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房间来呈现内心的例子比比皆是。“个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不是相互排斥的。”在一个空间里,尤其是相对封闭的室内生活一段时间之后,房间会沾染上居住者的气息。
关键词:《艰难时世》 房间 人物心理
一、小说中的房间和人物心理
教室是小说中最先出现的房间。狄更斯将教室描述为“一个寒碜、没什么陈设、单调的拱形教室”。学生们就像罐子,等待着被“无数法定加仑的事实灌进去,直灌到溢出来为止”。在作者的笔下,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和授课的场所,却更多地变成了当时英国功利主義教育体系的象征。教室的环境单调,缺乏活力。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室中的学生也会变成全然没有创造力的“物件”。同样地,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到环境。当老师要求西丝为房间选择壁纸和地毯时,西丝选择使用带马和花朵的图案来装饰房间。然而老师却严厉地纠正了她,并提醒她注意事实。在功利主义的指导下,当时的教育体系无法容忍想象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石屋在书中是一个详细刻画的房子,在反映人物心理状况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葛擂硬太太和女儿露依莎。石屋是葛擂硬先生事实哲学的产物。“这座很大的,四四方方的房子,有一条沉重的门廊遮住了它正面的窗户,正如房主人的浓眉遮蔽了他的眼睛一样。这是一个经过预算、核算、决算和验算而造成的房子。”葛擂硬太太是这所房子最严重的受害者,她的思想完全受控于她的丈夫。书中葛擂硬太太第一次出现的地点是在正式的会客厅。会客厅是一所房子里最具男性气息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庞德贝太太的女性意识很难被激起。陪伴了丈夫很多年的她在这所房子里既没有一间真正属于她的房间,也没有属于她的思想。直至死去,她一直都在一个没有一丝女性气息的房间里。弥留之际,她把自己一生的痛苦都归结于房间,但最终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房间里有一种痛楚,但是我不能说明白那是什么。”
在石屋,同样的环境也塑造了露依莎。她和弟弟都是父亲教育体系的产物。在他们的世界中是没有想象和幻象的。压抑的房间阻碍了她的自然发展,使她变成了一个冷漠的女孩。她逐渐失去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常常保持沉默,一语不发。甚至在得知自己要嫁给庞德贝先生之后,她也最终沉默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悲剧式的婚姻是露依莎畸形的心理状况的后果,而这种心理却是在压抑的房间里形成的。
婚后,露依莎住在了焦煤镇,而她的房间状况却没有丝毫改善,无论是在房间装饰方面还是心理环境方面。她的丈夫庞德贝先生和她的父亲一样,是个功利主义者。更糟糕的是,他还是一个万恶的资本家。露依莎现在居住的环境中充斥着功利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处世哲学。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健康的环境逐渐变成了露依莎生活的一部分。不像西丝,露依莎缺少改进环境质量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不会装饰自己的房间。当赫德豪士先生第一次上门拜访庞德贝时,他眼中露依莎的房间是这样的:“在这间屋子里,没有一点女性的暗示。没有美丽灵巧的小摆设,没有什么稀奇的小玩意儿,任何地方都没有一点小东西表示出她的影响。这间屋子现时正呆呆地对着坐在它里面的人,凄凉,孤寂,夸财耀富,古古板板,没有一点女性居住的迹象使它显得柔和一些,温暖舒适一些。”和她母亲一样,露依莎的存在没有给房间带来任何改变。因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她独立的女性意识被剥夺掉了。露依莎的这种性格在她从小生活的石屋当中已经形成了,在嫁人之后,更加恶劣的环境使得她只能走向更深的深渊,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
与庞德贝先生的婚姻破裂之后,露依莎从焦煤镇搬回到自己儿时的房子——石屋。在小说末尾,作者将葛擂硬先生塑造成了一个忏悔者的形象。他对自己功利主义的哲学体系所造成的伤害深感抱歉,也有意挽回过失。相应地,石屋也就逐渐失去其功利主义的氛围,变得充满人性的关怀。露依莎在最艰难的时刻选择投奔父亲,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她终于有机会逃脱庞德贝先生为她设下的心灵的牢籠,能够从父亲和西丝那里得到一点积极的影响。书中狄更斯刻意强调了露依莎醒来时的房间,她现在的房间将打开未来美好生活的大门。
二、结语
在《艰难时世》中,狄更斯用房间和房间装饰的文化批评方法讽刺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体系和资本主义的哲学体系,表达了对人物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关怀。他重点突出了这些房间如何影响人物心理,以及人物心理是如何影响房间装饰的。露依莎和她母亲是压抑的房间环境的受害者,她们无法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反映在房间上,体现在她们也不会装饰自己的房间。她们母女的房间一直都缺少独立的女性意识和反叛精神。与她们不同的是,西丝是一个装饰房间的心理健康的人物典范。通过房间,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心理。
