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模式强调要让儿童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本文认为,小学双语教学应当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该模式的实质在于情景化和体验性,它强调小学双语教学应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要将英语融入儿童的切身体验中。小学双语教学应致力于把课程设计转向回归儿童的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在逼真的生活情境中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建构和应用新知。
关键词:情景;体验;关键期;生活世界;游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JCJY13)的阶段性成果。
1 引言
支持早期学外语的人士所凭借的学理支撑主要是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存有一个关键期,若在关键期内学习某种外语会相对轻松容易,否则,一旦错过该关键期,将会事半功倍,甚至劳而无功。本文认为在儿童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内实施“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良好举措。该模式的实质在于情景化和体验性,它强调小学双语教学应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感悟英语,将英语融入其切身体验中。小学双语教学应致力于把课程设计转向回归儿童的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在逼真的生活情境中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建构和应用新知。
2 概念诠释
2.1 双语教学
权威的《浪漫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释义[1]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旨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这一定义正与美国杜威“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实用主义哲学相吻合,因而为各国双语教学界所认可。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中介环节,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2]。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包含五个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评价标准。
2.3 情景
情景即语境。情景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一是指由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丰富性和逼真性直接影响学习者心理图式的激活速度和广度,从而影响语用能力的表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不同语义的辨识和把握以及语言本身的生命力都离不开特有的语境。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参与活动——总结转化。根据少年儿童爱新奇、好动的特点,我们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充分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语言的记忆和巩固。
2.4 体验
儿童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教师的每一个课堂设计以及学校倡导怎样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他们的丰富体验。而趣味化和游戏化的小学双语课堂可以让儿童享受成就性体验,体验成功的欢欣,因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小学“情景體验式”双语教学体验活动的主要类型有:⑴ 娱乐体验:看电视、看电影、游戏等,在吸收信息中进行体验。⑵ 教育体验:培训、听课、提问讨论,在教育活动中让儿童自己获得亲身体验。⑶ 展示体验:参加演出、演奏、模仿表演、比赛等,在主动参与、展示自己才华过程中让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
3 理论基础
3.1 沉浸理论
Amold说过,“大多数学校都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分数、考试和竞争,注重知识的外部学习,结果使得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取悦老师或有关权威,而不是独立培养一种对知识的爱好。”[3]而通过任务型教学来引导儿童的沉浸体验应是一种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模式。
沉浸体验的理据是沉浸理论。该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i Csikszentmihalyi首先提出的,他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人在舞蹈、阅读、手术操作或做数学题等活动时,由于全神贯注而往往暂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这是一种完全投入的感受。Csikszentmihalyi把这种感受称为“沉浸体验” [4]。沉浸理论是关于人的行为与动机的关系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兴趣与内部动机。促进小学双语教学中儿童的沉浸体验可以与任务型教学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的哲学、心理学基础是建构主义,它注重真实自然的语境和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要经由任务型教学的合理执行。
3.2 语觉关键期理论
何可抗教授认为,人类共有五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躯体觉)和一种“语觉”(语义知觉)。这便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新论即“语觉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觉生长发育有一个关键期,因而小学外语教学必须抓紧小学阶段这一语觉“关键期”,尤其要抓紧这一关键期中1至4年级的最佳年龄段,如果儿童能在学龄前接触到外语的听、说环境,则效果会更好。该关键期在0-12岁左右,也就是初中一、二年级以前,而0-9岁则是关键期中的最佳年龄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对语音和语义的感知力和辨识力最为敏感。
何可抗教授基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作了一条反映儿童的言语理解(即“听”)和话语生成(即“说”)的“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5]。该曲线显示,8、9岁之前是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期,儿童的语言敏感度从9岁以后便开始逐步,12岁时下降到1/2左右,14岁时则下降到10-15%左右。儿童的言语理解和话语生成是彼此相关、不可分割的两个言语加工过程,换言之,儿童的听力水平和说话能力随其年龄的渐长而同步发展,听力水平的提高会促进说话能力的进展,反之亦然。“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对于我国当前的小学“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4 模式实施
4.1 开发叙事性双语整合课程
儿童听、讲故事时具有“重复偏好”倾向,正如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地听讲或讲述同一个故事,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6]叙事性小学双语整合课程体系以儿童文学作品为载体,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遵循儿童教育规律,根据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形成不同的单元主题网络。叙事性小学双语整合课程可给儿童提供游戏与创造的良好条件,提供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叙事性小学双语整合课程还可通过观看、欣赏儿童经典英文影片中的经典片段,其中的经典对白可让儿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生活会话,通过给儿童介绍幕后花絮等,可让他们了解电影的背景知识,经典的儿童影视英文歌曲可让他们如痴如醉从而使其情操得到陶冶。通过经典小学叙事课程学习和收获儿童经典英文影视,对孩子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一种知识享受的过程。
