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背景和社会转型给高校宗教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各高校必须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将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与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做好新时期高校宗教工作。
关键词:高校;宗教工作;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62-02
一、当前高校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外交流与教育合作的繁荣导致高校宗教工作压力加剧。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催生了校校合作、校企对接、境内外联合培养等许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在校内学习期间与外教、留学生、外资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还有更多的渠道赴境外学习研修。生活在一个普遍信仰宗教、传播宗教文化的大环境下,长期与具有宗教信仰的教师、同学、室友接触,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对宗教的认识和了解也会相应增加。这种了解和认识可能是理性的,也有可能是非理性的。
2.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宗教渗透的隐蔽性增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来自网络的信息是高校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网络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信息真伪难辨,更有一些信息本身就带有迷惑、煽动、破坏、制造矛盾的险恶目的。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一方面增强了某些宗教渗透活动的隐蔽性,使得对宗教渗透活动的源头管控和后续追踪都困难重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也被这种虚拟性影响,隐藏在匿名用户背后做出一些与原本个性、想法完全相反的行为,呈现出一种“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相背离的现象。这种匿名性和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他们挑战传统和权威的欲望,甚至促使他们做出一些挑战社会道德、挑战法律法规的行为,他们被不良信息侵害、被某些宗教渗透活动洗脑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了。
3.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导致人们精神与信仰的迷失。对市场经济的过度推崇导致拜金主义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物质至上精神挤压下的传统文化意识地位岌岌可危;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各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裹狭着多样的思想与价值观涌入国内,过渡时期必然导致的一些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相应产生,这些社会乱象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主流意识,传统文化消弭、社会道德沦丧、精神迷失等呼喊声不绝于耳,这些由部分不良社会现象导致的精神迷失和社会舆论风潮近年来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导致信仰危机空前加剧。在这样一种大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虽还未身在社会,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是随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而来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冲击,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平正义、道德准则的不断拷问,加之自身面临的求学、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剧,一些大学生极易陷入价值观混乱和信仰迷失的泥淖,转向宗教寻求“慰藉”和“超脱”就成为可能。
4.宗教工作的政策性强和敏感性导致工作难度加大。正是在这种宗教渗透形势严峻,信教大学生数量有所增加的背景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高校和相关工作者重视。但是宗教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工作尺度不易把握,因此高校宗教工作认识虽然不断提高,但是实效性还差强人意,工作机制运行不畅,实际工作中还是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抓手。在队伍建设上,有的教师、学生工作者本身对宗教工作就存在政策不熟、认识不深的问题,导致工作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的又对宗教工作的政策性和敏感性过度解读,如履薄冰、矫枉过正,导致工作中畏首畏尾,“谈宗教色变”,不敢主动出击开展工作。工作的重要性与实际成效不匹配,工作的复杂性与工作体系不匹配,对象的广泛性与工作队伍不匹配,这种机制、方法、队伍方面的弊端导致了目前高校宗教工作的尴尬处境。
二、高校宗教工作的对策
当前高校宗教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抵御和防范某些宗教对高校的渗透,二是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宗教观教育。宗教归根结底是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对人的影响是在很长的时间段内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在高校开展宗教工作时,也要充分认识宗教的这一本质,对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胜利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以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为武器,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保护好青年学生的思想世界。
1.在机制上部门联合,群策群力。无论是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还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高校是一个整体,开展宗教工作必须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将与宗教和学生工作相关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体系中来,以“大统战”的格局进行资源整合,寻求队伍建设的完善性和工作效果的最大化,确保高校宗教工作没有任何漏洞和死角。(1)统战部门牵头、学生部门配合、安全部门补位。在高校宗教工作的整体机制体系中,统战部门是首当其冲的。宗教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统战部门一方面熟悉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开展宗教工作的经验和优良做法,在多部门联合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局,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学生工作部门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是宗教工作的一线力量。他们对学生的了解多,与学生的感情深,并且拥有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队伍完备,开展起工作来得心应手。安全部门负责整个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这种保卫不仅包括人身安全与物质财产安全,也包括思想和精神领域的安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安全部门能够及时补位,控制事态,确保宗教工作体系不出漏洞。(2)思想政治课是宗教工作的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传播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力量,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具备了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具备了牢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能够自觉拥有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的辨别力,具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拥护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思想政治课也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阵地。 