3.4±2.2)cm。间歇性跛行4例(Rutherford分级:3),重症下肢缺血7例(Rutherford分级:4)。按TASC(TransAtlanticInter.SocietyConsensus)股胭动脉病变分型:B型7例,c型1例(支架内闭塞),D型3例。平均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0.54±0.4。除临床症状外,还采用彩超或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方法对管腔通畅情况进行评估随访。结果9个完全闭塞病变均经腔内开通成功。其中1例(支架内闭塞)先行预扩,经过平均(84-3)min斑块切除后,18个病变管腔均技术成功(残余狭窄〈50%),平均残余狭窄15%4±7%。临床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Rutherford分级:9例为0,2例为1;平均ABI1.07±0.12。平均随访(9±4)个月,Rutherford分级稳定无变化,平均ABl0.93±0.14,管腔均通畅。结论SilverHawk直接斑块切除术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我们根据肿瘤发生位置及肿瘤大小,因人而异,个体设计,采取腔镜腋窝入路,行乳腺多发/巨大纤维腺瘤腔镜辅助腋窝径路肿块切除12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对外形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自2009年8月-2010年6月收治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2例,年龄12~45岁,中位年龄30岁.双乳多发纤维腺瘤8例,最多1例双乳共9个纤维腺瘤,青春期巨大纤维腺瘤4例;最
期刊
患者,女,61岁.反复左上腹痛、发热2个月,呕吐6 d于2009年8月17日入院.曾于2009年6月25日因"胃体癌"于外院行全胃切除术(D2根治术),并行Roux-en-Y消化道重建。
期刊
目前从血管内皮细胞和炎症反应相互作用横向联系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其机制的研究还非常罕见.参与移植器官急性排斥反应过程的细胞因子有多种,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起着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和血管新生相互作用.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与分组:采用经典的二袖套法建立近交系DA(RT1a),LEW( RT11)原位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进行
期刊
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随着移植外科技术的成熟,新一代免疫抑制剂和器官保存液的应用,免疫排异对受体生存的威胁越来越小.相反,由于受者术前状况差、移植手术复杂、有创检查治疗多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肝移植患者术后极易发生感染,感染已成为受体死亡的第一原因[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及社会自然环境的一些原因,细菌的流行病学较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机会菌和耐药菌明显增
期刊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年10月-2010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男3例(16.7%),女15例(83.3%).肿瘤发生在胰体尾部12例(66.7%),胰头部3例(16.7%),胰颈部3例(16.7%),瘤体平均最大径6.5 cm.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肿瘤体积越大,症状越明显
通畅引流是外科的基本原则,放置引流管是通畅引流的重要方法[1],但因各种原因,术后引流管拔除困难在临床上较为常见.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治疗63例术后拔除引流管困难患者,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均为术后拔除引流管困难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33~78岁,平均(60±4)岁.浅表部位手术4例,上腹部手术20例,下腹部及盆腔手术36例,胆道手术1例,膀胱手术
期刊
根据我国的国家统计数据,我国总人口数约为15亿,60岁以上老年的人口数为1.56亿.我国区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股沟疝的患病率大约在3‰~5‰,60岁以上老年人的腹股沟疝患病率可高达1%~5%.根据这些数据分析,我国每年在理论上应有成人腹股沟疝病例近500万例,其中,需要治疗的患者至少也应该有100万例,但实际上就医的患者和每年施行的无张力腹股沟疝的手术数远低于这个数字。
期刊
患者男,63岁.因双侧腹股沟斜疝于2006年8月入院.查体:右下腹可及1个大小约5 cm×6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界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酸性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期刊
患者男,66岁。2008年2月因“大便次数增多3年,反复便中带血1年”入院,肠镜提示“(距肛门45 cm)降结肠肿物”。术前检查未见肿瘤转移,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降结肠近脾曲处肿块,约7 cm×8 cm大小,侵出浆膜,侵犯邻近空肠和横结肠,周围系膜可及多枚肿大淋巴结。
期刊
患者男,57岁.因胃穿孔修补术后切口疼痛、红肿,伴少量分泌物渗出反复发作2年,于2010年7月12日人院.既往因糖尿病(空腹血糖13.7 mmol/L),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年,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无遗传病史.查体:腹部平坦,上腹正中可见一长约10 cm纵行手术瘢痕,瘢痕上可见数个直径约0.3~0.5 cm红肿处,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切口左侧稍硬,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于腰硬麻醉下行腹壁清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