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奇》里的月意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h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张爱玲《传奇》里,月亮形态各异、色彩纷呈,少了传统月意的浪漫柔和,多了些苍凉、诡谲。这些“月亮”悄无声息地见证着人世间纠结的情感,不管是大而白的满月,还是一钩白色月牙,黄的也好,红的也罢,它们都深隐着其独特丰富的意蕴。月亮在《传奇》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的渲染及故事情节的安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表现在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折射、扭曲心理的象征以及复杂情爱的反思等方面。
  关键词:《传奇》;月亮;悲剧
  作者简介:方波,彝族,滇中文化保护与研究中心成员,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审美教育;陈骞,汉族,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03
  月亮在中国文学里被赋予了独特的意味,一轮平常的明月,引人无限的感想,触动文人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张爱玲在《传奇》中,运用月亮呈现扭曲人性变态心理,见证人生不断上演的悲剧,也从另一面映衬人与人之间或真诚或卑微的爱情。
  一、折射悲剧命运
  在张爱玲《传奇》这部小说里,月亮悄无声息地见证着世间的情感和人物的命运。《金锁记》以月亮开篇:“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有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1]小说以此作为全篇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解释了人生的艰辛和悲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轮转,月亮依旧。
  《传奇》里张爱玲多次安排长安和芝寿这两个悲剧人物看见月亮。“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2]这里的月亮是长安退学前于半夜看到的。她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学校生活,在母亲一番吵闹的催化下,将不得不结束。此时,长安泪眼里的月亮模糊残缺,恍如她面对退学时无奈、茫然的心情。这里的月,同时也暗隐了长安不完满的人生。凄冷的残月象征着长安内心里绵绵的伤悲。
  芝寿自从嫁与长白,便过着婆婆不像婆婆,丈夫不像丈夫的生活。她被曹七巧的无理逼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在黑夜中,芝寿看到的月亮是满圆的白太阳。“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3]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她想死。她怕这月亮光,又不敢开灯。”[4]在此,作者运用似真似幻的自然现象,有意从色调上着手,使黑和白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白色作为一种无色彩,在色彩心理学上既与死亡、绝望、悲哀、匮乏、无光、沉默、焦虑相连,又与纯洁相关,张爱玲显然是在前者的意义上使用白色,从而暴露了现实、家庭、人性的丑陋和荒凉,展示了女性的悲剧性成分。”[5]芝寿想死,怕这月亮光。因为她一面被婆婆羞辱为荡妇淫娃、一面又只能独守着空房。当她独守空房看到的明月被幻化为白太阳,既含有一种讽刺意味,也将她的痛苦和悲剧无限放大。最终芝寿内心深处的苦闷如那轮满月一样很满很满,达到了极限,致使她久郁成疾而致死。人生的路程只走了一小段就戛然而止。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张爱玲同样娴熟运用月亮映射了男主人公的悲剧。洞房花烛本是人生花好月圆的良宵,但是罗杰的新婚夜并不完美。就像那“大半个月亮,不规则的圆形。”良辰美景成了“一汪水”。妻子愫细把正常的夫妻生活视为禽兽行为,新婚之夜逃到学生摩兴得拉的宿舍里。“摩兴得拉的窗子外面,斜切过山麓的黑影子,山头后得天是冻结了得湖的冰蓝色,大半个月亮,不规则的圆形,如同冰破处的银灿灿得一汪水。不久,月亮就不见了,整个的天全冻住了;还是淡淡的蓝色,可是已经是早晨。”[6]愫细对性知识的无知酿成了罗杰人生的悲剧。罗杰开煤气自杀的夜晚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条路是新婚的那个晚上愫细跑开,他在后面追着喊着的那条路。“这又是一个月夜,山外的海上浮着黑色的岛屿,岛屿上的山,山外又是海,海外又是山,海上,山石上,树叶子上,到处都是呜呜咽咽笛子似的清辉;罗杰却只觉得他走到哪里,暗到哪里。”[7]这个月夜对于罗杰来说预示着生命的尽头。
  二、象征扭曲心理
  通常情况下,月亮在伴有乌云的夜晚,往往会给人以阴险、狡邪、恐怖的感觉。《金锁记》中张爱玲借助月亮这个特殊的意象,把月亮描写成一个戏剧化的脸谱,恰如其分地折射出曹七巧扭曲变态的人格下所拥有的狰狞形象。“隔着玻璃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8]
  《茉莉香片》中,这样描写聂传庆和言丹朱走在山路上时的月亮,“云开处,冬天的微黄的月亮出来了,白苍苍的天与海在丹朱身后张开了云母石屏风。”[9]“微黄的月亮”是言丹朱眼里“温性”的聂传庆,天真的丹朱对着他幻化着美好的事情。但 “微黄”的月亮表面上是温和的,实际上却是人的猥琐、怪癖、病态的象征。聂传庆就是如此,对父爱的渴望,使他将自己的缺失归咎于眼前的这个纯真无辜的少女身上,他将愤怒、无奈宣泄于她,将拳脚无休止地落在她的躯体上。