4.2 积极营造“语言村”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要真正实施好双语教学,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全新诠释语言教学的“语言村”。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部分品牌“双语实验”学校搞双语教学所必须的校舍改进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使整个双语校园成为一个“语言村”,或积极鼓励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有识之士大胆营造“语言村”。
语言是一种技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掌握。英语思维不是用理性学来的,必须要在大量的英语信息中自然习得。英语环境是英语思维建立的土壤和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中,才可以学到真正的英语,时刻受到英语的熏陶,久而久之方能熟练内化英语思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小学“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把美术、音乐、游戏、运动、科学、手工等教学活动巧妙地融合在双语课堂上,使双语课能够真正成为孩子们每天期盼的活动之一。
4.3 融英语于综合实践活动中
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视野来看,对小学双语教学课程应进行理性地思考。小学双语教育课程领域必须指向和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只有以主体的自我为基础建构小学双语教育课程,形成一个积极的真正交互,才能切实领悟到小学双语课程的精髓所在。
譬如,苏霍姆林斯基就很重视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汲取知识,融知识于综合实践活中去,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他曾这样总结道:“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云雀在天空中歌唱,延伸到天边的、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和风掀动了层层麦浪……在百年老橡树间,在茂密的森林里,清澈的溪流潺潺作响,而在小溪的上面,黄鹂唱着它纯朴的歌……必须确切而优美地说出这一切。……我开始把在大自然环境中上课叫做到生动思想的源头去旅游。”[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五彩斑斓的,许多人、事、景、物会时时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喜、怒、哀、乐会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适时地利用综合實践活动的机会进行随机的双语教学,所学的知识往往会让学生经久难忘,因为这些知识是孩子们带着他们火热而敏锐的心所感悟和亲历的。
4.4 让小学双语课堂在游戏中焕发出生命活力
陈鹤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8],并且提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9]的原则。他还说:“幼稚园应当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用游戏的方法教育幼儿不但学得快,效果好,而且印象深刻。”[10] 在后现代意域中,小学双语课堂文化需要转向,游戏应是课堂文化的主体,课堂文化应表现为游戏。游戏让小学双语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发挥出每个学生潜在的创造性能量,还课堂以生命和亲情,这是一种完整、稳定、美好和文明的课堂生态文化,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11] 因而探讨如何将游戏融入小学双语课堂,使小学双语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个小学双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5 结语
语言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在小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歌曲、短剧表演等手段让儿童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和学习完整的、系统的语言,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使用语言,很难理解他是如何体验生活的,而一旦他加入了某个语言社区,他所有的感觉、知觉和经验都会被语言的判断、比较和评价赋予某种“色彩”。
我们认为,小学双语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小学“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小学“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模式强调要让儿童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当我们审视小学双语教学的时候,应当把它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小学双语教学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在引进一种国外的教学模式时,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小学双语教学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具体哪种模式更为适合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去验证,其教学效果的优劣也得经由实践的检验。小学双语教学只有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建基于儿童的体验与交往,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学习、活的学习,才能找到意义之源,才能不断促进儿童个性的生长、变化与发展。”[12]我们应该对小学“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这个新生事物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以促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诚如上海的朱浦先生所说:“双语教学犹如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过多地去规范它的每次哭声和每个动作,过高地去要求它,过早地判断它的未来,都不利于它的健康成长。”[13]■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双语教学论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0.
[2] 乔以斯威尔.教学模式[A].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62.
[3] Amold, J. Affecting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孙厌舒.外语学习中的沉浸体验[J].山东外语教学,2005(1):64-66.
[5] 何可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1.
[6]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28.
[7]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底页.
[8] 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71.
[9] 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71.
[10]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1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47-53.
[12] 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17-21.
[13] 上海市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工作指导小组编.上海市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论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7.