(作者简介:杜敏,女,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艰难时世》 房间 人物心理
一、小说中的房间和人物心理
教室是小说中最先出现的房间。狄更斯将教室描述为“一个寒碜、没什么陈设、单调的拱形教室”。学生们就像罐子,等待着被“无数法定加仑的事实灌进去,直灌到溢出来为止”。在作者的笔下,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和授课的场所,却更多地变成了当时英国功利主義教育体系的象征。教室的环境单调,缺乏活力。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室中的学生也会变成全然没有创造力的“物件”。同样地,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到环境。当老师要求西丝为房间选择壁纸和地毯时,西丝选择使用带马和花朵的图案来装饰房间。然而老师却严厉地纠正了她,并提醒她注意事实。在功利主义的指导下,当时的教育体系无法容忍想象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石屋在书中是一个详细刻画的房子,在反映人物心理状况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葛擂硬太太和女儿露依莎。石屋是葛擂硬先生事实哲学的产物。“这座很大的,四四方方的房子,有一条沉重的门廊遮住了它正面的窗户,正如房主人的浓眉遮蔽了他的眼睛一样。这是一个经过预算、核算、决算和验算而造成的房子。”葛擂硬太太是这所房子最严重的受害者,她的思想完全受控于她的丈夫。书中葛擂硬太太第一次出现的地点是在正式的会客厅。会客厅是一所房子里最具男性气息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庞德贝太太的女性意识很难被激起。陪伴了丈夫很多年的她在这所房子里既没有一间真正属于她的房间,也没有属于她的思想。直至死去,她一直都在一个没有一丝女性气息的房间里。弥留之际,她把自己一生的痛苦都归结于房间,但最终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房间里有一种痛楚,但是我不能说明白那是什么。”
在石屋,同样的环境也塑造了露依莎。她和弟弟都是父亲教育体系的产物。在他们的世界中是没有想象和幻象的。压抑的房间阻碍了她的自然发展,使她变成了一个冷漠的女孩。她逐渐失去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常常保持沉默,一语不发。甚至在得知自己要嫁给庞德贝先生之后,她也最终沉默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悲剧式的婚姻是露依莎畸形的心理状况的后果,而这种心理却是在压抑的房间里形成的。
婚后,露依莎住在了焦煤镇,而她的房间状况却没有丝毫改善,无论是在房间装饰方面还是心理环境方面。她的丈夫庞德贝先生和她的父亲一样,是个功利主义者。更糟糕的是,他还是一个万恶的资本家。露依莎现在居住的环境中充斥着功利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处世哲学。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健康的环境逐渐变成了露依莎生活的一部分。不像西丝,露依莎缺少改进环境质量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不会装饰自己的房间。当赫德豪士先生第一次上门拜访庞德贝时,他眼中露依莎的房间是这样的:“在这间屋子里,没有一点女性的暗示。没有美丽灵巧的小摆设,没有什么稀奇的小玩意儿,任何地方都没有一点小东西表示出她的影响。这间屋子现时正呆呆地对着坐在它里面的人,凄凉,孤寂,夸财耀富,古古板板,没有一点女性居住的迹象使它显得柔和一些,温暖舒适一些。”和她母亲一样,露依莎的存在没有给房间带来任何改变。因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她独立的女性意识被剥夺掉了。露依莎的这种性格在她从小生活的石屋当中已经形成了,在嫁人之后,更加恶劣的环境使得她只能走向更深的深渊,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
与庞德贝先生的婚姻破裂之后,露依莎从焦煤镇搬回到自己儿时的房子——石屋。在小说末尾,作者将葛擂硬先生塑造成了一个忏悔者的形象。他对自己功利主义的哲学体系所造成的伤害深感抱歉,也有意挽回过失。相应地,石屋也就逐渐失去其功利主义的氛围,变得充满人性的关怀。露依莎在最艰难的时刻选择投奔父亲,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她终于有机会逃脱庞德贝先生为她设下的心灵的牢籠,能够从父亲和西丝那里得到一点积极的影响。书中狄更斯刻意强调了露依莎醒来时的房间,她现在的房间将打开未来美好生活的大门。
二、结语
在《艰难时世》中,狄更斯用房间和房间装饰的文化批评方法讽刺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体系和资本主义的哲学体系,表达了对人物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关怀。他重点突出了这些房间如何影响人物心理,以及人物心理是如何影响房间装饰的。露依莎和她母亲是压抑的房间环境的受害者,她们无法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反映在房间上,体现在她们也不会装饰自己的房间。她们母女的房间一直都缺少独立的女性意识和反叛精神。与她们不同的是,西丝是一个装饰房间的心理健康的人物典范。通过房间,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心理。
(作者简介:杜敏,女,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