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行为激励下的高校教学秘书职业持续化发展的探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nb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教学秘书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工作价值不被认可的现实状况下工作缺乏创新。在总结教学秘书职业发展障碍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秘书的自身行为激励才是其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依靠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专题技术培训等手段,进一步促进教学秘书的专业化、标准化发展,使教学管理工作真正融入到高校的育人工程中。
  关键词:职业倦怠;行为激励;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左晶(1977-),女,陕西铜川人,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程师;王罗慧(1979-),女,陕西商洛人,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师。(陕西 西安 71005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55-02
  马斯洛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来自人的需求,如自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工作本身、赏识、进步、成长的可能、责任、成就是激励的主要因素。在现代人事管理中,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发挥行政运行效益的主要手段。
  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第一线的实施主体与中坚力量。高校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繁重,工作业绩很难量化。在拔尖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高校人事体制下,教学秘书群体显得微乎其微。但是作为协调学校与二级教学单位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岗位却是举足轻重。随着高校准入门槛的逐年提高,教学秘书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整体性的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如何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中,以及教学秘书队伍的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从目前教学秘书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依靠自身的行为激励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教学秘书发展的主要障碍
  1.繁重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职业倦怠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专业逐步细化,扩大了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权利与工作任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越来越大。大多数高校的人事编制未能根据学生人数、专业个数、教学建设等具体情况合理配备教学秘书。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责任重,教学秘书极易产生情绪倦怠和心理压力。[1]同时许多高校未能从制度上给予教学秘书队伍足够的激励和支持,没有合理的晋升制度和评价机制,对提高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长久以来,对教学秘书岗位的偏见和价值的不正确认可,责任—权利—利益不对等的现实状况导致教学秘书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与不平衡,付出的辛劳和情感得不到回报与认可,造成了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2]
  2.缺乏定期的业务技能培训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专业认证、审核性评估工作的逐步实施,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秘书工作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来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目前西安科技大学大多数教学秘书都是理工科专业毕业,他们所受的专业知识教育各不相同,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各有差别,绝大多数人上岗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学管理基本知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岗位培训。但是高校及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仅把教师的学历深造和发展纳入其中,教学秘书的职业培训与学习却无人问津。教学秘书的培训仅限于工作需要的教务系统培训,很少有机会参加外地调研、教学会议等。
  3.工作的创新性、延续性不强
  工作的创新源自于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长期局限于繁琐的教务工作导致教学秘书没有足够的精力涉足教学管理工作,多是机械地往来于教务处与学院教务之间的各种通知、任务,执行各种规定,长期以来缺乏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深入总结、思考与探究。教学秘书鲜有机会参加与自己本职工作直接相关的教学管理项目研究,教学科研的成果以论文形式为主,且论文水平相对不高,教学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二、教学秘书行为激励的有效途径
  1.教学秘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高校对于教学秘书的培训、评价、激励、晋升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导致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但在当前高校现有的体制下,要想根本性改变教学秘书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教学秘书自身来说,必须建立适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管理。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目标,不可好高骛远,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在发挥个人专业技能优势的前提下开创性地工作。目前西安科技大学的教学秘书均为各学院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秘书的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另外,教学秘书积极参与了一些教改和科研项目。近两年西安科技大学先后进行了采矿专业、安全专业、测绘专业的认证,专业认证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对于教学秘书也是一种发展契机,有利于学习本专业教育的规范管理。高校教学秘书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意识,并最终使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团队,进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3]
  2.结合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时代下,信息管理是应对日益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于教学秘书而言,目前学校的教务系统基本实现了教学计划、任务、学生学籍、成绩的系统管理。除了依靠基本办公软件处理日常工作外,数据库的使用在二级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学院历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教师教学、科研有很大的指导性,电子版资料往往要永久性保存。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毕业论文资料日益繁重和多样化的特点。开发基于Access、SQL平台的毕业论文数据库系统,可以查询学院学生、教师的毕业论文信息,提高教学秘书信息管理的效率。
  3.专题技术培训增强管理研究能力
  建立正规的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逐步增强。长期以来教学秘书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错误观念下得不到发展。为此,教学秘书应该在学院内多与领导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参与各类教学管理的专题研讨会,业务软件的使用培训,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学籍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职业培训使教学秘书获取了新知识,拓展了视野,增强了教学管理研究能力,使教学秘书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积累了资本,为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奠定了基础。[4]   4.结合教学管理实践,凝练并升华教育教学中的思路和理念
  尽管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影响了教学秘书的工作创新能力,但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结合学院自身的学科、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特色,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模式,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从事务性工作到教学管理策略的升华,从而提高教学秘书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成就感。近两年来,笔者结合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近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虽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人员不足、没有专项经费、调查形式单一、重视程度不够、受调对象不够配合等困难,但还是获得了不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的客观评价,为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和跟踪调查服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结果被及时反馈到教育教学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动态调整中,形成了有计划、有实施、有调查、有落实的规范化闭环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教学质量分析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教学管理和评价从经验型转向科学论证型。
  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1.教学秘书档案管理意识
  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档案具有查考和凭证作用,对于总结教学经验、积累知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能力是教学秘书工作规范化与职业专业化的重要体现。教学档案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目繁多。教学档案应该做到全面系统、科学管理、分门别类、有规律可循。教学秘书应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整理。教学档案管理也应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从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5]因此,教学秘书应该努力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对学院的各种技术资料、教学过程管理文件进一步专业化、信息化,实现二级教学管理过程的科学规范。
  2.发挥制度建设的作用,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制度是教学秘书工作健康、有序和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齐备,能够减少教学管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教学秘书应该熟悉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熟悉本学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培养计划,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秘书应及时对不适宜学院发展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使其针对性、时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对于新出现的教学管理事物应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修订,使其不断趋于完善。[6]
  3.将高等教学管理工作融入到高校“育人工程”中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整体。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管理育人亦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咨询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他们向学生介绍有关信息和学籍管理的知识,通过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排忧解难。教学秘书应在与学生联系与接触中做出表率,以文明服务、礼貌待人、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完美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6]
  四、结语
  在当前重视拔尖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高等教育人事体制下,依靠人事制度的激励改变教学秘书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秘书的职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依然要取决于自身的行为激励,教学秘书应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执着的专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在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中使教学秘书的职业更加专业化、标准化,使教学秘书的工作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的育人工程中。
  参考文献:
  [1]刘琼,华小梅.探讨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
  [2]张铮.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状况及对策研究——以TC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韦素玲.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
  [4]丁文婷.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院(系)教学管理研究——基于教学秘书的角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胡国兰.论高校教学秘书的管理素质与档案意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黄锐远.高校教学秘书队伍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某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针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结合学生对高职院校发出的内心声音,对高职教育进行拷问和再审视,从而提出深度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相应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心理;对策  作者简介:刘菊(1984-),女,山东济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樊黔江(1955-),男,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
摘要:通过剖析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在仪器设备配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突出学科优势,实现设备的科学规划与合理配购;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层次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利用经济杠杆,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仪器设备;高等学校;科学管理  作者简介:杜伟胜(1976-),男,河北大城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师;王翠艳(1979-),女,江苏沛县人,石家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