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 中国年——记忆中的年俗文化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載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日子里合家团聚,除旧迎新。近几年每逢春节,人们总会感叹,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办年货、打年糕、扫门庭、祭祀、拜年、放鞭炮......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地年俗风情不一,各有特色。《中国周刊》携手一直研究中国风土民情的著名漫画家吕士民先生,一起搜集整理了咱们中国人记忆中的年俗,通过漫画,带大家一起找回失去的年味。

喝腊八粥


  这个时节对期盼过农历新年的人们来说尤为重要,年俗的气氛往往从腊八开始变得越来越浓。灶火熊熊,蒸汽腾腾,家里就弥漫起融融的祈年气氛。腊月亦称“穷冬”,冬将穷尽。爱粥之人,在这个寂寥萧瑟的冬日里,对五谷豆枣的慷慨馈赠,欣然接受。喝完腊八粥,还有20多天就要过年了。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别看老底子腊八粥卖相简单,但它非常强调营养的均衡性。其中的大米、面类食材,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豆类含有很多蛋白质,而且豆类大部分都含有铁、钙等,可以补充谷类缺少的微量元素;红枣是非常好的补品,有补气、润肺的作用。
  就像一首童谣里唱到的那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中国人的年,就从这浓浓的一碗粥开始了。喝过这碗粥,人们就要开始忙碌起来,春节便由此拉开了序幕。裁新衣、杀年猪、做豆腐、做食桃、打年糕、熬制芝麻糖、冻米糖、炒花生、炒瓜子、备年货等。

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图:过小年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过小年,这一天是过年的预演,旧时中国,讲究的人家中午要吃个小年饭,吃小年饭时要秉烛烧香放爆竹,还要把家里尘封的灯笼拿出来试试。那时候一般大姓人家都有一对大灯笼,上面印有家姓和堂名。平时都是收起来的,只有逢到过年、娶媳妇、嫁闺女等大事才拿出来挂一下。



  这一天也是祭祀灶王之日。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你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你一家。灶王爷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你一家人今年的一言一行,因此你家里就要送灶王爷去天上,送灶王爷的这个仪式就叫“送灶”。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王爷接回家来,这就是请“老灶爷”的习俗,即一家人恭恭敬敬地将新买来的灶王爷像贴到灶台上。因灶王爷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才有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一说),以祈求灶王爷降吉祥于全家人,多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也是为了祈福明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和灶王爷像几乎是家家户户灶台边的标配。

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男人负责力气活,将屋内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彻底清扫一下,还有把平常不用的碟子、盆、酒盅、酒壶拿出来洗干净以备过年用。拆洗被子、衣服,这活就是女人的了,盖了一冬的垫的、盖的统统拿出来拆的拆洗的洗。洗好被子还要洗衣服,旧时一般人家结婚时的棉衣棉裤要穿很久很久,有的甚至要穿到老,只是外面的罩褂罩裤三五年重置一下。一到年关都要脱下来洗,又没有替换的,天晴还好,个把天就干了,碰到雨雪天就热闹了。

做豆腐、烧年肉、杀年鸡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二十五,做豆腐”。南宋朱熹在其《豆腐》一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皇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二十六,烧年肉”这一天该筹备过年的肉食。在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图:做豆腐
  “二十七,杀年鸡”传统民俗中在这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二十八把面发”。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祀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垯。”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图:开市听大鼓

  “二十九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办年货 狗撵集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实际上,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在各地的集镇上年味依然很浓,各色店铺早在门前支起了临时的货摊,摆满了过年的各种商品,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年画、对联,烟花爆竹等等应有尽有。此时的集镇,大街小巷简直变成了色彩缤纷的万花筒。腊月二十以后,集市上就会形成一个消费高潮。赶集办年货的人摩肩擦踵,几乎成了人山人海。孩子们兴奋地在摊位间转来转去,精心挑选并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大人们多半购买烟酒鱼肉等食品,姑娘们、孩子们则挑选五颜六色的服装和玩的用的东西。这种消费高潮一直持续到年三十的上午,如果腊月是小月,则是年二十九的上午。在中原地区,这个上午的集市被称为“狗撵集”。这是专门为那些没有备齐年货的人而设的“集”,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而家里人正对他们的归来翘首盼望,赶这种集的人都是慌慌张张,急急忙忙,买了东西就走,其匆忙程度似有狗在撵,故曰“狗撵集”。另外,这也是春节前最后一个集市,所以买卖双方大都不在讨价还价上下功夫,最易成交。有些精明的庄稼人在别人大包小包置办年货时不动声色,若无其事,而偏到这一天才掏钱购物,图的就是买个便宜货。