2.在对象上因人制宜,各有侧重。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各有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1)尊重宗教信仰,杜绝校园传教。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传统和民族情感,要多对他们进行关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避免他们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与同学疏远,游离于组织群体之外。同时,也要向他们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使他们了解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法律明令禁止校园传教。要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合理合法的宗教文化交流与非法传教、宗教渗透的区别,避免因为不懂政策或者认识不足导致的错误行为。(2)加强理论引导,树立理想信念。目前,高校内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的绝对数虽然不多,但是对宗教认识模糊、并没有科学理性的态度,甚至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和认同的人也不在少数,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宗教暧昧”。无论所谓“宗教暧昧”的定义范围有多大,大学生群体宗教知识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宗教暧昧”者也好,对宗教毫无认识的学生也好,都要加强思想理论引导,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得这些理论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认识,进而指导他们的行动。没有了解就没有批判,只有充分了解了宗教的内涵和本质,认识到某些宗教渗透的险恶目的和重大危害,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坚定性,才能打破模糊和暧昧,在抵御宗教渗透和别有用心之徒的同时明辨是非,理性分析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件,进而形成科学、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在方法上潜移默化,细水长流。当代大学生群体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之下,在多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摸索、分辨,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宗教工作者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学生们的现实困惑和心理压力,将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学生的思想变化联系起来看,突破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引导方法,强化心理干预的重要作用,从学生心灵、思想内部开始,从答疑解惑开始开展教育引导。
隐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化影响。一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准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相结合,抵制社会转型期的迷失心理对伦理道德的冲击,帮助学生重拾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二是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学校团学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社团文化,将学生们的目光和注意力吸引到各项交流、竞赛、联谊、汇演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获得正面情绪。
参考文献:
[1]张献生.“鸦片论”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0).
[2]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关键词:高校;宗教工作;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62-02
一、当前高校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外交流与教育合作的繁荣导致高校宗教工作压力加剧。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催生了校校合作、校企对接、境内外联合培养等许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在校内学习期间与外教、留学生、外资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还有更多的渠道赴境外学习研修。生活在一个普遍信仰宗教、传播宗教文化的大环境下,长期与具有宗教信仰的教师、同学、室友接触,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对宗教的认识和了解也会相应增加。这种了解和认识可能是理性的,也有可能是非理性的。
2.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宗教渗透的隐蔽性增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来自网络的信息是高校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网络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信息真伪难辨,更有一些信息本身就带有迷惑、煽动、破坏、制造矛盾的险恶目的。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一方面增强了某些宗教渗透活动的隐蔽性,使得对宗教渗透活动的源头管控和后续追踪都困难重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也被这种虚拟性影响,隐藏在匿名用户背后做出一些与原本个性、想法完全相反的行为,呈现出一种“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相背离的现象。这种匿名性和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他们挑战传统和权威的欲望,甚至促使他们做出一些挑战社会道德、挑战法律法规的行为,他们被不良信息侵害、被某些宗教渗透活动洗脑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了。
3.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导致人们精神与信仰的迷失。对市场经济的过度推崇导致拜金主义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物质至上精神挤压下的传统文化意识地位岌岌可危;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各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裹狭着多样的思想与价值观涌入国内,过渡时期必然导致的一些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相应产生,这些社会乱象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主流意识,传统文化消弭、社会道德沦丧、精神迷失等呼喊声不绝于耳,这些由部分不良社会现象导致的精神迷失和社会舆论风潮近年来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导致信仰危机空前加剧。在这样一种大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虽还未身在社会,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是随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而来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冲击,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平正义、道德准则的不断拷问,加之自身面临的求学、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剧,一些大学生极易陷入价值观混乱和信仰迷失的泥淖,转向宗教寻求“慰藉”和“超脱”就成为可能。