  在《心经》里,张爱玲借助另一种形态的月亮——耳坠,揭示违背伦理的变态人性。在小寒生日那天,“小寒伸手拨弄凌卿戴的樱桃红月钩式的耳环子。”[10]此处,张爱玲将耳环描写为樱桃红、月钩式,是充满暧昧和嘲弄意味的。许小寒从小就有恋父情结,恨不能完全占有。而其父也有着恋女倾向,他因此与小寒的朋友——跟小寒长相相似的凌卿同居。作者将“樱桃红月钩式的耳环子”运用在这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红色不仅有肮脏之意,也蕴含了一种得不到的痛苦。   “张爱玲的小说人物不是心理有病,就是身体有病,有的甚至心理、身体都病了。”[11]这些形形色色、变幻万千的月亮在不同的场合映照着畸形的人格。
  三、反思人间爱情
  夏志清曾说过:“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蒙眬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的月亮。月亮这个象征,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表示。”[12]张爱玲《传奇》中的月亮除了见证世间情感的悲,人物命运的惨,还会让读者感同身受地看到那轮充满滋味的月亮。《倾城之恋》写了在香港沦陷这一特殊背景下,成全了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的世故婚姻。一个终于收获了婚姻、一个暂时获得了安顿。这一被算计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一传奇爱情里,伴有两次月亮。第一次:“可是四周太静了,虽然离了这么远,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音在那里心平气和地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13]流苏泪眼里的月亮是大的、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这是她第一次到香港和范柳原相处时看到的。而这个时候,二人仅仅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玩弄这份感情。范柳原给她的感情是不确定的,没有安全感的。就像她泪眼里的月亮,因为有刺激感,所以显得大,但是模糊的,像似他们无望的爱。第二次:“十一月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倒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14]这一次,随着战争的到来,经历了香港的沦陷的流苏和范柳原,他们的感情有了可以相互融合的可能,两人同病两怜,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有了展望未来家庭生活的可能。故而虽只是“十一月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但也觉着是美丽的,“像玻璃上的霜花”。虽然只有薄薄的光,但却能照亮镜子。严冬里的一小弯月牙也叫流苏看到了爱和希望的光芒。月亮在此仿佛是传说里的月老,贯穿了白流苏和范柳原恋情的始终,有意让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走在了一起。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主人公佟振保与朋友之妻王娇蕊共度良宵后,振保给娇蕊梳头时,张爱玲做了如此描述:“梳头发的时候她在头发里面发现一弯剪下来的指甲,小红月牙……昨天晚上忘了看看有月亮没有,应当是红色的月牙。”[15]在这种场景中,作者笔下的“小红月牙”带着暧昧的气息。实物的月亮与剪下来的虚拟的 “小红月牙”的对比,再次诠释了“情人眼里出西施”,映衬了两人在那一瞬间的浓郁情感。
  《红玫瑰与白玫瑰》开篇那段不得不提的对人性的精辟阐析中,也有月亮:“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摸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沾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16]通过红白两种色彩的差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用“床前明月光”比喻圣洁的妻子,用“红玫瑰”象征火热的情人。然而人的美丑的判断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尤其以男女两性关系为前提的美的判断,会因审美疲劳发生转变,伴随时间的流逝,明月会变成饭粘子,红玫瑰会变成一摸蚊子血。人性中的喜新厌旧在此得到充分的陈示和剖析。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面,月亮照耀下的卑微爱情展示的也十分充分。葛薇龙与乔琪乔第一次相处,作者格外穿插了月亮这一外景;“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煳了一小片。”[17]有月亮的夜晚,仿佛是催生情意的情调,而且“黄黄的”,带着点蜜意。这个月夜,让葛薇龙的心因乔琪乔跳乱了节奏。最终,这个来自上海原本纯真善良的少女,为拴住一个花花公子的心,为满足虚荣心,在这场错爱中迷失了自我,而且只能将错就错,继续沉沦下去:“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透,淹得遍体通明。”[18]情爱双方如若不能站在同一高度相互凝视,其结局毋庸多言必是失败的。而女性往往是那个居于下仰视对方的人,这时她们的遭遇只能通体透明,失去自我。
  综上,张爱玲《传奇》里的月亮饱含了许多隐秘的内容。有的是关于景物的描写,有的是关于心理的写照,有的是寄托感情的象征。同是一个月亮,经过她的精心渲染,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色彩上,都具有更加光鲜的形象,变得千姿万态:或是“乍明扎暗,忽红忽黄,亦旧亦新,如磷火闪烁,教人分不清这微光是真是幻,是闹市还是荒原;[19]或是“使月亮意象烘托出小说苍凉凄迷的氛围,承载着丰富复杂的心理内涵,浸透着心酸惨痛的人生况味……”[20]。月亮在她这里“少了前人的温馨与浪漫,多了一些凄凉和哀情。”[21]张爱玲对传统月意的继承,对西方象征手法的借鉴,还留有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的巨大空间。
  注释:
  [1]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84.
