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ko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连茅圈”早已成为历史,“厕所革命”正推动越来越多乡村旧貌换新颜。这样的民生细节,折射着乡村变迁:“土坯房”变成钢筋混凝土小楼,“蓝灰黑”被时尚衣着取代,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时间向前,中国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充满生机与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富足诗意的生活。
   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冀。城市发展的目标,是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如今,繁华、喧闹的城市也成为如诗如画的生活频道。“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请以“诗意栖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作文题目涉及的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契合考查学生分析、看待事件的能力。材料第一段主要反映的是以“厕所革命”为代表的乡村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更关注民生,人们也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诗意生活;第二段主要反映的是国家进一步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注重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市民也更注重追求生活品位、诗意生活。综合材料,同学们可以写乡村、城市发展变化的前后比较及自己对此的看法;可以写乡村、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国家对此的关注,进而论述制度的优越性;也可以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等。
   参考题目:“诗意栖居见证时代腾飞”“诗意栖居正当时”“寻找诗意的栖居”“诗意栖居,轻嗅美好”等。
  佳作展示一
  詩意栖居
  殷梓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生活历来被各朝各代的诗人们所歌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风气总是令人神往。当下对诗意生活的崇尚已不是隐士的专属,而是每一个洁净美好心灵的深深期望……
   在人们的心目中,乡村生活平和、宁静,诗意的栖居不外如此。人们这样幻想着:夕阳西下,柔和地洒下最后一抹余晖,快乐的人们在夕阳下忘情地奔跑,用青春的妙笔在山青水秀的画卷上添上轻灵的一笔。可是几年前,这种美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乡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让人们难言诗意栖居。每每进入乡村,“此起彼伏”的“连茅圈”总会让人屏住呼吸,那份对乡村天灵地秀、山川俊美的美丽想象,顿时烟消云散。看来,诗意的栖居在乡村是难以实现了……
   而逛夜市、看车水马龙是城市夜晚的寻常之态。所以,在人们的印象里,城市更多了份混杂与热闹。站在街头,仰视林立的高楼,层层叠叠,或高或低,或隐在远方,或伫立眼前。面对此情此景,人们刚刚想感受一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却听得车笛四起,一阵嘈杂声毁掉了眼前的诗意画卷。在这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人们往往难寻心中的诗意。
   一晃多年,在时空的坐标中,中国发生了巨变。广袤乡村改变面貌,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把乡村诗意的种子播向远方。在乡村,人们能够轻嗅自然的芬芳,寄情于山水间。山上林间枫红映入眼帘,阵阵柔风扬起诗意。诗意的栖居在乡间真正得到实现。
   而城市里,同样已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树木葱茏。此情此景,令人们心中浮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看到眼前耸立在云雾中的高楼,颇有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境。目力所及,点点灯光和星空相映成辉,雄壮的豪情在诗意中迸发,城市已在诗意的画卷中印下梦想和希冀……
   时光在流逝,城市在发展。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贫瘠的土地“活”了,成为一片片大有可为的希望的田野;城市也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一颗颗炽热蓬勃的心,都在尽情打造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宜居之地,一颗颗诗意的种子在田野间、都市里沐浴着阳光与希望!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7分=54分
   点评:该生想象力丰富,再现了乡村和城市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心目中乡村、城市诗意生活的美好图景。作文画面感强,语言优美,立意高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性散文,让人读后爱不释手。
  佳作展示二
  现代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沈幸幸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林徽因明媚的诗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太白浪漫的诗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是苏东坡豪放的诗意……自古以来,“诗意生活”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人生理想。而如今,不懈奋斗的人们又赋予了“诗意”更加丰富的含义。
   中华民族迈过艰苦抗争、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正昂首阔步于伟大时代。瞭望神州大地,失意的寒流迅速退去,诗意的暖风温暖着祖国的各个角落。
   乡村振兴描绘美丽画卷,彰显着日新月异的中国诗意。
   “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帷幕。“厕所革命”使“连茅圈”成为历史,弥补了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方便着人们的出行;“蓝灰黑”被时尚衣着取代,展现着人们生活的富足……走过70年,中国农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漫步于田间小道,映入眼帘的是红的瓦、清的水、绿的田,美丽的乡村孕育着美丽的梦想,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见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城镇现代化、生态化持续推进,彰显着五光十色的中国诗意。