作者简介:李慎柱(1969-),男,山东新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双语教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汪杰锋(1968-),男,安徽桐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双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情景;体验;关键期;生活世界;游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JCJY13)的阶段性成果。
1 引言
支持早期学外语的人士所凭借的学理支撑主要是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存有一个关键期,若在关键期内学习某种外语会相对轻松容易,否则,一旦错过该关键期,将会事半功倍,甚至劳而无功。本文认为在儿童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内实施“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良好举措。该模式的实质在于情景化和体验性,它强调小学双语教学应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感悟英语,将英语融入其切身体验中。小学双语教学应致力于把课程设计转向回归儿童的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在逼真的生活情境中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建构和应用新知。
2 概念诠释
2.1 双语教学
权威的《浪漫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释义[1]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旨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这一定义正与美国杜威“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实用主义哲学相吻合,因而为各国双语教学界所认可。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中介环节,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2]。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包含五个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评价标准。
2.3 情景
情景即语境。情景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一是指由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丰富性和逼真性直接影响学习者心理图式的激活速度和广度,从而影响语用能力的表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不同语义的辨识和把握以及语言本身的生命力都离不开特有的语境。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参与活动——总结转化。根据少年儿童爱新奇、好动的特点,我们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充分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语言的记忆和巩固。
2.4 体验
儿童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教师的每一个课堂设计以及学校倡导怎样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他们的丰富体验。而趣味化和游戏化的小学双语课堂可以让儿童享受成就性体验,体验成功的欢欣,因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小学“情景體验式”双语教学体验活动的主要类型有:⑴ 娱乐体验:看电视、看电影、游戏等,在吸收信息中进行体验。⑵ 教育体验:培训、听课、提问讨论,在教育活动中让儿童自己获得亲身体验。⑶ 展示体验:参加演出、演奏、模仿表演、比赛等,在主动参与、展示自己才华过程中让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
3 理论基础
3.1 沉浸理论
Amold说过,“大多数学校都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分数、考试和竞争,注重知识的外部学习,结果使得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取悦老师或有关权威,而不是独立培养一种对知识的爱好。”[3]而通过任务型教学来引导儿童的沉浸体验应是一种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模式。
沉浸体验的理据是沉浸理论。该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i Csikszentmihalyi首先提出的,他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人在舞蹈、阅读、手术操作或做数学题等活动时,由于全神贯注而往往暂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这是一种完全投入的感受。Csikszentmihalyi把这种感受称为“沉浸体验” [4]。沉浸理论是关于人的行为与动机的关系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兴趣与内部动机。促进小学双语教学中儿童的沉浸体验可以与任务型教学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的哲学、心理学基础是建构主义,它注重真实自然的语境和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要经由任务型教学的合理执行。
3.2 语觉关键期理论
何可抗教授认为,人类共有五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躯体觉)和一种“语觉”(语义知觉)。这便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新论即“语觉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觉生长发育有一个关键期,因而小学外语教学必须抓紧小学阶段这一语觉“关键期”,尤其要抓紧这一关键期中1至4年级的最佳年龄段,如果儿童能在学龄前接触到外语的听、说环境,则效果会更好。该关键期在0-12岁左右,也就是初中一、二年级以前,而0-9岁则是关键期中的最佳年龄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对语音和语义的感知力和辨识力最为敏感。
何可抗教授基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作了一条反映儿童的言语理解(即“听”)和话语生成(即“说”)的“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5]。该曲线显示,8、9岁之前是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期,儿童的语言敏感度从9岁以后便开始逐步,12岁时下降到1/2左右,14岁时则下降到10-15%左右。儿童的言语理解和话语生成是彼此相关、不可分割的两个言语加工过程,换言之,儿童的听力水平和说话能力随其年龄的渐长而同步发展,听力水平的提高会促进说话能力的进展,反之亦然。“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对于我国当前的小学“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4 模式实施
4.1 开发叙事性双语整合课程
儿童听、讲故事时具有“重复偏好”倾向,正如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地听讲或讲述同一个故事,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6]叙事性小学双语整合课程体系以儿童文学作品为载体,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遵循儿童教育规律,根据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形成不同的单元主题网络。叙事性小学双语整合课程可给儿童提供游戏与创造的良好条件,提供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叙事性小学双语整合课程还可通过观看、欣赏儿童经典英文影片中的经典片段,其中的经典对白可让儿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生活会话,通过给儿童介绍幕后花絮等,可让他们了解电影的背景知识,经典的儿童影视英文歌曲可让他们如痴如醉从而使其情操得到陶冶。通过经典小学叙事课程学习和收获儿童经典英文影视,对孩子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一种知识享受的过程。
