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泊沙康唑预防重症流感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
【出 处】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发表日期】
:
2021年33期
其他文献
多黏菌素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致严重感染中的临床疗效逐步得到认可,使用疗程一般为2~4周,静脉使用较常见的并发症是肾毒性及神经毒性,但目前关于多黏菌素长疗程使用的疗效及安全性鲜见报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1例神经外科术后合并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致运动区脑脓肿的重症患者,在家属拒绝脓肿切除及Ommaya囊植入术的情况下,给予多黏菌素B静脉注射(3.0mg·kg-1·d-1)联合脑室内局部注射(5mg、每日1次),同时静脉二联高剂量舒巴坦(8g
通过使用人工死腔来纠正低碳酸血症或诱导高碳酸血症,对于特定神经重症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针对具有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当前主要通过在呼吸管路Y型接头与患者端之间增加一段延长管来实现上述目的,但延长管的容积往往是固定的,无法灵活适用于个体化诊疗的需要。在经过长期机械通气研究的基础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周建新教授的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容积推拉可调的人工死腔,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2020496413.4)。该人工死腔结构简单,由桶体、活塞头及
心搏骤停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持续胸外按压一直是心肺复苏(CPR)院前急救领域的难点。如何保证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是患者全程救治链中的重要一环。转运过程中的持续胸外按压目前大多使用CPR机械按压装置,然而机械按压装置的安装过程涉及患者的体位转换、装置底座安放等,在人力资源有限的院前急救过程中极有可能影响持续高质量CPR救治。为此,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湖州师范学院共同设计了一款CPR机械按压装置专用抢救担架,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921005444.9)。该担架主要设计特点在于将按压装置底座与
近年来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率呈持续增加趋势,其中耐药菌所致感染病死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多黏菌素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具有对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也可作为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包膜的有效通透剂。多黏菌素保留应用于微生物学明确的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类为对人类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抗菌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本文对多黏菌素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由肠道菌群及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所组成。神经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存在严重紊乱,表现为菌群多样性下降、有害菌属及肠屏障破坏增加。适宜的肠内营养可维持肠屏障稳定,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肠道炎症,还可调节特定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患者临床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神经危重症患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概述了神经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目前肠内营养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将肠内营养及不同添加剂对肠道菌群、肠道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其本质是一氧化氮(NO)大量释放使血管明显扩张、血压持续下降,中心环节为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亚甲蓝能有效抑制NO及其参与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iNOS-NO-sGC-cGMP)信号转导通路,清除过多的NO、阻断信号转导通路,同时也能发挥抑制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本文就亚甲蓝治疗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时间窗、最优剂量、给药方式及潜在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先天性免疫细胞,在炎症刺激下,巨噬细胞可以迅速应答并通过代谢重编程产生大量代谢物。衣康酸是源于三羧酸循环的免疫调节衍生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近年研究证实衣康酸可促进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但其机制复杂,可能与烷基化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残基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阻止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ζ(IκBζ)翻译,抑制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活性氧(ROS)生成以及下调有氧糖酵解水平等有关。本文就衣康酸的代谢途径与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巨噬细胞炎
再喂养综合征(RFS)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的临床营养治疗并发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在高应激、高代谢状态下摄入营养物质更易发生RFS,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病死率增加密切相关。但由于RFS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响因素评估尚不完善,关于RFS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明确ICU住院患者RFS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实施干预是防治的关键。本文通过对RFS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发生现状、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以及预防进行综述,旨在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RFS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以期提高
确定哪些患者有容量反应性是重症监护病房中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休克患者中。评估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可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准确把握患者心脏前负荷功能,指导合理的容量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无创和有创的方法来评估容量反应性。下腔静脉超声因其简单、无创及可重复性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指导重症患者的容量管理。本文就下腔静脉超声在重症患者容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重症患者的循环管理提供参考。
机械通气作为非生理性的通气方式,会对呼吸力学带来很大影响。人工气道最大的问题是给呼吸通路带来额外的气道阻力,通过欧姆定律可以发现其导致的吸气压力下降损耗与呼气压力释放延迟。对于肺部不同部位来讲,正压通气会造成不同的力学状态;通过设定单位面积的胸部或膈肌部位,采用基本力学的方法,可以发现跨肺压、跨胸壁压、跨肺胸压、跨膈肌压、跨肺膈压、胸腔内压、平台压、驱动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吸气驱动引起的肺部压力梯度,在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时存在明显区别;根据驱动过程可以发现,生理状态下的自主呼吸,其压力梯度从外周向中心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