  [2]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03.
  [3]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06.
  [4]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07.
  [5]杨小青.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色彩语言[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报,2001,(2):55.
  [6]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214.
  [7]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227.
  [8]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06.
  [9]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75.
  [10]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208.
  [11]张盛寅、温青.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63.
  [12]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再读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58.
  [13]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37.
  [14]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39.
  [15]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42.
  [16]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29.
  [17]张爱玲.传奇(上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72.
  [18]张爱玲.张爱玲典藏文集——中短篇小说1943年作品 [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49.
  [1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471.
  [20]高岭.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象征寓意和氛围象征功能,载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16.
  [21]李新民.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0):45.
  参考文献:
  [1]张盛寅、温青.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再读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蠡城有山,又有湖。山是稽山,湖是鉴湖。坐在湖畔看稽山,重峦叠嶂,葱郁青翠,在云天间起伏,山虽不高,却使这江南名城的地平线变得跟湖岸一样柔曼曲折。站在稽山看鉴湖,湖岸逶迤,波光粼粼,澄澈如镜,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湖上桥堤随设,渔舟时现,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入夜,霓虹闪烁,灯火绕堤,更是如梦如诗。在那里,热闹与沉静交织,历史与现代相汇。  鉴湖是一阙悲歌。它承载着太多的风雨和苦楚,经过了多少岁月的踩踏
基因治疗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安全高效的基因传递系统,如何开发合适的基因转运载体是基因治疗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着重于将传统中药的多糖成分应用于基因传递
斜倚阑,魂随风飘。玄鸟作响,恍惚又宿燕。  凤鸾春恩伴笙歌,似从曾日来。  我本将门后,德武军娇女,父严母慈兄自怜爱,承欢膝下,训之如男。  金钗舞花剑,豆蔻识人心,及笄善绿绮。二八年华,窈窕淑女,尹氏无双。  景正七年,奉旨上林狩,骏马似御风,繁弱轻启射,狩获帝王心,圣恩九月,荣宠不歇。  景正八年,身怀龙裔,初为人母,不胜欢喜,四甲之初,坠楼小产。  三月泪痕不散,帝王终闭不见,不过一冢残荒。
失恋  蜀锦摊开眼前模糊褶皱的霓虹  光的碎片四面八方向肌肤砸来  泪腺一次次漂白记忆  身体倒插在漆暗的天空  是一棵无土培植的多肉植物  随意一动  远处孤皎的月盘剧烈躁动  把清冷轰进我的身体  “师傅,来碗小面儿”  眼前又被辣椒揉搓得褶皱起来  却从未惊动一个人  一个长大  所有的心累遁入乌云  惆怅失足于断崖  把童话镶进天地  掏出童年的游戏  锅洞里的火是太阳点燃的  长大长在白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作者简介:赵奕淞(1999-),男,满族,辽宁义县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二22班学生。  似水流年,流年似水。由秒积分,由分成时,由时划日夜,由日夜区年月。时间是悬挂在旧墙上的日历,无论时间快与慢,它都静静地做着见证。而我们则是无情地将它一页一页撕去,然后遗弃在那不为人知的角落。曾几时我们带着未知奔赴前方,掩饰内心的惆怅和迷茫,去追寻去探索困惑内心的东西。得到过很多,失去过很多,坚持了该坚
年幼的爱情似乎总是没有好的结局,都因为两个人的步伐不一致,而渐行渐远。或是留下一个人在原地不甘心。  收到你的消息是在今天下午,你告诉我你分手了,是真正的分手了。男孩和你是一个高中的,但和我不是一个高中的,我自然是没有见过他,你也自然不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毕竟我不了解他。只是从你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他很黑,也很胖,也很成熟,总是顺着你的心意。  好像一开始爱情就是这样的,要么是男孩顺着女孩的心意,要么
摘 要:本文从性别政治、岛屿意识、非确定性三方面论述了当下城市小说的精神特征,为当下城市小说的写作提供思考。  关键词:城市小说;性别政治;岛屿意识;非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3  一、“性别政治”的城市  当下的城市需要一个稳定的主体。我们在探寻城市小说建构过程与政治意义时发现城市的主体消亡了,已变得没有
读书是一门艺术。林语堂在其散文作品中展示了其以“自然”为核心,以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为要点的读书艺术。 Reading is an art. In his essayist works, Lin Yutang showed
摘 要:小说《沧浪之水》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间精神上的焦虑和心灵上所遇到的困境,小说着重解构知识分子的理想承担,价值判断,以一种犀利的笔触,独到的视角剖析并思考了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承接和现实堕落历程,丰富了知识分子终极命运这一话题内容。  关键词:池大为;知识分子;沧浪之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