图:买年货

除旧迎新


  一进入腊月,民间就开始清洁大扫除。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述道:“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民间也流传着“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等谚语。同时,人们还喜欢用红纸和金纸制成多种喜庆饰品张贴、悬挂在大门厅堂、居室家具、用器上面,将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喜气盎然。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幼,必换上新衣。



  但中国年俗中最具诗情画意的除旧迎新当属贴春联了。大红的春联往大门上一贴,就使乡村的面颊上一片潮红,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春联即可张贴于大门两旁,又可张贴于茅屋之中,柴扉之上,因此倍受民众的喜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当春节来临,那朱红的春联总是普及到千门万户百姓家。前些年,春联大多是村人亲手书写,这些年印刷体的春联多了起来,但在村人张贴的春联中,自己书写的仍屡见不鲜。这些春联尽管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异彩纷呈,但都各自寄托着祈祷纳福的愿望,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同时也积淀和发扬着华夏文明。

扫墓祭奠


  从典籍记载和古诗词中看,外地扫墓大多在清明,然春节扫墓较之于清明更为隆重,它是春节的一个重头戏。把扫墓祭祀活动安排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意即在欢庆佳节的时刻别忘了逝去的亲人。中原地区扫墓活动共进行两次:一次是在年三十的下午,除夕夜之前;一次是在次日早晨,即在新年第一顿早饭后,太阳欲出未出之际。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以家族为单位,由大人们带领,携带鞭炮和纸张,成群结队,前呼后拥地去扫墓上坟。到了墓地,点着纸张,燃放鞭炮,人们就在墓地围成一个半圆形,先是作个辑,然后跪下去磕三个头。虽不悲痛,但也極其庄重。如逢阴雨天,地上有水有雪,人们就免去了磕头,仅作揖就行了。但无论雪有多大地有多湿,这两次扫墓上坟却都是不能免的。很多人从农村出来,现在住在离老家几十里、上百里的城里,而每逢春节,他们都于除夕之前和春节之晨两次往返回老家扫墓。有些人甚至几十年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这些年农村有不少农民举家外出务工经商,由于拖家带口,往返极不方便,春节就不再回家,然而他们扫墓祭祀的程序照样不少。他们扫墓的方法改为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早晨,点燃纸张和鞭炮,向着家乡的方向,作辑磕头,遥寄哀思。中国年俗中人们对扫墓重视、虔诚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祭祖,这个一度被淡忘的老规矩,在新时代又以新面貌出现。尤其是那些聚集着同族同姓的传统村落,每逢春节,宗祠家庙里的辞旧迎新活动很是隆重。族尊家长们率领着族人儿孙的虔诚祭祀,不光是烧香叩头感念祖恩,更会在一年当中人气最旺的时刻重温族规家训,提点后人心怀敬畏,慎终追远,敬祖报本。

春节吃法讲究多



图:杨秀和鼠年漫画作品



  中国的“年味”,各地差异很大。面食为主的区域一到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蒸馒头、花卷,整个村庄都弥漫在碱香和面香里。那时,馒头一蒸就是几百个,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让平时劳累的妇女也能休息休息。绿豆圆子、馓子、果子等是过年必备。面条圆子、肉圆子不一而足;果子是面粉掺着山芋泥,揣在口袋里当零食,好吃又管饱;馓子细细长长,炸得焦黄,香脆无比。米食为主的地区打年糕、蒸腊肉、做汤圆等甜点。但是饺子是不可撼动的主角,全中国各地和海外一些华人聚居区都是要吃饺子的。中原地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起来吃饺子,而且越早越好。虽然睡眼惺忪,熟悉的味道入口,新的一年也跟着神经苏醒了过来。

年夜饭


  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即下午,就要先把年纸烧了,给地下的先人烧纸钱。回家洗手净面,晚上吃年饭之前,还要给祖宗先人、各路神仙上香、点红烛。然后才放鞭炮,开席。旧时除夕,大放鞭炮是少不了的,有富人除夕互比放鞭炮。


