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数据背后的喜和忧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jaljgj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海斌作者为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1月份的信贷数据远超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3.23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64万亿元,均创下单月历史新高。值得关注的是社融增速结束了长达17个月的连续下行,从上月的9.8%升至10.4%。
  1月份的天量信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素。在过去的五年里,一季度的新增社融平均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而1月份的新增社融则占到全年的六分之一。当然,1月份的信贷数据超出了正常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假设今年社融增速为12%左右,那么1月份的新增社融将占到全年规模的21%,超出了正常的季节性因素。因此,1月份信贷数据企稳背后显示了流动性往信贷的传导初步见效。
  从信贷数据的构成看,信贷向实体的传导尚待时日。1月份的信贷细分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为65%,与去年下半年的均值接近,而短期贷款和票据的比例占到43%,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此外,强劲的社融数据主要来自于影子信贷的回升和债券融资的增长。影子信贷(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1月净增3430亿元,是去年3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而企业债券净增接近5000亿元,是2016年4月以来的新高。短期贷款、票据和影子信贷的贡献很大,说明实体经济需求尚未出现明显好转。
  信贷结构的上述变化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正常现象。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表述的变化和央行流动性的放松,包括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流动性工具,第二阶段是信贷增速的修复和反弹,第三阶段是实体经济需求回稳和信贷增速的平稳增长。在第一个阶段,流动性放松尚未带来信贷的触底反弹,往往市场焦虑的是“央妈的钱都去哪里了”。这会伴随着流动性的进一步宽松和央行对于信贷的窗口指导的加强。进入第二阶段,信贷增速开始反弹,但由于实体经济尚未恢复,银行对于经济下行仍有忧虑,供需两方面的制约造成信贷结构中短期贷款、票据和影子信贷的占比较高。这说明信贷增速的反弹很大程度上是银行回应政策指引的结果,银行先用相对较虚的短期贷款、票据和影子信贷部分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一旦实体经济恢复可以将这些信贷部分转为中长期贷款,而一旦央行重提防风险也可及时收缩。到第三阶段,信贷带动经济回稳。通常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需要一到两个季度,也就是通常所讨论的信贷政策的时滞。以2015年的货币宽松为例,央行从2015年2月开始降准(第一阶段),但社融增速在2015年6月触底反弹(第二阶段),而实体经济在2016年一二季度之间才真正实现底部回稳(第三阶段)。
  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同,本轮信贷增速的反弹大概率较以往历次宽松相对更为温和。从社融的三大组成部分看,银行贷款的增速限于银行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的约束上行的空间极为有限。根据我们的估计,四大行在未来几年因为对全球系统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特别是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的资本金缺口累计约为4.4万亿元。影子信贷部分虽然在1月份由负转正,但基于金融去杠杆的持续和监管新规的执行,仍然会持续弱于广义信贷增长。社融的反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债券、股票)的增长幅度。整体而言,我们估计今年社融增速会由去年底的9.8%上升约2个百分点。而在以往的历次信贷宽松中,即使是最温和的2015年,信贷增速由底部到高点也反弹了约4个-5个百分点。
  值得担心的是,虽然信贷增速反弹有限,但宏观杠杆率的水平可能会再次明显攀升。在最近幾个月的各项宏观指标中,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产品价格指数(PPI)的通胀率由去年7月份的4.6%快速下行到今年1月份的0.1%。这其中有全球能源价格变化的原因,也有国内去产能进度放缓等供需方面变化的影响。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通胀也在过去两个月回到了2%以下。通胀的整体回落意味着GDP平减指数的大幅回落。相应的,名义经济增长率很可能明显低于最初的市场预期。
  我们预计今年的名义GDP增幅将由去年的9.7%回落到7.5%左右。这会带来两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企业利润增长会较去年有明显回落,影响企业盈利预期和投资意愿。其次,尽管信贷增速反弹非常温和,但名义GDP增速的回落会导致宏观杠杆率明显回升。我们估价今年整体债务水平占GDP的比率将比去年增加8个至10个百分点。相对于2017年宏观杠杆率的整体企稳和2018年的小幅下降,这是否意味着债务问题的回头尤其令人关注。
  (编辑:陆玲)
其他文献
普惠的“减税降费”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图/视觉中国  2019年3月1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为期11天的会议讨论决定的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减税降费”一时成为企业界的高频词,也是全国“两会”期间企业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9年将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比2018年减税降费规模1.3万亿元
