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成像空空导弹智能化抗干扰研究

来源 :红外与激光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外型空空导弹经过四代发展已经从只能以尾后追击的攻击方式发展至具备全向攻击、越肩发射和发射后截获等能力的高性能战术武器,其导引体制也经历了从单元、多元再到目前红外成像的发展过程.文中针对红外成像体制空空导弹的抗干扰问题,首先介绍了成像导引系统的组成、成像阶段对目标的角跟踪原理与通常采用的抗干扰方法;在分析了空空导弹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需求、当前空战复杂对抗环境构成以及红外成像空空导弹对抗自然背景与人工干扰源主要方法的基础上,面向具体背景与人工干扰对抗问题,从智能感知与导引、智能制导控制、智能协同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六种拟采用的抗干扰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已进行的部分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能够针对各自拟解决的具体问题取得较好的抗干扰效果.
其他文献
数字全息显微技术(Digital Holographic Microscopy,DHM)将光学干涉和光学显微技术相结合,为微观物体的三维形貌、透明物体的厚度/折射率分布提供了一种快速、无损测量手段.
快速反射镜能否精确稳定跟踪目标取决于良好的伺服控制性能。快速反射镜的通光口径越大,柔性支撑铰链和驱动器设计难度就越大,同时也会对伺服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模糊自适应整定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控制算法,该算法既能运用模糊推理进行自适应整定控制参数,又能继承传统PID控制器便于工程实现。本文对音圈电机(voice coil motor)驱动的φ500 mm大口径快速反射镜进行控制器设计且进行仿真实验,并将其结果与基于传统PID控制下的相比较
时光如梭,回首2019年,《红外与激光工程》在广大专家、读者的支持和帮助下,不忘初心、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连续第六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入选“天津
期刊
针对夜间红外图像中行人与背景灰度差异小且存在遮挡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夜间复杂场景下的红外行人检测算法。首先利用行人语义融合方法生成对目标全覆盖的显著图,与原图融合得到感兴趣区域,然后构造基于改进的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的两分支分类器,同时提出一种遮挡判别算法,根据分类器模糊分数判断是否遮挡,设计一种头部模板实现最终的行人检测。在LSI远红外行人数据集和自主采集的冬、夏季节夜间行人数据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
三维重建技术已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工业生产线中玻璃、锻造件等表面结构单一、高反光、无纹理的高温产品,利用传统的三维重建方法得到的三维重建结果往往不准确。这些高温物体会产生红外偏振自发辐射,提出了基于红外辐射偏振成像的目标三维重建方法。首先建立红外偏振辐射模型,分析目标表面红外辐射偏振态与目标表面法向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法向量积分得到目标表面的三维形态。该方法不依赖于物体表面
锰基材料因其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化学储能及催化领域.以KMnO4和MnSO4·H2O为原料,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为分散剂,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花瓣片状和
某透射式低温光学红外相机工作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所处空间热环境复杂多变,整个光学路径部组件属于低温光学系统,对温度梯度及温度稳定性要求较高,这对热控系统设计带来挑战
针对低照度可见光图像中目标难以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的融合方法,该方法可直接用于RGB三通道的可见光图像和单通道红外图像的融合。在生成对抗网络中,生成器采用具有编码层和解码层的U-Net结构,判别器采用马尔科夫判别器,并引入注意力机制模块,使得融合图像可以更关注红外图像上的高强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维持可见光图像细节纹理信息的同时,引入红外图像的主要目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杜瓦组件的真空绝热空间内存在多种气体来源,其中最大的气体来源是材料放气.文中针对制冷型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杜瓦组件真空绝热空间内表面吸附气体的解析、体
在低温环境下镜头结构会产生热变形,对镜头光学传递函数(MTF)及离焦量均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光学成像质量.在此基于某红外遥感器,针对210K低温工作环境,设计了一套具备热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