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盆吊兰和贫弱红薯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转凉,阳台上那盆吊兰再次爆长,准备给它分盆。
  我在天台的泡沫箱里取土。以前买了椰砖回来,泡碎,装在这箱里,种过红薯,此时会不会有惊喜?
  没有,挖出比指头粗不了多少的一根红薯。
  隔着两层楼距离,红薯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我想起它的时候极少,只是偶尔上去,浇过两三回水。吊兰呢,我每天看到,见土干了,就及时浇水,还会转动花盆,让叶片均匀受光。
  一个丰盛如斯,一个贫弱如此。联想到前不久做的一场调解。
  來的是一对母子,彼此怨怼。
  儿子的讲述中,有着令人泪下的童年往事。母亲要么不承认,要么报以沉默。她多次表示已尽己所能,是儿子不争气。
  她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儿子28岁了还不结婚,还找她要钱,一点不体恤她的艰难。“二十几年前,我带着八个月大的他逃到武汉来,乞讨为生,我说起来都是泪啊。”
  而儿子说,村里人都认为他比他爸强多了,说他非常不容易,很争气。
  听他们细说从前,才知道一切的根源。
  27年前,这位母亲不能忍受前夫的家暴而离婚。儿子是可以传承香火的,自然要留下,被判给了前夫,女儿判给了她。
  她把女儿放到娘家,自己到省城谋生。女儿上中学后,她把女儿接到身边,从此一直在一起生活。对儿子,只是在他读初一时接到身边生活过半年,因前夫不付抚养费,又把儿子送回。
  她说,对儿子也是尽了母亲的责任的。从小他吃的奶粉都是她买的。她总带着食物衣服回去看他,是他不努力,初中没毕业就逃学跑到北京去了,不像姐姐那样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现在还来怨母亲。
  儿子满腹酸楚,他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乡下,妈妈好久才来看他一次,他舍不得她离开,一直跟着追到村口,哭晕了,爷爷奶奶把他抬回去的。
  父亲不称职,他指望不上。他觉得母亲有能力养他,因为母亲很早就在县城买了房,可母亲对他的态度并不好,说要住这里可以,叫他爸给生活费,没有的话就与她不相干。
  初一那年,好不容易和母亲续上的亲情再次断裂,深深的被抛弃感让他开始自暴自弃,逃学。开始母亲还找找他,后来也懒得找了。他辍学,在修车行当学徒,学修车,自谋生路。
  从此,母子联系很少。
  儿子说,跟母亲真正住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最多一个月,她也没怎么管过他。同是一母所生,姐姐幸运得多,如今进了公立学校教书,已经结婚生子,走上了人生正轨。而他还单身,并因此被母亲看不起。
  在他看来,姐姐对自己也是诸多看不起。她生孩子住院,他从深圳的关内赶到关外,每天往返两趟,给她送饭送菜。可是她不让弟弟抱孩子,甚至当弟弟欢喜地看着熟睡中的婴儿时,她说,别看了,别把宝宝给看醒了。母亲则嘲笑他,有本事怎么不赶快结婚生一个。
  因为内心失衡,弟弟和母亲起了纷争,姐姐发短信警告弟弟,语气十分严厉冰冷。
  讲到这些,小伙子几次流下伤心的眼泪……
  可惜这个调解是发生在上个月。如果发生在今天,我一定会给这对母子讲一讲吊兰和红薯的故事。
  姐姐如阳台上的吊兰,在母亲身边,自然受到母亲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她的成长之路也就顺遂平坦,现在开枝散叶,让母亲心中喜悦。
  弟弟呢,则像红薯,不在母亲眼前,自然被忽视到几近遗忘,缺水少肥,熬过酷暑,能活下来已是奇迹,哪能奢谈结果。所以,谈起往事备感凄凉的他,心理与精神上营养不良,让他在成年之年,仍然向母亲索取,这是典型的寻找补偿。
  当一个人没体会到无条件的爱时,自然也无法给他人无条件的爱。现在他让母亲觉得齿冷的行为,其实有母亲种的因在先。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至。是为真理。
  因那一纸离婚协议而分离。母亲看不到幼小孩子对母爱的需求与渴望,儿子看不到这些年来母亲的艰辛,以及因艰辛渐渐变得有些冷漠、生硬的无奈。
  同为女性,我试图从女人的角度去理解母亲。她也是苦命,二十多年前,在农村,在儿女双全的情况下还会离婚,一定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而后,她孤身来到城市谋生,仅初中毕业的她,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亲友投靠,肯定吃过很多苦。这种苦,儿子可能难以理解,但一直跟她生活的女儿就能理解,这也是女儿和妈妈贴心的原因。
  正是因生活不易,女人的心会变冷,变硬,不能给儿子他想要的温暖与柔情。这成为多年后,儿子指责她的原因。
  如果说儿子一直寄人篱下,好歹还有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的支撑,而母亲孤独且负重。儿子还可以指责声讨母亲,过往的母亲又能指责谁?