4.2 积极营造“语言村”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要真正实施好双语教学,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全新诠释语言教学的“语言村”。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部分品牌“双语实验”学校搞双语教学所必须的校舍改进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使整个双语校园成为一个“语言村”,或积极鼓励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有识之士大胆营造“语言村”。
语言是一种技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掌握。英语思维不是用理性学来的,必须要在大量的英语信息中自然习得。英语环境是英语思维建立的土壤和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中,才可以学到真正的英语,时刻受到英语的熏陶,久而久之方能熟练内化英语思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小学“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把美术、音乐、游戏、运动、科学、手工等教学活动巧妙地融合在双语课堂上,使双语课能够真正成为孩子们每天期盼的活动之一。
4.3 融英语于综合实践活动中
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视野来看,对小学双语教学课程应进行理性地思考。小学双语教育课程领域必须指向和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只有以主体的自我为基础建构小学双语教育课程,形成一个积极的真正交互,才能切实领悟到小学双语课程的精髓所在。
譬如,苏霍姆林斯基就很重视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汲取知识,融知识于综合实践活中去,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他曾这样总结道:“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云雀在天空中歌唱,延伸到天边的、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和风掀动了层层麦浪……在百年老橡树间,在茂密的森林里,清澈的溪流潺潺作响,而在小溪的上面,黄鹂唱着它纯朴的歌……必须确切而优美地说出这一切。……我开始把在大自然环境中上课叫做到生动思想的源头去旅游。”[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五彩斑斓的,许多人、事、景、物会时时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喜、怒、哀、乐会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适时地利用综合實践活动的机会进行随机的双语教学,所学的知识往往会让学生经久难忘,因为这些知识是孩子们带着他们火热而敏锐的心所感悟和亲历的。
4.4 让小学双语课堂在游戏中焕发出生命活力
陈鹤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8],并且提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9]的原则。他还说:“幼稚园应当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用游戏的方法教育幼儿不但学得快,效果好,而且印象深刻。”[10] 在后现代意域中,小学双语课堂文化需要转向,游戏应是课堂文化的主体,课堂文化应表现为游戏。游戏让小学双语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发挥出每个学生潜在的创造性能量,还课堂以生命和亲情,这是一种完整、稳定、美好和文明的课堂生态文化,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11] 因而探讨如何将游戏融入小学双语课堂,使小学双语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个小学双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5 结语
语言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在小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歌曲、短剧表演等手段让儿童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和学习完整的、系统的语言,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使用语言,很难理解他是如何体验生活的,而一旦他加入了某个语言社区,他所有的感觉、知觉和经验都会被语言的判断、比较和评价赋予某种“色彩”。
我们认为,小学双语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小学“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小学“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模式强调要让儿童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当我们审视小学双语教学的时候,应当把它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小学双语教学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在引进一种国外的教学模式时,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小学双语教学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具体哪种模式更为适合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去验证,其教学效果的优劣也得经由实践的检验。小学双语教学只有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建基于儿童的体验与交往,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学习、活的学习,才能找到意义之源,才能不断促进儿童个性的生长、变化与发展。”[12]我们应该对小学“情景体验式”双语教学这个新生事物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以促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诚如上海的朱浦先生所说:“双语教学犹如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过多地去规范它的每次哭声和每个动作,过高地去要求它,过早地判断它的未来,都不利于它的健康成长。”[13]■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双语教学论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0.
[2] 乔以斯威尔.教学模式[A].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62.
[3] Amold, J. Affecting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孙厌舒.外语学习中的沉浸体验[J].山东外语教学,2005(1):64-66.
[5] 何可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1.
[6]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28.
[7]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底页.
[8] 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71.
[9] 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71.
[10]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1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47-53.
[12] 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17-21.
[13] 上海市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工作指导小组编.上海市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论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7.
作者简介:李慎柱(1969-),男,山东新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双语教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汪杰锋(1968-),男,安徽桐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双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