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一起辱母事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52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孝中,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后来演化为七仙女为其孝心所感动而下嫁的神话传说。
  在董永之后的东汉末年,帝国又出了一个姓董的孝子。他的名字叫董黯,他孝母的事迹,虽未记入二十四孝,但在历朝诸多典籍里被记载。考其孝母事迹,我们才惊觉其中还藏着和于欢案相类似的“辱母”情节。
  据东晋史学家虞预《会稽典录》中的记载,董黯的孝母事迹大体是这样的:“尽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愤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著。”
  这段《孝子董公赞》文,语虽简短,但事迹昭然:父亲去世后,董黯尽心尽力供养寡母。母亲去世后,他深感悲哀,獨自一人在荒山野林为母守墓,以致百鸟为其孝义所感,纷纷翔集于墓。为报辱亲之仇,他选择在青天白日杀人。
  “愤亲之辱”,这四个字便是这起辱母事件的最早文字记录。唐明州刺史崔殷在为董黯修庙所撰碑文中,又概述了他孝母及因愤亲之辱而杀人的事迹:“卒斩东邻,祭于中野……和帝闻其异行,特舍专杀之罪,召拜郎中,不起,竟以寿终。”
  宋《宝庆四明志》的记载则更为详尽,从中我们得以详尽了解这起辱母事件的细节:“董黯,事母孝。母疾,嗜句章溪水,远不能常致。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比邻王寄之母,以风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入骨。母死,恸深切,枕戈不言。一日斩寄首以祭母,自白于官。奏闻和帝,诏释其罪,且旌异行,召拜郎官,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董孝名乡。”
  元代以及明清两朝宁波本地的地方文献,在记叙董黯孝母及“杀死辱母者”的细节,多源出于此,内容大同小异,略有增删。为了能让母亲喝上干净的句章溪水,董黯在溪水边建房,一直到母親病愈。东邻王寄的母亲和董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仇恨的种子在王寄心里种下。一天,王寄趁着董黯不在,就百般侮辱董母。
  王寄辱董母的细节究竟是怎样的,无论《会稽典录》还是《宝庆四明志》这些典籍和地方志都没有详细记载,一方面可能是董黯为尊者讳,另一方面,王寄也不敢向四邻扬言其侮辱过程。后来董母去世,或许与这次侮辱有关。董黯是个孝子,选择枕戈不言,是因为王母尚在,所以选择在王母去世后“刺死辱母者”,然后向官府自首,既见其孝,也见其智。
  董黯的结局是“(和帝)诏释其罪,且旌异行,召拜郎官,不就。”汉和帝对这起“刺死辱母者”的处理是很得人心的,他不仅下昭免了董黯的杀人罪,还因董黯的孝母行为而决定封其为郎官。在汉和帝心里,董黯不仅不该承担杀人的罪名,反而因为他为民除害,应当褒奖,因为他的贤德,提拔他出来当官,让更多的贤能之人被发现,这自然也很符合汉和帝选官重贤的出发点。董黯不愿意,后来老死乡里,汉和帝就利用官方文告,表彰他的孝举,此事也因此而得以被历史记录在案。
  选自《看历史》
其他文献
莘莘学子经过十二年勤学苦读最大的心愿就是考入自己心目中的重点大学或理想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考生与大学失之交臂,在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中留下了终生遗憾。创维——
乾隆帝出巡山东,主要是祭孔祀岱,其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一是宣扬了儒家学说,表明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进一步拉拢了广大汉族知识分子,这对于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提高高考成绩的方法很多很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在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对于选择题的一点看法。选择题,也许很多人不会重视它,但它在整个卷面分
工会是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它对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指出了工会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形势对工会工作者开展工作提出的要求,并探
随着暑期的结束,我们迈进了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现在就要对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及强化训练,这对于我们在高考中胜出,圆大学梦是非常必要的。一、整体安排高中数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又一页日历悄然飘落,一阵快意涌上心头。毕竟,当终点就在眼前,哪个跋涉者不欢欣鼓舞呢?满屋子里躺着懒洋洋的书本,这些可恶的家伙,不久就要跟它们说
时下,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打着吸取股金、集资、借贷等招牌,以高额红利、高额利息、奖励为诱饵,以达到骗取个体户、私营企业老板手中钱财的目的。由于受所谓的“高收益”诱惑,不少
2003年高考即将来临,如何把握高考的方向,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发挥最佳水平,满怀信心地迎接高考的胜利,清华大学音像出版社推出了《2003年“3+X”高考指导》VCD,为您答疑
高考,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人生的第一次拼搏,大家难免紧张,不知所措。我在此写下一些高考中容易被忽略的应试细节和一些应试技巧,希望能减少你临考时的慌乱,提高成功的可能。
高考在向我们逼近,冲刺阶段复习的序幕已经拉开!如何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搞好复习,使复习取得高效,是每一个考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期“特别策划”诚邀了大学生、中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