图:大年初一跑驴

  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是最为庄重的。咸货、青菜豆腐,钱串子、元宝鱼、圆子等丰富得很,吃的东西大都与图吉利挂钩,食物寓意年年有余、平平安安、开年发财、团团圆圆......老母鸡炖汤是一道大菜,吃法很有讲究,鸡头是一家之主吃的,俗称"大元宝",寓意是要他带领一家人发家致富;鸡翅是小孩吃的,寄托着长辈希望,早日飞出家门,成家立业;鸡爪是女主人吃的,其意是勤俭持家……
  年饭不吃完,要在碗底留一点,叫做留仓底或锅底。小孩这天可以随意讲话,有“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一说。又有用草纸擦小孩嘴巴的,意思就是警告小孩不要乱讲话。除夕开始,一直到初五,很多地方是禁忌动刀蒸炒的。寓意为“不能争吵”的谐音,表面看起来这是做饭的规矩,实际上暗含了文明谦让、团结和谐的要求。要是哪家大过年的吵架斗嘴,那一定会比平常更堵心,也预示着来年的不吉。
  晚上吃完年饭,大家热热闹闹,看联欢晚会或者打打牌。一家人要守岁,过完十二点才能休息,三十晚上是不关灯的。民间传说除夕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除夕,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后来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零点,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鞭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零点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冲天炮、烟花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拜大年


  初一早上,是开大门。大门开得越早,就表示来年年成越好。开大门要放鞭炮,劈里啪啦的很热闹,而且往往是一呼百应。大年初一外出拜年第一天,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谈话的内容也因人而别:成年人大多谈论天气变化,农事年景。青年人交流外出打工的酸甜苦辣。女人们则嘻嘻哈哈地谈论些家长里短的话题。谈话都极其轻松和随意,因为彼此之间并没有多少什么事情需要沟通,只不过借此尽尽礼数,互致问候罢了。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彼此祝福,互致问候——少者祝愿长辈“寿比南山”,老者祝后辈“更上一层楼。”乡亲们通过拜年这种形式把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氛围推到了极致。


图:闺女走娘家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晚辈要给家中老人磕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將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图:孩子们堆雪人

  拜年要带礼品的。以前是习惯两条糕或两包甜果品,加上一袋糖。现在多是烟酒水果,越高档越好,人人都追求高档,求面子。
  走亲戚的次序是:外孙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年初一一般都是到叔父、本家长辈家去拜年,初二到岳父母、舅舅家拜年。从初一到十五,基本都是以拜年为主。在以前,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不过也有这么一说,要是诚心拜年,就算拜到二月二,也不算晚。

年初二财神祭


  正月初二举行财神祭,各家尤其是生意人家一大早就给财神(供在家里的)供上祭品,焚香拜祭。有财神庙的地方,还有人特地到财神庙去参拜。烧完香后便会把神前的元宝带回家,用红布包起来藏在床下,以示会发财。   正月初二拜年很讲究,一般是闺女走娘家,有些地方是初四走娘家。嫁出门的闺女走娘家,是要带着女婿一起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是要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年初三赤狗日


  年初三又称赤狗(也有赤口一说)日。这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初五开市


  初五: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民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人们拿出备好的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

初六送穷鬼: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汉代东方朔在《岁占》中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中国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图:放鞭炮

  百姓送穷,商家则正式开张营业。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图:正月十五闹元宵

初七不出门


  实际上年初三一过,有的人家就开始外出打工了,一般人会比较看重“三六九,往外走”。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欠。
  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漢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灯节。《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此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有许多传说,不外乎与先秦宗教信仰及后世道教信仰有关。盖正月十五为道教天官大帝圣诞。民间年画中的“天官赐福图”便是对天官大帝的信仰。自道教形成后,元宵节(上元节)成为普天下黎民庶士与道教徒共度的节日。这一天,道观均要设坛醮神,祈福迎祥,民间则有“闹元宵”“闹花灯”“祭门户”“迎紫姑”等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很多地方有灯会,放灯,猜谜,吃元宵。元宵里包一枚钱,谁吃到谁来年就发财。不过现在好多人觉得在里面放硬币不卫生,即使夹到了,也不吃。不过这个习惯还是有的。



  吕士民,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漫画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联第十四届大会代表。出版有30多部画集,部分作品被中外国家机构、艺术机构收藏。吕士民擅长运用中国画的传统手法,作品风格写意凝练、夸张有趣;题材涉及人物、民俗、戏曲、宗教、花鸟、山水等领域,形成独具艺术效果的中国画。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评述吕士民作品称其为“中国幽默”:吕士民的谐趣水墨漫画很有味道,除了集中展示中国民俗的传统风貌,就是通过谐趣手法的介入,体现中国民俗地原创性和多元化,同时吕士民的画作也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幽默,通俗见真迹,水墨里有思想,值得细细琢磨。