   “希望有一天再次荡秋千时,往回荡时遇见高楼大厦,往前荡时遇见碧水蓝天。”时隔多年,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中逐步变为现实,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项项便民设施相继出现,四通八达的宽阔马路代替了杂乱小巷,从田园城市到花园城市,从海绵城市到生态城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人们开始享受五光十色的诗意生活,城市不再是奋斗的空巢,而是创造机遇的舞台、抚慰心灵的暖巢,它承载了万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世界舞台闪动中国身影,彰显着开放进步的中国诗意。
   “今天的中国正搭建着通往世界之桥,通往繁荣之桥,通往未来之桥。”短短70年,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稳中求新,大步迈向幸福路,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人们都开始在诗意中栖居。一个更加高效的中国政府创造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展示了观察城市、思考城市,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独有魅力。乡村和城市,在世界的舞台上闪动着中国身影,彰显着开放进步的中国诗意。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诗意栖居,这是人类最为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人类道德和文明高度进步的结果。让乡村与城市更美好、更有诗意,也是乡村与城市发展的价值所在。中国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变化告诉我们:让更多的人高雅、高贵、高尚地诗意栖居,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18分=56分
   点评:作文开篇通过诗句引出观点,文采斐然,吸引眼球;正文论证时,并列分论点单独成段,层次感强,既能体现论证思路的清晰,又能显现作文结构的简洁明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该生始终紧扣当前国家的发展理念,并以之为论据,说服力强。作文引用得当,论述得体,是一篇佳作。
其他文献
1911年4月24日深夜,在香港一栋不起眼的房子里,24岁的林觉民夜不能寐。3日后,他将和同志们一起,发动震惊中外、反抗清朝暴政的广州起义。抱着牺牲的决心,林觉民翘望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神州大地,无比思念福州三坊七巷林家院子里美丽文静的爱妻陈意映,在案头写下致爱妻的绝笔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与妻书》用最深情的
期刊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顾蕴璞编译,选自《外国名诗三百首》
期刊
考生在一轮复习后,应该及时梳理知识体系,明确二轮复习的方向。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近几年新课标卷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题的考查规律,对照备考热点,逐项强化解题能力,学会做题,学会考试,形成规范有效的答题方法;与此同时,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学会有效调控身心状态,培养自己良好的身心素质,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提高临场应变能力,保证正常发挥。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的重点主要
期刊
名家引路  再忆萧珊  巴 金  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这一夜是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
期刊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名单揭晓。陈陆、谢军、万佐成、熊庚香、汪勇、张定宇、张桂梅……当主持人念起这些熟悉的名字时,无数观众被感动。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或在各自岗位尽己所能。他们将“伟大”与“平凡”画上了等号,用担当和勇气感动了中国。  陈陆:用生命诠释人民至上   “以前晚上出警,不管多晚回来,教导员办公室的灯都亮着,直到我们平安
期刊
阅读文本一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 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遁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
期刊
一千多年前的晚唐,唐穆宗欣赏完《玄秘塔碑》这幅书法作品后,长吁一口气,他放下书本,对庭階下听候的柳公权说:“朕常于佛寺中见卿笔迹,思之久矣。”随即向柳公权请教书法。   柳公权用中正的声音回答:“心正则笔正。”唐穆宗当即色变。这次有名的“笔谏”,显示出了柳公权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可贵品质。宋代苏轼在其诗中说道:“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这种品质由柳的思想,借柳的掌腕,落墨于岁月长河中,影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二战”期间,某战败国笼罩在一片末日气氛里,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更糟糕的是,当时正处于异常寒冷的冬季,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燃料,根本无法熬过漫长的冬天。于是,各地政府只能允许百姓上山砍树。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在有些人看来,这规定简直就是个笑
期刊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老师,犹如火种,为我们点燃了心灵之火,照亮了成长之路;老师,像一位农夫,在黑板上默默地耕耘,为我们播下知识的种子。他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他推崇真誠和奉献,并以此作为做人处世的准则,他是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教室是他的家园,讲台是他的舞台,教科书是他指路的明灯,学生就是他可爱的孩子。他把知识传授给了我们,使我们在知识的海洋
期刊
“文似看山不喜平”,意为写文章犹如观赏山峰,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其实,写叙事类记叙文更是如此。当下中学生写叙事类作文最突出的问题,一是记事不能使人明了事件经过,二是叙事平淡,少有波澜。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提供几种较实用的写作方法。   一、明确线索   写叙事类记叙文,必须做到清晰、完整。清晰,指叙事的条理性;完整,指要叙述出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要满足这一要求,最重要的,是作文要有一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