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与传播意义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l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茶舞是民间流行的传统舞蹈,较为有名的有赣南采茶舞、杭州茶乡采茶舞、广西玉林的壮族采茶舞等,都是采菜舞的一种,不同地域的采茶舞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异,舞蹈都与采茶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对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予以分析,剖析了采茶舞蹈的传播意义。
  关键词:采茶舞蹈;艺术鉴赏;传播意义
  采茶舞起源于唐朝宫廷,后流入民间各地,融入当地风俗,成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性舞蹈,采茶舞蹈的兴起与发展都是通过采茶艺人的口传身教,因而极具地方乡土气息和地方独特的风格。在采茶舞蹈中,可以更多地看到与当地民风贴近的地方生活,在较多的采茶舞蹈作品中,舞蹈的主角也大都是劳动人民。采茶舞蹈具有的轻松、幽默的舞蹈风格也使得采茶舞被更多的观众所喜爱。采茶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样,一般来说,采茶舞蹈都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并且融入了地方的民族文化,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而采茶舞蹈的艺术观赏也能够对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更好的传播与发扬。
  1 采茶舞蹈的发展现状
  1.1 采茶舞蹈的发展历程
  采茶舞蹈出于唐朝,而民间各地的采茶舞蹈发展历史各不相同,杭州采茶舞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民间艺术,而江西的采茶舞蹈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开化采茶舞则是在民国时期由南昌采茶舞传入后完善得来的。在采茶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由原始的采茶舞蹈,开始逐步成型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采茶舞蹈,演变为近代采茶舞与现代采茶舞四个阶段。采茶舞蹈在经历悠久的历史考验之后形成文化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 传统的采茶舞蹈变化
  唐朝开拓的丝绸之路就有茶叶对外贸易,在唐之后的宋朝,全国开始大规模的兴起茶园,茶园的兴盛,使得茶叶贸易量不断地加大,而采茶舞也随着茶贸易的发展而兴起。宋朝之后的明代,采茶舞蹈在民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清朝初期的三脚戏更是表明职业采茶舞艺人的形成,起始的采茶舞蹈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相对简单,采茶艺人提着采茶篮载歌载舞,而茶童则运用矮步形式穿插到采茶舞艺人之间,所以这样的舞蹈也被称之为姐妹采茶舞。职业采茶舞也是从简单的舞步发展而来的,采茶舞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的舞蹈的精华,这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采茶舞蹈的艺术观赏性。采茶舞艺人加入了很多生活情趣融入采茶舞蹈动作中,至此,采茶舞蹈内容已经不再仅限于采茶的范畴,彩旦艺人的加入也增强了采茶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2 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分析
  2.1 采茶舞的艺术风格
  采茶舞把农耕文化与地方的特色文化融为一体,通过采茶舞蹈艺人的审美创作汇编到采茶舞蹈中去。采茶舞蹈的创作源于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它是通过产茶地区茶农的日常采茶劳动与日常生活,通过舞蹈艺术处理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所以,采茶舞蹈也是采茶地区人民的思想劳动结晶,从采茶舞蹈所具备的艺术风格来看,采茶舞蹈本身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它是一种鲜明的舞蹈艺术。采茶舞蹈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观众可以在欣赏采茶舞蹈的同时,感受到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承与舞蹈美感,还有切身体会到茶农辛苦劳动的采茶经历。
  2.2 采茶舞的艺术分支
  采茶舞不拘一格,也不集中于一地出现,这就导致了采茶舞具有多个艺术分支。采茶舞蹈在不同的产茶地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分支,江西赣南的采茶舞、福建闽西的采茶舞,还有桂南的采茶舞等都具有较多的采茶舞分支。分支出来的采茶舞蹈在形式上更具有当地茶民的生活气息,在舞蹈的内容上也更容易反映到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采茶舞蹈在编舞过程中,采用了通俗幽默的舞蹈肢体评议语言,而场景也出自茶民的日常生活。采茶舞较大程度上的反映了茶农的生活特性,从而受到了广泛的群众欢迎。
  2.3 采茶舞的艺术内涵
  采茶舞大多数在编导时,会选择喜剧题材进行编导,采茶舞蹈极少会使用悲剧题材,如果茶采舞要陈述悲剧故事,也通常会使用喜剧的形式来体现,所以采茶舞的悲剧氛围会被轻松的喜剧形式所渲染。采茶舞蹈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在采茶舞蹈中表演者的肢体语言较大程度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采茶舞蹈表演中,可以看到描述自然的舞蹈表演,这是采茶舞蹈艺术对生命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思考,即使大多数茶农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是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下,劳动人民仍然怀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把这种敬畏之心编制到舞蹈中去。
  3 采茶舞蹈的传播意義
  3.1 采茶舞的艺术传承
  采茶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采茶舞蹈的艺术价值予以更好的体现。对于采茶舞蹈传播有着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采茶舞蹈融入了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之后的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采茶舞艺人把当地的民族风俗与茶农的感情融入舞蹈艺术中去。采茶舞蹈的传播给中国的艺术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艺术财富与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采茶舞蹈的传播过程也加快了地方采茶舞蹈的艺术发扬与传承,这样的采茶舞蹈是非常具有文化交流价值的。采茶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和其他舞蹈具有一定的共性,而这样的艺术共性也为采茶舞蹈与其他舞蹈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 采茶舞的文化传播