4.宗教工作的政策性强和敏感性导致工作难度加大。正是在这种宗教渗透形势严峻,信教大学生数量有所增加的背景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高校和相关工作者重视。但是宗教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工作尺度不易把握,因此高校宗教工作认识虽然不断提高,但是实效性还差强人意,工作机制运行不畅,实际工作中还是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抓手。在队伍建设上,有的教师、学生工作者本身对宗教工作就存在政策不熟、认识不深的问题,导致工作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的又对宗教工作的政策性和敏感性过度解读,如履薄冰、矫枉过正,导致工作中畏首畏尾,“谈宗教色变”,不敢主动出击开展工作。工作的重要性与实际成效不匹配,工作的复杂性与工作体系不匹配,对象的广泛性与工作队伍不匹配,这种机制、方法、队伍方面的弊端导致了目前高校宗教工作的尴尬处境。
二、高校宗教工作的对策
当前高校宗教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抵御和防范某些宗教对高校的渗透,二是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宗教观教育。宗教归根结底是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对人的影响是在很长的时间段内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在高校开展宗教工作时,也要充分认识宗教的这一本质,对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胜利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以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为武器,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保护好青年学生的思想世界。
1.在机制上部门联合,群策群力。无论是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还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高校是一个整体,开展宗教工作必须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将与宗教和学生工作相关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体系中来,以“大统战”的格局进行资源整合,寻求队伍建设的完善性和工作效果的最大化,确保高校宗教工作没有任何漏洞和死角。(1)统战部门牵头、学生部门配合、安全部门补位。在高校宗教工作的整体机制体系中,统战部门是首当其冲的。宗教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统战部门一方面熟悉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开展宗教工作的经验和优良做法,在多部门联合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局,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学生工作部门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是宗教工作的一线力量。他们对学生的了解多,与学生的感情深,并且拥有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队伍完备,开展起工作来得心应手。安全部门负责整个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这种保卫不仅包括人身安全与物质财产安全,也包括思想和精神领域的安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安全部门能够及时补位,控制事态,确保宗教工作体系不出漏洞。(2)思想政治课是宗教工作的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传播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力量,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具备了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具备了牢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能够自觉拥有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的辨别力,具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拥护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思想政治课也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阵地。 2.在对象上因人制宜,各有侧重。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各有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1)尊重宗教信仰,杜绝校园传教。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传统和民族情感,要多对他们进行关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避免他们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与同学疏远,游离于组织群体之外。同时,也要向他们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使他们了解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法律明令禁止校园传教。要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合理合法的宗教文化交流与非法传教、宗教渗透的区别,避免因为不懂政策或者认识不足导致的错误行为。(2)加强理论引导,树立理想信念。目前,高校内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的绝对数虽然不多,但是对宗教认识模糊、并没有科学理性的态度,甚至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和认同的人也不在少数,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宗教暧昧”。无论所谓“宗教暧昧”的定义范围有多大,大学生群体宗教知识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宗教暧昧”者也好,对宗教毫无认识的学生也好,都要加强思想理论引导,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得这些理论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认识,进而指导他们的行动。没有了解就没有批判,只有充分了解了宗教的内涵和本质,认识到某些宗教渗透的险恶目的和重大危害,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坚定性,才能打破模糊和暧昧,在抵御宗教渗透和别有用心之徒的同时明辨是非,理性分析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件,进而形成科学、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在方法上潜移默化,细水长流。当代大学生群体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之下,在多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摸索、分辨,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宗教工作者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学生们的现实困惑和心理压力,将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学生的思想变化联系起来看,突破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引导方法,强化心理干预的重要作用,从学生心灵、思想内部开始,从答疑解惑开始开展教育引导。
隐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化影响。一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准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相结合,抵制社会转型期的迷失心理对伦理道德的冲击,帮助学生重拾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二是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学校团学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社团文化,将学生们的目光和注意力吸引到各项交流、竞赛、联谊、汇演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获得正面情绪。
参考文献:
[1]张献生.“鸦片论”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0).
[2]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