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文化的开发创新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五千多年先进且优秀的文化。我国不仅有剪纸、赛龙舟等古代传统文化习俗,还拥有清明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一個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代表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软实力文化又是多种多样的,博物馆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文章就博物馆文化展开探讨,了解什么是博物馆文化,并且对博物馆文化开发和创新的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新;模式;开发
  0 引言
  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从这个城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古建筑及流传的传奇故事、神话传说等开始。博物馆文化也是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手段,是了解一个优秀民族形象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身份证、户口本、驾驶证或者护照等是作为个人身份证明的最直接证明。博物馆文化形式有利于我们认识这座城市甚至是这个国家,因为博物馆文化就是其证明身份的铭牌。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博物馆文化,不断根据其特点为其创造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博物馆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并且热爱博物馆文化。
  1 为什么要进行博物馆文化创新
  在笔者看来,只有不断地进行改变,不断地进行革新,才能够跟上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潮流。在21世纪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下,学会合理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正确的步伐,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的。因此,博物馆创新是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中华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不能只守着过去的优秀文化,而要保持文化的创新,才能使自身更加优秀。因为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不只是经济、军事等方面。文化的软实力输出也变得日益重要了。笔者认为,我们的文化越先进、越有趣,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参观与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带动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文化输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2 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前景
  文化对于我们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文化对社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国重视各种文化的发展。
  其中,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我国十分重视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国家每年都会拨款促进对博物馆文化的建设,会鼓励大学生和有知识的青年到博物馆参加讲解,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文化,并且不断接受它的熏陶。同时,我国每年都会组织各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各个学校的学生以及在职人员参观当地博物馆。还会组织不同单位跨省、跨市、跨县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及人民群众学习各地的优秀文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都实行了免门票的措施,目的也是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学习文化知识,接受博物馆文化的熏陶。
  但是,在博物馆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如公共设施建设并不十分完善,基础设施有一些欠缺。对这种现状,许多地方政府加大了政策扶持,但是有些博物馆的建设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宣传文化的重要形式,部分博物馆因为公共设施的欠缺不能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能,因为博物馆文化的根本是把人作为其发展的对象以及发展的根本。同时,部分博物馆文化发展形式十分局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而无法吸引更多参观者走进博物馆参观。并且,很多博物馆的讲解人员采用的讲解形式十分单一,讲解词常年不换,跟不上社会文化的发展,对很多年轻参观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空洞、乏味,让人没有再听下去的欲望。所以,博物馆应该积极寻求创新,只有内容有趣了才能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才能让博物馆文化发展得更好,更有深度地传承与发扬下去,在笔者看来这是十分重要且严峻的任务。
  3 如何进行博物馆文化的开发与创新
  博物馆文化,听起来是一种十分高雅的文化,仿佛阳春白雪。但是随着我们生活的水平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认同感的不断加强,博物馆文化也应该逐渐开始发挥自身的作用了。博物馆首先需要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代表学术的姿态,还有单一的、灌输文化的发展方式,应该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积极主动地发挥文化对于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塑造作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民族多样、人口众多,每个地方的文化也是不同的,例如:高原文化、陕北文化等。在笔者看来,一个省的市与市、县与县之间应该开展同一地域博物馆文化之间的交流,让这个省的居民对本地文化可以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增强文化的认同感,这样可以促进更好地共同发展。同时,各个省之间的博物馆文化也应该进行交流。例如,山西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互相交流学习对方的先进文化,积极派遣自己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到对方的博物馆进行讲解,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两个省之间的友谊,增强两省之间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加强省与省之间不同文化的对话和碰撞。同时,我国也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博物馆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让更多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是一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事。同时,我国现代博物馆的起步较欧美发达国家稍晚,我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学习国外博物馆的现代管理经验,引进更多高科技设备,完善我国博物馆的设施。笔者相信在这样的交流中也可以吸引更多人学习中国文化,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文化可以依托当地旅游产业,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博物馆文化”旅游路线,让公众能够更好地体验、欣赏、融入、宣传博物馆文化,继而可以衍生出一条以“博物馆系列”为特色的文化产业,把艺术观赏、探寻历史、研究科学、教育推广等方面功能融入旅游业,从而让公众对博物馆文化的了解不再是单一和乏味,而在博物馆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上有质的飞跃。
  最后,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再加大博物馆文化的建设,因为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了解自己地区文化的最好途径。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从心底里热爱博物馆文化、愿意为博物馆文化事业积极奋斗的人才。在我国,虽然博物馆大多履行公益职责,但少数博物馆的参观仍需要购买门票,笔者认为应该完全取消博物馆门票,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认识并且了解博物馆文化,增强地域认同感,让我们的博物馆文化发扬光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
  4 总结
  博物馆文化是我国众多种类文化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和弘扬文化的形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积极接受,并且要不遗余力地发展我国的博物馆文化,把博物馆文化形式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同时,博物馆文化现在虽然在发展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但是它的发展依然有许多欠缺的地方,作为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发现这些问题,并且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为我国的博物馆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如今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我们的物质生活要跟得上,精神层面生活更加不能落下。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情况下,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只有不断发展有意义的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不断地学习知识才能使人在社会大潮中不被淘汰,所以,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开发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各种知识,为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份力量不仅仅是对于博物馆文化的建设,还有国家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陈丽聪.浅谈新时期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与前景[J].现代国企研究,2018(22):279.
  [2]王雪银.浅议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J].艺术科技,2018(7):104.
  [3]邓君.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J].科技与创新,2017(5):13-14.
其他文献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经济水平、生活质量,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为满足人们生活品质需求,我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博物馆的建设力度,充分发
2008年1月18日,上海市港口局发布:200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准箱,首次超过香港,跃居全球第二。而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全年完成5.61亿吨,已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在2008年
摘 要:博物馆是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物品的展示场所。博物馆对于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博物馆能够对文物采取更加科学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博物馆通过对这些物品的展示,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参观的方式获取历史知识,增加其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很难再有“闲情雅致”前往博物馆参观,因而,近些年来博物馆现场参观的人数一直没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步履匆匆,博物馆是唯一能够留住时间的地方。博物馆记录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变迁,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够静下心来,徜徉在时光的长廊中,欣赏岁月流逝的
摘 要:博物馆作为每个城市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场所,其公开性和永久性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呈现出了城市发展的完整历程。目前很多博物馆都开设了具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服务于公众,这些活动的创办,展现了博物馆强大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文章主要分析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它功能延伸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功能;延伸发展  当今的人们不再只追求物质生活,还更加重视精神方面的追求
馆校合作是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作者结合山西博物院的"晋国霸业"展览特色,把握其历史性和故事性的特征,阐释了在学校开展"历史剧目+主题课程"的相关经验和理论思考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博物馆要发挥好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合理进行教育性展览的规划和设置。文章在阐明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基础性特征、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