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方言,传承地方文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国策,其必要性和成效已经得到认同。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理应受到保护。本文阐述了方言存在的价值,从政府倡导,保护方言;加强宣传,转变人们对方言的排斥态度;方言与普通话并重,创造方言和普通话共生共荣的局面;弘扬地方文艺作品,彰显方言的艺术魅力等方面保护方言,传承地方文化。
  关键词: 普通话 保护方言 地方文化
  一、普通话的价值不言而喻
  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可以有效消除各个方言区及次方言区人们之间的语言障碍,使全国人民顺利进行交际。通过在本土和海外推广普通话,对于提高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也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利国利民的具体行动。
  二、方言存在的价值
  在国家已经从法律上确立了普通话的地位和作用,普通话的使用和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今天,方言的语言环境则极度收缩,有些方言甚至面临消亡的境地。但是,方言的存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言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语言(包括方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都靠着汉语(包括方言)来记录、传播和推进。随着历史的发展,方言也不断发展和变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会产生与之相随的地域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方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任务,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方言记录的人文景观、文化传统、价值取向、行为范式和经济活动都形成各个社会民系族群的特征,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朴素的表现。正因为方言承载了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意味着文化链的缺失和一种文明的断送。
  (二)方言是一个地域形态文化的积淀
  方言根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最能反映地域形态文化。方言中体现得最典型的是农耕生活,其中的谚语俗语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执著的农耕信仰和农耕经验。如江浙谚语。“三百六十行,种田是头行。”“做酒靠酿,种田靠秧。”“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等等,不胜枚举。方言是很多艺术形式的主要载体。早年多用天津、唐山话说相声;上世纪90年代后异军突起的以赵本山的小品、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代表的东北文化现象,都充分显示了方言在地方文艺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独特的东北方言,东北小品就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另外,地方戏剧最具特色和魅力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性语言,如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淮剧、秦腔、川剧等,无一例外。同样,洋溢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的方言文学作品,具有浓厚而独特的乡土情怀,透射出一方人独有的风采和精神面貌。如今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多样性理应受到保护。
  (三)方言是普通话的源泉
  方言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生动性,同时是汉语新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都保留了较多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词汇系统,对研究古汉语语音学和古汉语演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方言词语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甚至成为流行词,方言词语加入普通话队伍,丰富了普通话词语,增强了普通话的表现力。
  (四)方言是一种情感和身份的维系
  从方言的价值来看,方言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正如海外游子不忘汉语一样,亲友相聚、老乡言欢,句句方言乡音,浓浓乡情尽在其中。
  三、在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大背景下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方言的存在,显示了地域文化的丰富与悠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姿。与普通话相比较,方言更具亲和性、情意性、活泼性和独特性。如何在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大背景下保护方言,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措施刻不容缓。
  (一)适当调整国家语言政策,保护方言
  我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国家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推广普通话。这一举措的意义巨大,效果也显而易见。应从文化需要的角度适当调整有关语文政策,倡导方言与普通话并重的方针,创造普通话和方言“双语”共生共荣的局面。在目前普通话得到充分弘扬和普及、方言的使用环境不断收缩,有些方言甚至面临消亡的形势之下,适当调整国家语文政策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二)加强宣传,鼓励人们在私人场合说方言
  当前,从政府到社会,方言保护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社会实践有些人还在排斥方言、排斥说方言的人。这种现象急需改变。因此,当务之急是树立方言保护意识,号召民众对普通话和方言一视同仁。各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变部分民众认为方言“土”和“俗”的观点,应宣传方言是祖国语言、民族文化补课或缺的组成部分的理念。鼓励民众在个人生活区域和场合说方言,特别是家庭对话时使用方言。
  (三)方言与普通话并重,创造方言和普通话共生共荣的局面
  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行动中,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学校和宣传部门多方共管,各尽其职。学校在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同时,应通过校本课程等形式教授、习说方言,努力营造并倡导能听、会说地方方言的良好语言氛围,促使学生熟练使用方言进行交流。教师应树立传承方言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在这方面,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苏州市让昆曲、苏州评弹进校园,并出版了专门习说苏州方言的校本教材《苏州方言手册》等。又如浙江许多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方言类电视节目,如宁波的“来发讲啥西”、绍兴的“师爷说新闻”、金华的“二十分可乐”等,在传承方言、传承地方文化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四)弘扬地方文艺作品,彰显方言的艺术魅力
  各地文化部门应着力弘扬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例如民歌民谣,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体现民族的历史、文明,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具有美学、民俗学价值,而且是方言的宝贵资料。地方戏剧如越剧、沪剧及粤地的粤剧、粤曲和闽南的歌仔戏、西北的秦腔、山东的吕剧,都是依靠各具特色的方言才得以生存发展,在发展这些地方戏剧的同时,方言也就随之得到发展。
  总之,方言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尊重各民族及各地方人民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而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予以推广无疑是非常需要和迫切的,也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理应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陈红莲.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9).
