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针法”是在患病局部压痛点、阳性反应或穴位上同时刺入2~5支同样长短粗细的毫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近年来笔者用“多针法”治疗906患者报道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0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25例,女481 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1岁,以40~50岁居多,病情最短2天,最长2个月。rn1.2 取穴原则:(1)主穴取患处局部压痛点,无压痛者以所痛之处的俞穴为主穴。(2)配穴取患处远端相应的经络腧穴。如肩周炎除取局部穴位外,可配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rn1.3 治疗方法:一般所取主穴均采用一穴多针法以加强驱风通痹的作用。因在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部位可找到疼痛区域,痛区一般常有圆形、片状、条索样等阳性反应点,结合反应点的形态,进行多针刺法。病变在关节者,可根据疼痛部位刺至关节间隙、滑囊、关节附近肌腱附着点等部位;病变在肌腱、韧带、肌肉者应刺中肌肉韧带,病变经穴或厅穴用傍针刺治疗;所取阿是穴凡压痛极显著者用杨刺法治疗;一般压痛点用齐刺法针治;如压痛点较多,取较明显的2~3处即可。针与针之间应有0.1~0.2寸的间隔,每日1次,7天一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一疗程,若疼痛明显减轻,则改为隔日1次。一般针刺多用大幅度捻转泻法,体弱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rn1.4 疗效标准:(1)症状消失:症状全部消失病变部位活动自如。(2) 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病变部位活动明显减轻。(3)好转: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好转,如疼痛减轻或病变部位活动度增大。(4)无效:经过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略有好转但疗效不持久。rn2 结果 rn本组906例,痊愈280例,占30.90%;显效340例,占37.50% ;进步275例,占30.30%。总有效率98.7%;无效11例,占1.3%。rn3 典型病例rn3.1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男60岁,右肩疼痛,活动受限2 月余。查患肩周围肩骨禺、肩前、肩后、天宗穴等多处压痛明显,右肩不能上举,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梳头等均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诊为右肩关节周围炎,即用多针法在上述穴位上每穴各刺入2.5寸毫针2支,用泻法,配曲池、合谷等穴,并配合摸墙锻炼,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6次后,患肩活动如常,疼痛消失而愈。rn3.2 急性腰扭伤:患者,男,43岁,前一天搬物不慎致使左侧腰部扭伤,不能直立行走。在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按摩、服药效果不佳,后来我科治疗。查患者左侧腰眼部位压痛(+),肌张力高,即在疼痛部位上下平等刺入4针[2],刺入0.5~1寸,留针20分,治疗一次后疼痛减轻,隔日治疗1次,共2次而愈。rn4 讨论rn 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一般疼痛患者大多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致疼痛难忍,用传统的一穴一针法,通瘀之力不足,而采用多针法,刺激量大,故能使凝滞之气血行散,经络畅通,疼痛才能减轻或迅速消除。“多针法”多用在病变的局部,常刺在关节间隙、滑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的附着部位,能加速局部气血运行,有明显消肿止痛作用,故适用于痹证和伤筋的治疗。“多针法”突出了局部取穴原则,但常常还要配合远端辩证取穴加强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