其他文献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产业形态,日渐从旅游市场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中心。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老湖镇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高度重视挖掘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卖点”。  老湖镇是古须句国故都所在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老湖人杰地灵,山川秀丽,濒临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平湖,是《水浒传》中描述的“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当年水浒英雄共举义旗,至今保留着孙二娘开办的黑店铺等
期刊
舅舅在电话那头说,他担心我母亲的身体。  最近,我时常梦到母亲,梦里还是那个情景:水在蒸着馒头的锅里沸腾,热气从缝隙里挤出来,小小的厨房里烟雾缭绕。母亲蹲下来,握着我的手,一边安慰着说吃完饭就带我去县城看医生,一边还用手背擦下自己的眼泪。  这是我三岁时留下的记忆,至今依稀记得这样的场景。我小时候身体羸弱,时常生病,母亲为此流泪,甚至还受过伤。记得有一次我高烧不退,吃过退烧药却不见好,母亲点燃白酒
期刊
从“文化厚土”、“红色沃土”到“工业新城”  伊川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伊水中流,两岭分列东西,自古交通便利,丝绸之路穿境而过。  这里是一片源远流长的文化厚土。吟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著书立说,创立中国理学的程颐、程颢大儒兄弟;有“内圣外王”之称的易学大师邵雍等,或曾经在伊川活动,或长眠于此。毛泽东主席曾给素有“中华厨祖”之称的伊尹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
期刊
长三角再度站上了风口。  日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重量级纲领性文件,它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共同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纲要》不仅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详细勾画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蓝图,还提出
期刊
紫砂是宜興的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宜兴紫砂精华在丁蜀,蜀山是搖篮,双桥是基地。这里家家捶泥,户户制壶,名师辈出,百花齐放。问及双桥紫砂的兴盛和缘起,村人向我们介绍了坐落于村口的“德砂堂紫砂艺术馆”。  德砂堂紫砂艺术馆的前身就是双桥紫砂制作基地,创始人是家居蜀山古南街的余勤芬。她自幼制壶,于1930年嫁给双桥史集荣为妻,由此将制壶技艺带到双桥,并坚持以德冶砂传承至今。2011年,余勤芬家
期刊
图:2017年9月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非遗展区在上海世博展览馆  蜡染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的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追本溯源,其深层文化可追溯到中国早期农耕文化时期,原始的宗教与图腾就已有蜡染艺术的影子。在西周时期,蜡染艺术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的古代三大印染技艺。近年来,一度濒临失传的蜡染非遗文化在工匠艺人们的努力守护下发扬光大,重新焕发出勃勃生
期刊
网易2020东京奥运会战略发布会2019年12月17日在京举行。据悉,东京奥运会期间,网易新闻将揽聚优质内容与一线体坛明星,力求为用户呈现一场新鲜有趣的体育盛会。东京奥运会 网易新玩法  “打破运动次元,燃出态度实力”网易传媒副总裁田华,对2020年东京奥运会网易的新玩法做了阐释。田华指出,所谓“打破运动次元”是指携手“奥运天团”与知名主持人杨澜、当红艺人张天爱等明星跨界对话,打破竞技次元;凭借A
期刊
11月29日,上汽大通房车旅游合作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旅游行业的数十家知名企业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房车旅游的巨大前景。  房车旅行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2019年,在国内车市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房车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有了第一次接触房车出行的机会,“带上家,向美好出发”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上汽大通房车在房车跨界合作以及房车多样化发展探索方面的努力,无疑加
期刊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但同时在每个改革阶段也涌现出一些中国本土的学术思想。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改革思想,90年代模糊产权或过渡性制度安排的思想,还有政治锦标赛思想等。最近几年的新结构经济学更是系统地反思了现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最近这些年,滕泰博士的“新供给经济学”这个提法也受到关注,且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力。他产生这个想法的前提是,2012年
期刊
图:待售的汽车  “兄弟,有空吗,出来陪我喝点?”  电话那头,是许久未见面的好友阿宽。难得他这么有闲情逸致,我自当奉陪。怎料到了约定饭馆,映入眼帘的却是阿宽写满沮丧的脸:“估计我就要失业了。”  在我的印象里,阿宽从未如此消沉过。打小就无比喜欢小汽车的他,大学毕业后加入到汽车销售顾问的队伍中,工作三四年,几乎年年都是公司先进个人。然而,最近一年,他的销售业绩每况愈下。  阿宽的经历,是整个汽车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