  [2]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雅翠.浅论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保护[J].运城学院学报,2006(6).
  [4]黄涛.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5]游汝杰.汉语方言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李如龙.文言白话普通话方言[J].语言文字应用,2003(11).
  [7]易中天.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8]钱文华.从仙居方言熟语看地域文化积淀[J].台州学院学报,2010(5).
其他文献
摘 要: 五四前后,中国对西方戏剧的翻译达到一个高峰,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的“思维习性”这一概念为译者的不同选择提供了全新的阐释视域。  关键词: 戏剧翻译 西方戏剧 思维习性 皮埃尔·布迪厄  一、引言  翻译研究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解构主义语言学,再到如今的多元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研究的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个客体的译文文本,还开始关注
摘 要: 本文以1950年创刊到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这段时间的《世界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此时期《世界儿童》的使用元素与具体内容,探究《世界儿童》中的公民教育为何会超越民族国家的框架,以及是如何超越民族国家的框架,形成自己特色的。  关键词: 《世界儿童》 公民意识 民族国家  引言  《世界儿童》创刊于1950年4月,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是一本在南洋地区相当流行、广受欢迎的儿童刊物。它以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成为新媒介语境下全新的视频文本形态,是碎片化时空场景中一座蔚为壮观的媒介景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短视频已成为新时代人们发布和接收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
摘 要: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明镜,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不约而同地,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这就折射出东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作者试图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词汇差异和交际差异两大方面,详细分析讨论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探究此现象形成的历史、社会及心理成因。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性别歧视 成因  1.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
摘 要: “互联网 ”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互联网 ”思维促进高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也促进图书馆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变。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信息资源中心,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探索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征,顺应教改潮流,是不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地改进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素养技能。  
摘 要: 词的意义内容即词义。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词表示的是某种事物和现象,也是语言层面人们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现象、关系(包括语法关系)等的概括认识。词义的性质如何?汉语词义的独特性是怎样的?教学主体应怎样正视和遵循规律把握词义特点?学习者应该如何认识汉语和深入理解语言学习?以上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词义 文化 汉语词汇教学  一种语言的文化,首先代表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
摘 要: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通过对比河南唱本《孟姜女哭长城》与南方宝卷《孟姜仙女宝卷》在人物身份、情景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差异,并归纳其成因,初步探究孟姜女故事的地域差异。  关键词: 孟姜女 《歌谣周刊》 地域性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由来已久,据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其雏形最迟于汉魏逐渐形成,此后不断流变,受时代、地域、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种种变体,
摘 要: “女学生”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新事物,中国现代小说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女学生”在许多现代著名作家的笔下出现,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郁达夫等人对其均有重点关注。“女学生”有被人误读和误解的一面,但她们自身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女学生”因为接受了学校教育,思想上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当她们遭遇到现实中的困难时,找不到解决方法,因此她们实际上无法在行动上跟思想保持
摘 要: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组织单元编排。在编写上存在以下特点:强调读写一体化、紧扣学生习作的关键能力、习作内容存在要求和能力的螺旋上升、文体全面且突出记叙类教学等。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紧扣习作系统的编写特点进行教学。作前应当依据具体学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作中针对学生习作过程中的难点搭建学习支架;作后评改注重
爱情像一张网,不断把碰撞进来的人收紧。两个好朋友同时爱上了一个人,纠缠也就无处不在了,结局如何也许并不重要,而伴随其中的心态也许更可以给我们一些回味。    1……    我坐在一家叫“街景”的咖啡馆里,强压着怒火,等待着骄傲得近乎不可一世的茗美,带着一脸从没有怀过好意的雀斑,朝我走过来。  冬天已经以凛冽的姿态,登陆这个北方的城市。原本喧哗的波浪到11点都不会退却的街道,此刻不过是7点,便一浪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