  苦已经浸透身心。现在的她,瘦,一身病痛,还要为儿女操心,被儿子指责。
  无论是我养的吊兰和红薯,还是那个母亲面对的一双儿女,初心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结果,真的差强人意。
  因为距离,我们对不在眼前发生的苦难、不幸总是缺少感同身受。
  因为自私,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不易,却不能理解他人的艰辛。
  真希望他们能放下怨恨,彼此多一些理解,走进彼此的心。因为只有苦尽甘来,才能让曾经的苦有价值。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其他文献
玲君 41岁 湖北 高级康复理疗师  我生长在农村。那时,读完初中能考上普高很值得驕傲。我们班六十个人,就考上四个普高生。当然我未在其列。  家里条件不好,又有四个兄姐,但父母宠爱我,答应砸锅卖铁也要买一个指标,让我继续读书。我却只愿读凭实力考上的学校。没过多久,我意外收到某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单。因学费太高,我撕了通知单,接下来半年,就无怨无悔地帮家里放牛。  第二年,我依然懵懵懂懂,优哉游哉地
期刊
Q:我与男友彼此相爱,他很包容我,我发脾气闹情绪他都让著我,我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帮他做,替他着想。但他工作很忙,有时候与我在一起,接到老板打来的电话,也会匆匆忙忙去加班。每逢这种情况,虽然我表面上同意他去,心里却很难过,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和尊重。  我总觉得他陪我的时间不够多,心里委屈难过。最近他工作压力有点大,我再为这些小事闹,他就非常烦躁。他很认真地跟我谈了一次,说如果我继续这样下去,无法
期刊
受朋友之邀,给相亲团体讲过两次课,每次课后,很多人来找我交流。那天遇到的是一个看上去很老实的男生,问道:“我有房有车工作稳定,但参加了这么多次相亲活动,为什么总没成功?”  在交流的短短15分钟,他一再强调自己有房有车工作稳定,爸妈退休没事干,想早点帮他带孩子。我问他房子是不是自己的,他说不是,与爸妈住一起,但房子很大。我提醒他,女孩未必愿意与公婆一起住。“那孩子谁带?有老人帮忙干活总是好事吧。”
期刊
“嫁给一个把你当女儿宠的男人”,是一句让女孩们听着特别熨帖、特别窝心的话。类似的话还有“如果他真的喜欢你,就会把你当孩子”“真正爱你的人,怎么舍得你受累”“嫁给那个满脑子都是你的人”……  相信这些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真爱语录,拿它们当作男人质量认证标准,是不少姑娘把一场开头不错的恋爱谈到无疾而终的原因。  男人的确会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境之下乃至某个阶段,像对待女儿一样地宠溺你纵容你,有求必应。你
期刊
要去那个驻扎在海拔近五千米的高山上的连队,得从德令哈往里,沿戈壁颠簸上老远一段路,并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弯来绕去地攀爬半天,最后,还得全体下车,头重脚轻地推着那辆几乎要罢工的大轿车,再吭哧吭哧地爬上一个长长的坡,才能到达。  记忆中,那是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那个荒凉得好像被世界遗忘了的地方演出。  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举目四望,一片灰黄,只有一阵阵裹挟着沙砾的大风,不时从亘古沉寂的山峦间呼啸而来
期刊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女性肿瘤第二位。  2016年,中国首个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获批,预计2017年正式上市。  近日,笔者独家采访了疫苗发明者之一周健博士的遗孀孙小依,她说:“我活着唯一的事,就是完成爱人的遗愿,然后在天堂相见,告诉他我有多想他。”  你喜欢的那个人,刚好也喜欢你  1977年恢复高考,20岁的浙江小伙周健积极备战,最终考入温州医学院医学系。  在
期刊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46年,罗斯到威考希克中学读高中。一次偶然读到一篇关于欧洲移民的文章后,罗斯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几乎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罗斯无意中得知,威廉老师收藏了很多有关欧洲移民的书,其中一些还是珍贵的孤本史料。罗斯兴奋不已,便到威廉老师家中登门拜访,透露了借书的想法。威廉老师却拒绝了他。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威廉老师一向爱书如命,从不轻易出借,
期刊
2016年11月23日,有“纪录片界奥斯卡”之称的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公布获奖名单,范俭导演的《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评委会特别奖。  远在万里之外的臧妮得知这一喜讯喜极而泣。要知道,范俭独立创业,曾历尽艰辛,能摘取顶级大奖,缺不了妻子兼制片人臧妮的鼎力相助。  离开央视,故乡幸遇小助理  范俭1977年出生在宁夏,父母都是来自重庆的支边工人。从武汉大学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范俭加入央视的《
期刊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有专家说,一个好女人可以改变家族三代人的命运。  “奥体辣妈”初创于南京中城社区,经历近三年成长,2016年11月正式在建邺区民政局注册,现由建邺区妇联主管。社团名称为“辣时花开生活社”。    這是一个近千人的女性社会群体,以全职妈妈为主。其目标是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沙龙,提升全职妈妈的个人价值,让全职妈妈们在家不离社会,爱自己爱家庭惠及人人。力求让
期刊
有时我想,女子的美好,不外乎是秀外慧中。后来遇见吴向杰,觉得她应验了这四个字的正确。温婉的面容、秀挺的身姿、一袭素雅修身的旗袍、大家闺秀的气质,淡淡却又充满感情地念着一首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吴向杰,作家、朗诵表演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文学和艺术的修养,令她成为一个由内而外散發着古典气质的女子。  几次在不同的场合见到吴向杰,她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