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自我体验及亲子亲合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我体验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所有因子显著相关;除了咨询信心,亲子亲合总分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都显著相关。因此,学校心理教育要特别关注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合,尤其是与父亲关系不合的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亲子亲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0)01-00-05
高中阶段的学生遭遇困扰而又无法解决时,一般会选择求助他人。一是求助于朋友、家人或教师,通过获取安慰和支持解决问题;二是求助于心理专业机构或人士。其中,最常见的求助方式是途径一。[1]
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亲子关系对个体的专业心理求助有显著影响,比如害怕父母担心、责备而不愿意求助于专业心理指导,但也可能因为亲子关系不良而选择专业心理求助。亲子亲合是家庭中亲子关系重要的衡量指标,在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淡化,子女更多的时间是在与母亲进行交流,因此相比于父亲,大部分子女与母亲的关系更好。自我体验为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成分,即青少年自身态度的情感反映,具体表现为自尊感、焦虑感以及满意感等。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其求助态度直接相关,其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求助态度。[2]
本文期望通过对中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研究,帮助心理工作者更加有效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咨询和帮助,进而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广州市某中学2016届、2017届两个年级共 24个班的中学生,分别在高一入学时候施測,随机发放问卷 1442 份,得到有效问卷 1331份(回收率为92.3%)。被试年龄在15 ~ 17岁之间,其中男生636人(47.78%),女生695人(52.22%);2017届高一年级350人(26. 3%),2016届高一年级 981 人(73. 7%)。
二.研究工具
1.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
本研究以Fisher和Turner编制的Attitude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为根据,[3]所设置的调查问卷中包含4个维度,具体分为29个条目,其中包括18道反向计分题。[4]在预测中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测,删除了部分不符合学校实际的条目,共有21道题目。总分为105分,得分越高则心理求助态度越积极。
2.亲子亲合量表(FACES)
亲和评价量表采用 Olson,Sprenkle 和Russel的亲子亲合评价量表(FACES)的亲合分问卷,重点针对子女所感知到的自己和父母亲密度进行测量。问卷具体分为父子亲合与母子亲合两项内容,每项内容中设置题目10个,计分方法设置为5点,最低为“几乎从不”,最高为“几乎总是”,其中问卷中的反向计分题为3、4、8、9题。总均分数与亲子亲合度成正比。量表信、效度较高,父子和母子亲合问卷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与0.73。 [5]
3. 自我体验分量表
以由丁莉修订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中的自我体验分量表为测量工具。[6]采用李克特量表法,五个等级依次为“完全不符”“较为不符”“部分符合”“较为符合”和“非常相符”,侧重于个人对自己的自尊感,焦虑感和满足感。经删选后包含19道题目,总分为95分,得分越高则自我体验感越高。
三、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以班级为单位,由心理老师进行团体施测。所有问卷匿名填写,当场收回。采用 SPSS23. 0 进行统计,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ANOVA检验多组均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缝合和线性相关分析对各变量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进行分析。[7]
具体分布情况如表所示。
1.高中生心理求助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研究涉及的人口学变量共有8个,包括年级、性别、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求助历史、心事述说对象、咨询可告知对象以及求助动机等,对求助态度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探讨(如图1所示)。
结果表明,8个人口学变量中,求助历史、心事述说对象、咨询可告知对象、求助动机4个变量上的专业求助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求助历史变量方面,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较为显著(F=8.151,p
关键词: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亲子亲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0)01-00-05
高中阶段的学生遭遇困扰而又无法解决时,一般会选择求助他人。一是求助于朋友、家人或教师,通过获取安慰和支持解决问题;二是求助于心理专业机构或人士。其中,最常见的求助方式是途径一。[1]
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亲子关系对个体的专业心理求助有显著影响,比如害怕父母担心、责备而不愿意求助于专业心理指导,但也可能因为亲子关系不良而选择专业心理求助。亲子亲合是家庭中亲子关系重要的衡量指标,在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淡化,子女更多的时间是在与母亲进行交流,因此相比于父亲,大部分子女与母亲的关系更好。自我体验为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成分,即青少年自身态度的情感反映,具体表现为自尊感、焦虑感以及满意感等。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其求助态度直接相关,其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求助态度。[2]
本文期望通过对中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研究,帮助心理工作者更加有效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咨询和帮助,进而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广州市某中学2016届、2017届两个年级共 24个班的中学生,分别在高一入学时候施測,随机发放问卷 1442 份,得到有效问卷 1331份(回收率为92.3%)。被试年龄在15 ~ 17岁之间,其中男生636人(47.78%),女生695人(52.22%);2017届高一年级350人(26. 3%),2016届高一年级 981 人(73. 7%)。
二.研究工具
1.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
本研究以Fisher和Turner编制的Attitude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为根据,[3]所设置的调查问卷中包含4个维度,具体分为29个条目,其中包括18道反向计分题。[4]在预测中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测,删除了部分不符合学校实际的条目,共有21道题目。总分为105分,得分越高则心理求助态度越积极。
2.亲子亲合量表(FACES)
亲和评价量表采用 Olson,Sprenkle 和Russel的亲子亲合评价量表(FACES)的亲合分问卷,重点针对子女所感知到的自己和父母亲密度进行测量。问卷具体分为父子亲合与母子亲合两项内容,每项内容中设置题目10个,计分方法设置为5点,最低为“几乎从不”,最高为“几乎总是”,其中问卷中的反向计分题为3、4、8、9题。总均分数与亲子亲合度成正比。量表信、效度较高,父子和母子亲合问卷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与0.73。 [5]
3. 自我体验分量表
以由丁莉修订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中的自我体验分量表为测量工具。[6]采用李克特量表法,五个等级依次为“完全不符”“较为不符”“部分符合”“较为符合”和“非常相符”,侧重于个人对自己的自尊感,焦虑感和满足感。经删选后包含19道题目,总分为95分,得分越高则自我体验感越高。
三、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以班级为单位,由心理老师进行团体施测。所有问卷匿名填写,当场收回。采用 SPSS23. 0 进行统计,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ANOVA检验多组均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缝合和线性相关分析对各变量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进行分析。[7]
具体分布情况如表所示。
1.高中生心理求助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研究涉及的人口学变量共有8个,包括年级、性别、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求助历史、心事述说对象、咨询可告知对象以及求助动机等,对求助态度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探讨(如图1所示)。
结果表明,8个人口学变量中,求助历史、心事述说对象、咨询可告知对象、求助动机4个变量上的专业求助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求助历史变量方面,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较为显著(F=8.1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