  采茶舞蹈融入了汉族民间舞蹈元素的“三道弯”,采茶舞蹈里的“三道弯”非常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二种舞蹈之间的互相学习借鉴,采茶舞蹈表演传播也在无形中更广泛的将采茶舞蹈中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采茶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虽然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生活特性,但是采茶舞蹈缺乏舞蹈冲击力与舞台层次感,采茶舞蹈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采用现代的表演手段进行大众传播,可以让观众更容易接受采茶舞蹈是古老文化,让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播真正进入到现代观众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艺术传播基础上,采茶舞蹈不仅保持了传统舞蹈中的独有风韵,能够有效地避免古典艺术弱化。
  3.3 采茶舞蹈元素的革新
  采茶舞蹈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舞蹈元素融入了现代的舞蹈审美意识,采茶舞蹈的创作革新使得采茶舞蹈具备了更高的艺术价值。采茶舞蹈是在原生态的舞蹈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而得来的,采茶舞蹈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强化了舞蹈艺术的感染力。采茶舞在传播过程中,舞蹈元素也开始了一系列迎合现代观众审美的革新。极具地方特色的采茶舞蹈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采茶舞蹈塑造了更为丰满的艺术形象,现代美学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接轨,采茶舞蹈的发展需要民族艺术的继承,也需要民间艺术的创新,正是这样,原生态的舞蹈元素才更具有时代感,也能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
  4 结语
  在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与传播过程中,需要向观众更好的展示出茶农的农耕文化与地方文化间的关系,要对传统的采茶舞蹈与现代采茶舞蹈艺术上进行正确的审视,同时还要把握好现代的审美观,在保留传统的采茶舞蹈文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采茶舞蹈做出有效的创新与变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采茶舞蹈的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莺.论赣南采茶舞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
  [2] 曾莉.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2014(09).
  [3] 温雅丽.论赣南采茶舞蹈中“单袖筒”的表演风格[J].艺海,2013(03).
其他文献
针对当前矿山信息化及建设数字矿山的需求,在对矿山信息、知识与决策关系、矿山数据的特征等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矿山数据挖掘的矿山数据仓库体系结构,探讨了矿山数据仓库的构筑、矿山数据挖掘及相关技术以及其特点。论文认为,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推动数字矿山建设,强化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提高矿山企业的管理水平,能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提出的趣味教学法运用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结合故事运用趣味教学法;结合汉字运用趣味教学法;结合实例运用趣味教学法. 上述趣味教学法的运用方式较为别致新颖,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 趣味教学法;小学数学;故事;实例;汉字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拥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之后,小学生的数学
【摘要】本文将讨论方幂和的组合数通项,以及其推广和式的差分算子通项.过程将会用到待定系数法、帕斯卡矩阵的逆和差分运算的逆.  【关键词】方幂和;帕斯卡矩阵;差分算子  方幂和是形式简单却又有颇难度的问题,这类问题吸引了很多数学家去求解.方法有裂项和、伯努利数、待定系数法、组合数等等.以下讨论组合数的待定系数法.  事实上pn 1=qfn 1-f(n)是一类非齐次一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若p(k)不
音乐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但当前,音乐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存在较多的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通过现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和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广大教育者开始重视并探索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首先对我国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阐述了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出了一些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现状;新课标  前 言  21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整体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革.《新高中
本文从就业的角度论述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及培养方法和途径。
法家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集大成于战国末期的韩非.批判地借鉴法家法、术、势理论的合理内核,对于探索和改善现代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即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整体需求不平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避免过热风险,防止钢铁产能盲目扩张,引导我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建议国家应当采取以下宏观调控措施: