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服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美术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观察能力等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服装设计探索,恰当地运用美学规程、逻辑思维、设计程序及设计语言进行创造,能赋予美术课程综合性,还能强化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服装设计在美术课程中的实践意义随之凸显。本文通过探析小学服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方略,以期为提升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小学美术;服装设计课程;核心素养
  服装设计课程指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及设计程序等技能完成着装状态创造任务的课程。小学美术在教改背景下侧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态度、美术表现五大核心素养,同时关注学生人格、思维、心理及其他方面的成长动态。服装设计涉及多元知识,需要学生勤思、实践、创造,将个体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服装中,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为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研究服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服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一)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讲我校树立“小学大材、小学大师”育人目标,在川师服装学院助力下发挥得天独厚的服装设计教学优势,在小学美术教师及服装学院教授努力下创设适应性、趣味性、知识性兼具的特色课程,为我校美术教改指明方向;其次,服装设计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在课程开发中势必会涉及传统文化、手工艺、测量计算等方面的知识,达到聚合教育资源的目的;最后,服装设计课程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个性喜好助力教育资源聚合,助其完成设计任务,使学生能有效增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1]。
  (二)给予学生成长空间
  小学服装设计课程利于学生动手实践,在此过程中转变劳动观念,同时对“美”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学生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设计实践提高审美情趣。小学服装设计注重中华文化的渗透,将旗袍、唐装、汉服、戏曲服装等中国本土服装文化视为开发课程支点,引领学生在服饰纹路、工艺、颜色中探寻文化内涵并增强文化自信。服装设计为学生展现创造力搭建平台,学生最终获得一件成品会感到满足,助其彰显个性、增强自信、强化能力,继而为学生提供成长空间。
  二、小学服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点
  (一)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视为服装设计教学要点
  有别于以往的小学美术课程,服装设计课程不仅教授学生设计制作服装的知识,还侧重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技术意识、劳动观念及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素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基于基础教育课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活动。基于此,服装设计课程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个性喜好、综合能力开发课程并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通过服装设计增强核心素养。
  (二)将地方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视为服装设计教学要点
  服装设计课程“校本化”开发离不开地方资源的聚合、挖掘及利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亦是小学服装设计教学活动提高综合性、趣味性、参与性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立体仿真模拟服装专业设计、裁剪、制作过程,用剪粘工艺替代服装缝制工艺,期间使用扎染、苗绣、小模立裁等工艺技术,确保学生能完成服装设计任务;另一方面以服装设计为依托引入传统文化,将当地少数民族服饰及技艺引进课堂,指引学生探寻民族服饰背后的动人故事,增强服装设计活动综合性及教育性[2]。
  三、小学服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以人为本,对服装设计充满信心
  小学生认知能力、综合素养、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教师需在渗透中国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合理筛选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对设计充满期待且信心满满。例如,教师可面向学生展示一组中国传统服饰的照片,如汉服、旗袍、唐装等,引导学生针对较为喜爱的一款服装进行赏析,旨在指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从纹样、颜色、工艺等角度出发感受中国服饰文化的魅力与内涵,继而树立文化自信并对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使学生能主动了解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主人翁的态度保护中华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文化元素设计服装,从教师展示的服饰图片中寻求灵感,使学生服装设计更加积极主动,达到培育学生创造力、图像识读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课程拓展,激发学生服装设计兴趣
  小学服装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教师需坚持课内、课外育人资源统筹利用,发挥“社会即学校”的育人作用,在利用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使学生服装设计兴趣更浓且更加专注,例如教师可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着装图例展示在电子交互白板上,如婚纱、西装、晚礼服、消防服、警服、运动服等,引导学生将服装的功能与设计目标联系起来,在不同的场景中萌生服装设计灵感,拓展学生服装设计范围,调动学生服装设计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变为服装设计动力。小学新课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段,主要源于各学段学生知识储备、综合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仅用一套课程很难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基于此小学服装设计课程需依托不同学段加强教学指导,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可用剪粘工艺替代裁剪制作工艺,减少学生使用剪刀等危险物品的次数,使服装设计活动更加安全、高效、简单,以免打击学生服装设计积极性,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可适度引入裁剪制作工艺,还可使用小型电动缝纫机(见图1),使学生的服装设计更为专业,在此基础上拓展课程内容。服装设计课程除依据制作工艺予以拓展外,还可依据设计任务加以拓展,如“汉服设计”、“玩偶设计”(见图2)、“工作装设计”任务等,围绕各项任务聚合课程资源,如图片、小视频等,使课程内容更为直观、形象、易懂,助力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完成设计任务。
  (三)以评促学,建立学生为主的服装设计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是服装设计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评价需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学习过程,旨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彰显个性、传承文化、热爱创造,基于此小学服装设计需发挥以评促学作用,教师综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联动,分设评价等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准备一些奖励,如优秀奖、鼓励奖等,对学生设计成果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在服装设计中积极进取、创想与实践,继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等核心素养[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服装设计课程能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将學生综合发展与服装设计课程关联在一起,积极聚合课程资源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保障服装设计课程以人为本,指引学生对服装设计产生兴趣且充满信心,赋予课程拓展性,丰富服装设计实践情境,重视以评促学,继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寿海燕.基于核心素养,服装创意设计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探索[J].中外交流,2019,26(31):263.
  [2]范红英.豫剧服饰艺术在小学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3]黄新.基于“扎染”校本课程培养初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其他文献
摘 要: 博物馆肩负着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命,而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智慧结晶,不仅通过文物也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体现,因此基于现代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公众和社会的发展理念而言,在发挥其文化保护与传承功能时应重视社会发展的需求,寻求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传播模式。据此,本文以文创角度,探讨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尝试借助文创产品的推动,展现历史价值、传递文化精神,使以非遗为
摘要:基于嘻哈文化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讨论其发展背景,立足于嘻哈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嘻哈音乐作品与个人情感的结合、明确嘻哈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定位等三个方面,总结实现嘻哈文化建构与自我认同的策略,为嘻哈音乐赋予本土化特色,加强大众对嘻哈文化的认同感,以期能够通过嘻哈文化传播正能量价值观。  关键词:嘻哈文化 说唱音乐 文化建构 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
将“玩”引入学习陶艺过程最容易激发孩子的游戏性、随意性、创造性的思维.孩子对泥性媒介属性的掌握和对艺术的随意性,透过双手捏造形成,物象形态的自我体验性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角度交换观看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与提炼物象的取舍、装饰、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而成,使人觉得比真实的物象更加生动可爱.那么,在对陶艺材料试验性与把握泥的成型处理的思考,逐渐引导孩子们的思维与创造力的发展.
摘 要: 高校绘本创作教学时,为培育创作型人才,应当突破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约束,建构全新的绘本创作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为保证绘本作品的原创性与艺术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其中,启蒙学生的文化继承意识,在绘本创作过程中,突出传统文化元素,增强绘本的文化因子。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绘本创作教学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 虽然只是一个元素,也有它的“生存”之道。研究者指出“任何一个朴素的可视的东西在自然的天光里,都能有描绘价值,成为描绘的对象,因为一个画家的眼睛知道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它”。大多数版画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都是一种信息思想的传播。“纸与书”图案元素也一样,它是否可以解读和作者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成反比例,如果信息数量越多,艺术家独自创作作品的元素量就少,即越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关 键 词:
摘 要: 从简述包装的分类与功能,使其了解包装设计的特征与发展,从研究中原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传承与创新到融合中原传统文化元素的系列包装设计实践,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底蕴和民俗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包装未来的发展趋势,该研究方向将成为近几年中原非遗文化、本土旅游宣传、品牌推广等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 键 词: 中原传统文化元素;包装设计;传承与创新  一、包装的分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