期刊
读者评论英国脱欧迎来关键时刻  (《财经》2019年第4期“不确定性无休无止:英国脱欧那些事”)  与欧盟谈判未能取得进展的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再次推迟英国议会对脱欧协议的投票:从原定的2月27日改至3月12日。长期看,英国脱欧是不利于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但这基本上已被资本市场消化。在英国脱欧基本确定的情况下,脱欧进程取得进展,不确定性下降,则会有利于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反之,当脱欧进程出现超预期
期刊
1958年,美国“垮掉一代”的代表诗人,也是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创始人之一的劳伦斯·菲林盖蒂,出版《心灵的科尼岛》一书。它和金斯堡的《嚎叫》、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道,成为垮掉派的代表性作品。菲林盖蒂的诗歌融入了爵士乐与惠特曼式的深情与摇曳,在歇斯底里的狂欢呓语背后,裸露出痴迷于破碎,却又不丢弃梦想的生活图景,折射出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所要表达的那种激进而颓废的意义所在。  相比较文学家对于垮掉派
期刊
占企业总数达90%的小微企业群体依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点关注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针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先后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多措并举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成本上升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金融科技企业代表就“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展开积极讨论。不少专业人士提出,靠金融科技
期刊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15日闭幕。作为今年全国“两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外商投资法草案在15日的全体会议上进行表决。在第一部与外资有关的法律通过后40年,中国迎来外资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外商投资法》只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迈出的第一步。  继商务部于2015年1月19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2015年草案”)但因种种原因暂时被搁置后,2019年1
期刊
企业家,2019年3月5日逝世,享年91岁  褚时健是众多企业家心中的英雄,被称为“企业家的企业家”。他经营过卷烟,一手把玉溪卷烟厂变成亚洲最大的卷烟厂;他在经历人生巨大波折后努力走出谷底,种橙子同样取得成功;他为世人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最大财富是他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和一般人不同,是特别有创造力的人。那么这种创造力源于什么?笔者认为来自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用褚时健自己的话说,“人
期刊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曾因批评比特币是“欺诈行为”而令人侧目。在之后的采访中,杰米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他仍然预测说,任何加密数字货币最终都不会被主流采纳,因为全球政府都不会允许这件事发生。一年之后,2月14日,摩根大通宣布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摩根币(JPM Coin),成为第一家引入自己的数字货币用于实际使用的主要美国银行。这个意外的举措引
期刊
3月15日,涉及95万家外商投资企业的新法律——《外商投资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此前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法律保障达数十年之久的三部法律将被该法所取代。  审议并表决这部新法,是今年全国“两会”极为重要的议程之一,更是唯一一项立法议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商投资法》定位为外商投资新的基础性法律,随着该法表决通过,意味着改革开放40年间,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
期刊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银保监会省、市、县三级派出机构如何设置,关乎高层所提出的“统筹金融管理资源、监管力量下沉”的要求如何落实,亦是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推进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题中之义。  《财经》记者独家获悉,近日陆续下发的银保监会省、市两级派出机构的“三定”方案,勾勒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市、县监管矩阵和监管半径。  与银保监会机关部门设置不同,省、市两级派出机构对内设部门,皆分
期刊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尽人皆知。治大国经济亦应如此。船大不好掉头,以中国经济的体量,如果政策进退动静太大,急进与急退之间,肯定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种折腾,一方面会给市场主体造成不应有的困扰,也会给政策的各级执行者带来困惑。  在“六稳”当中,稳预期被摆到比较重要的位置。除了稳定对增长的预期外,稳定对宏观政策的预期也是稳预期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不确定的政策前景不利于投资决策。政策反复太大,显然对稳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